徐亦陸
如今回到鄉(xiāng)下,那間房子已經(jīng)被搬空,只剩一黑一彩兩張照片掛在墻上。
我一直覺得曾祖母是個不茍言笑的人,對曾祖父似乎也是半冷不熱的態(tài)度。我出生時,她已經(jīng)是行將就木的老人了,起碼在我對她那少得可憐的記憶中是這樣的。聽別家的老人說,曾祖父、曾祖母是沒什么感情的。我不清楚那時的傳統(tǒng),只聽說那時很多人家的婚姻都是家長包辦的。隔壁家的老奶奶也曾擺著手對我說,那時結(jié)婚哪管什么感情,找個伴兒過日子而已。我依稀記得曾祖父、曾祖母晚年平淡得過分的相處模式,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又不愿相信。
“怎么會沒有感情呢?只是在看不見的地方吧。”我困惑地回頭盯了一陣,曾祖父閉著眼睛縮在竹椅里,老舊的臺扇吱嘎吱嘎地轉(zhuǎn)。
兩位老人的房間是我探索的禁地,但在我把家里的廚房、倉庫乃至羊圈都徹查了一通之后,還是趁著家人不在時,偷偷打開了曾祖父的那個紅漆衣櫥,那雕刻的花紋里積了一層灰塵。
無趣,無趣。翻曾祖父那些又舊又破又土氣的衣物本來就沒什么意思,而且沒翻幾下就見了底,露出墊底的舊報紙。不過閑著也是閑著,我想順手扯出報紙看看是哪一年的——也許比我年紀都大呢,于是用指甲挑開被壓得極平整的邊緣,發(fā)黃的舊紙張終于掀開來。
兩層報紙的夾縫中露出一個紙角,我用手指一捻,發(fā)現(xiàn)厚薄與報紙不同。換用左手托住報紙和上面的衣物,小心翼翼地揪著那個角把小紙片抽出來……
一張照片,上面的人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兩人的眉目都已蒼老,想來是照了并沒有幾年。曾祖母臉上依舊是不露一絲笑意,曾祖父倒是悄悄地彎起嘴角,眼里卻還隱了一分無奈。
照片背面被人用毛筆顫顫悠悠地寫了曾祖母的名字,是曾祖父特有的筆體,磕絆的邊緣,利落的筆鋒。墨跡看上去有些時候了,不知是不是曾祖父一拿到相片就迫不及待寫上了這幾個字;說不定,還是瞞著曾祖母偷偷藏在這報紙夾層里的。
翻到正面,湊近了細細尋找細節(jié),到底是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的。曾祖母理得一絲不茍的發(fā)髻,曾祖父微微右傾的身體;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我一遍又一遍用目光梳理兩人的輪廓,仿佛連白色背景也能盯出什么不尋常之處來。
沒一會,便被回來的曾祖父抓了個正著。我也不遮遮掩掩地打聽曾祖母的事,干脆直接挽著曾祖父的手臂追問。他從我手里拿過相片,仔細放回原處。
我從沒聽過這么別扭的愛情,那一段年輕任性的歲月,還有那一張最終都沒拍成的結(jié)婚照,和那碗私下里熱了又熱的粥。
我無法辯駁大人口中的是非,但總算弄清了他們之間是有情的;就算是藏在盲點后的感情,也不能忽視。
我以前總喜歡把曾祖父的一張相片翻出來放在曾祖母的黑白照旁邊,總少不了招來大人的一頓呵斥。如今,這兩張風格迥異的相片總算擺在了一起,看著看著,總覺得曾祖母會走到彩色的那張里去,而曾祖父又試圖溜到那個黑白的框里。
記憶的盲點,目光的盲點,終不能代表愛情的盲點。若不細細凝視,世間又哪來那么多的愛呢。
◆點評
“記憶的盲點,目光的盲點……若不細細凝視,世間又哪來那么多的愛呢”——考生懷一腔真情,用細膩的筆觸帶我們走進了兩位老人的情感世界,讓我們感受到了老一輩人身上平淡、內(nèi)斂而又真摯的愛。全文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卻因事件本身以及細節(jié)出彩而讓人心動不已。只要細細品讀“一張照片,上面的人像并不陌生,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以下三段文字,自可深切地體會到這一點。你看,無論是“悄悄地彎起嘴角,眼里卻還隱了一分無奈”,還是“磕絆的邊緣,利落的筆鋒”,抑或“曾祖母理得一絲不茍的發(fā)髻,曾祖父微微右傾的身體;她按住衣角的右手,他在背后偷偷伸去的左手”,均是“凝視”之后的所得,是對題意的充分落實。
此外,欲揚先抑的構(gòu)思,“總覺得曾祖母會走到彩色的那張里去,而曾祖父又試圖溜到那個黑白的框里”的妙筆,也為全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