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對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進行分析,希望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思維導圖具有直觀形象、放射性的特征。將思維導圖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將抽象、難以理解的閱讀訓練編成形象的圖形文字,進而幫助學生構建較為清晰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習質量。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特征
思維導圖是一種組織性極強的發(fā)散思維訓練工具,其涵蓋了腦科學理論、構建主義理論和圖式理論等多方面專業(yè)知識內容。眾所周知,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右腦記錄了圖像、空間和顏色等內容,左腦則是進行數字、文字等的記憶,在左右腦的開發(fā)上存在一定差異性。而思維導圖則是以全腦開發(fā)為基礎,通過對左右腦的全面調節(jié)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開發(fā)大腦在創(chuàng)造、記憶、動作、精神等方面的潛能,推動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
我國在思維導圖的運用上是從20世紀末開始的,近幾年剛剛應用在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因其自身具有的開放性、直觀性和濃縮性特征被廣泛應用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能夠激發(fā)學生自身潛能,另一方面還可以實現學生放射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yōu)勢
(一)優(yōu)化教學模式,開發(fā)學生潛能
在小學教育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一種自發(fā)性、個性化行為,應注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感悟和理解。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書本知識的講解和分析,忽略了新課改下閱讀教學的要求,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而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入,則能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影響,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活動,實現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另外,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對于學生大腦的開發(fā)有著顯著效果,便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重組和探索,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
(二)改善閱讀方法,激發(fā)閱讀興趣
要想增強學生對小學語文的閱讀興趣,掌握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是尤為必要的。傳統的閱讀教學一般是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的閱讀和了解,這樣不僅會消耗較多時間在閱讀上,還很容易降低閱讀的趣味性,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應用思維導圖則可以將繁雜的閱讀信息集中到一幅圖上,并且將單一的文字材料轉化成為關鍵字詞和圖形圖像相互結合的有機體,從而幫助小學生從中提取有用的知識,同時配合符號、圖形以及顏色的使用,使語言文字的美轉化成為圖畫美,讓小學生通過欣賞圖畫美來增強認識和理解。
(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先要結合教學知識內容進行思維導圖的合理設計,將知識重點納入到思維導圖中,并將其中的重點部位通過連接的形式同其他資源內容連接起來,以此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發(fā)揮思維導圖的作用??梢哉f,每次備課都是小學語文教師思維的一次自我展現和創(chuàng)新,有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認知水平。而小學生通過觀看和聆聽,可以在頭腦中建構起一個初步印象,在這個初步印象的基礎之上加入自身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再重新整理歸納成自己的思路,繪制出相應的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不僅能夠加強新知識的學習,還能夠實現原有知識的鞏固,加強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最終實現語文知識網絡的構建,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充分發(fā)揮教材功能,拓展閱讀質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在教材基礎上開展的,教材內容的選擇是尤為重要的。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每個單元都有其特定的主題,并涵蓋4到5篇左右文章,不僅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也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學習語文教材中關于景物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對其中的一篇文章進行講解,如《山寨》,之后再讓學生對書本中相關聯或者相似的文章進行閱讀,如《美麗的武夷山》等,以此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應用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通過不同文章之間的相互比較,讓學生了解其在景色描述上所使用的表述形式、運用的修辭手法以及較為優(yōu)秀的詞語和句子,為學生繪制一篇文章的思維導圖形式,讓學生進行模仿。同時制作出其他幾篇文章的思維導圖,從而加強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語文知識的學習效果。
(二)小組合作探究,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不應該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融入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中。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內,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文章表述的重點,明確文章的整體創(chuàng)作思路,并將自己的想法和問題表述出來,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之后在課堂教學中,不斷進行思維導圖的完善,實現問題的高效解決,強化學習效果。在課后復習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通過某一關鍵詞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并利用自己的語言將思維導圖表述出來,之后圍繞小組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知識。
比如文章《我必須去》,其講述的是李丹在特定時間里,面對著去看馬戲表演和為敬老院來人演出這兩個選擇時,最后選擇了后者、堅守信用的故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于做人概念還不是十分理解,缺少為他人著想的品質,通過這篇文章的講述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美德。在思維導圖繪制中,教師可以先將繪制方法教授給學生,并從旁指導,提高學生思維導圖的繪制能力。之后再通過小組討論和分享的方式對思維導圖予以完善,加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掌握文章所要表述的主題思想。
(三)開設主題閱讀活動,提高閱讀水平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將主題內容、寫作手法以及表達方式一致的文章進行整合與編排,一方面實現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閱讀靈活性;另一方面則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以成長為主題,教師可以將書本中關于成長的文章,如《我長大了一歲》《馬莎長大了》等文章予以整合,讓學生開展閱讀練習,并以周為劃分界限做好相應任務的布置。如在首周可以要求學生詳細閱讀文章內容,并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實現預習效果;次周要求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予以記錄;第三周則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第四周則是讓學生將其閱讀成果展示出來。同時將思維導圖融入各個閱讀環(huán)節(jié)中來,讓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更好地明確文章主旨、劃分段落以及了解結構,從而降低閱讀難度,提高閱讀水平,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奠定基礎。
四、結語
通過上述論證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最終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馮霞.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科教導刊,2018(1).
附 注
本文為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第二批)課題成果(課題名稱:思維導圖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QG1352-137)。
作者簡介:張錦寶,女,1990年生,本科,福建泉州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