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宇
閱讀教學要以活動為手段,在閱讀課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全體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發(fā)展。在實踐中我通過開展“角色演讀活動、句段品析活動、美點尋蹤活動、探究發(fā)現(xiàn)活動”等,來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閱讀教學活動。從而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閱讀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內涵
課堂教學本身是一種活動,但我們所說的活動化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活動有很大的區(qū)別。它是一種在動態(tài)和變化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它力求使語文學習的結構和組織形式活動化,開發(fā)學習資源,將要學習的內容通過活動來實施和完成,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和形成各項語文能力。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組織學生參加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去經(jīng)歷、體驗、感受、領悟、總結,形成個體的系統(tǒng)知識和能力素質。在“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上,摒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思路,強調課堂教學必須切切實實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學生是確實的“學”和“做”,而非單純的“受教”。在活動內容上,應根據(jù)教材和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設計學生聽、說、讀、寫、看的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以組織、指導、調控學生活動為主;在活動方式上,要根據(jù)目標力求豐富多彩與多種多樣;在活動范圍上,要以全體學生的活動取代一問一答或少數(shù)尖子生的活動;在教學效果上,不僅要看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還要注重學生是否主動、積極而有興趣地參與和活動質量的高低。
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活動原則
1.目標性與豐富性相結合的原則。
課堂活動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通過活動,須讓學生有所得,而不是為活動而活動,為調節(jié)課堂氣氛而活動。在注重活動目標的同時,要注意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滿堂問、滿堂讀、滿堂練都是與活動化相悖離的。例如,教學《水調歌頭》,要讓學生體會到蘇軾屢遭排擠,一再被貶的苦悶和雖一生坎坷卻能樂觀面對的曠達胸襟,筆者首先安排學生閱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了解了蘇東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歷程。然后,在反復朗誦全詞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寫作背景與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未做任何講解與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組同學依據(jù)詞前小序的提示,從“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中讀出了詩人對親人的懷念;據(jù)“丙辰中秋”與“起舞弄清影”等句讀出了在這萬家團聚的中秋佳節(jié),詩人獨自飲酒正是為排解內心孤寂、抑郁的情懷……這些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自己讀,自己領會,自己演練,然后小組、全班同學互相交流切磋,最終巧妙而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2.自主性與合作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活動中,首先強調自主活動,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再進行充分的合作。教師要改變觀念,大膽放手,盡量讓學生組織活動。例如,筆者設計的“課前三分鐘創(chuàng)新解讀”就由學生自己組織,效果很好。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檢查預習,激發(fā)興趣,調節(jié)情緒,活動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內容要與教學目標有關。一年多來,學生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穎的形式,大大地豐富了課堂的內容,使每節(jié)課都有一個良好的情緒開端,如成語故事、新詞例說、名言解讀、詩詞賞析、改詩改詞、名人軼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談妙論……這些內容都需要學生課外通過語文學習去獲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課堂教學,也促進了課外活動。以《核舟記》的教學為例,一位同學在課前活動中就展示了他收藏的內畫鼻煙壺,通過介紹它的顏色、圖畫、繪畫技法、所需工具等,進一步激發(fā)了同學們的興趣,為枯燥的古文學習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學習情境。同時,課堂教學活動化并不否認教師的作用,而是將教師放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即合作性不僅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是師生之間的合作,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體性與全面發(fā)展性相結合的原則。
課堂活動是少數(shù)人的活動,尤其是有限的幾個尖子生的活動現(xiàn)象,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盡管提出很多問題,但由于學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異無法使所有學生全參與進來,一些同學只能成為看客。課堂教學一方面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組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獨立自主活動的基礎上共同活動,互幫互學,那些即使暫不能獨立行走的學生,可以由其它成員扶著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學的“欣賞與評價”中,有同學就對結尾“我必須看見一個更好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碧岢隽水愖h:為什么是“用淚水”而不是“用鮮血”洗去“污穢和恥辱”?筆者把問題留給了全體同學,由各小組長組織討論哪個用詞更恰當,為什么。經(jīng)過一番爭論最終達成共識:文中所說的“淚水”是見到家鄉(xiāng)解放后的喜悅、激動的淚水,而不是家鄉(xiāng)慘遭踐踏與蹂躪時痛苦的淚。這就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必勝的信念。而“鮮血”只能表明愿為故鄉(xiāng)奮戰(zhàn)到死的決心,卻沒能預見到奮戰(zhàn)的結果,未免不夠自信,較為悲觀。
4.課后作業(yè)與課堂教學相一致的原則。
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夠讓學生在作業(yè)的實踐活動中,獲取生動,活潑,完美的發(fā)展,它給學生的是動力而不是壓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縛。如果作業(yè)缺乏活動性,就會削減課堂教學活動性的效果。為此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要將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順延,補充和拓展,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再學習,再研究的欲望,使語文學習走向深入。比如《春》和《濟南的冬天》同是寫景抒情散文,讓學生在比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寫景色特點和技法;學習《中國石拱橋》后,讓學生去查獲有關石拱橋的相關知識資料等等。
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所帶來的不僅是教育觀念的改變,更是教學方法的革新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以理性的態(tài)度,科學的思想,進取的精神加以對待,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實現(xiàn)教、學、做三者合一的高效實踐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