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去世的消息是母親打電話告訴我的,當時母親沒有著意說大姑死的情景以及后事的辦理等那些重要的事情,她告訴我的是她認為更加重要的事:二姑在生氣,生大姑一家人的氣。因為二姑給大姑準備的燒紙居然被大姑家的后人們忽略了,不但沒有焚燒,反倒又被帶回二姑的家里。這還了得!這不明擺著是在給二姑折壽嘛!于是乎,二姑三天三宿也沒有消了這滿肚子的氣,她一直在罵大姑的兒子們,而且強烈要求他們趕緊彌補過錯,否則會有好瞧的!
我立時按母親的意圖打電話勸慰二姑,可她沒有容我多說就掛斷了。我明白,生性要強、愛面子的二姑一向是得理不饒人的,這回恐怕是誰也勸不了了。隨后,我又給大姑家的三表哥打了電話,可言語往來中是避不開大姑的死的,表哥哭了,我也就跟著哭,想到剛剛離世的老人家那委屈的一生,心中平添無限悲涼。
其實,大姑也是個要強、愛面子的人,但一輩子中,她好像從來也沒有得過“理”,總是窩窩囊囊沒有挺直過腰板。這不,她委委屈屈地活了86年,到最后死了還是讓妹妹數(shù)落不盡。
大姑二姑,同樣的一對姐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和生活。這難道是她們不同的性格決定的?
奶奶一共養(yǎng)育了四兒兩女。當時我們家還算得上殷實,所以兒女們都讀了書,只是女兒讀得少了些,因為爺爺奶奶都是很傳統(tǒng)的人,重男輕女。不過,話說回來,大姑、二姑還算幸運,畢竟是讀上書了。女子讀書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鄉(xiāng)下確屬少見。
就是因為讀書,結果耽誤了大姑的出嫁年齡,歲數(shù)稍稍大了些就沒有條件相當?shù)暮闷偶铱烧伊?,最后她只得嫁給了一個死了妻子并帶著一個兒子的男人。據(jù)說,這樁婚姻是家長們包辦的,而生性老實、軟弱的大姑對這樁終身大事竟沒敢說個不字。
和大姑相反,對包辦婚姻二姑進行了堅決的反抗,她毅然決然地退掉了多年的“娃娃親”,愣是把爺爺奶奶氣得死去活來,最后,她還憑著自己的文化水平到縣里找了份會計的工作,而且成功地嘗試了自由戀愛。直到現(xiàn)在,她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也令同齡人羨慕不已。
二姑嘴快心直手也巧,珠算打得頂呱呱。在工作上,在家庭中,她都是一把好手。那內向、溫和的二姑父在什么事上都聽她的。而大姑父是以嚴厲出名的。盡管他也識文斷字,但并不開明,特別是對大姑,一向是頤指氣使,擺慣了大丈夫的派頭。我小時候去他家就很怵他,甚至連大氣也不敢出。看著他那刀條臉和山羊胡子,甭說是親近了,差不多應該是厭惡。
然而,我大姑給他生了9個孩子。
因為孩子多,大姑家的日子就明顯地窮困起來了??v是大姑父怎么疲于奔波、精于打算,縱是大姑怎么節(jié)衣縮食、勤儉持家,他們的家境也沒有好轉,所以經常接濟大姑的是二姑。吃的、用的,好的、賴的,凡是能拿出來的,妹妹都給了姐姐。這種幫助除了血緣的力量之外,主要得歸功于二姑的性格和脾氣,就是她敢做敢為的性格,就是她說一不二的脾氣才使得她在大事小情上當家作主。
如果調換一下位置,大姑未必能這樣幫襯二姑,就是她有這樣的心,也未必有這樣的膽。所以說,不管是當時還是以后,二姑在大姑一家人的心目中享有了很是“崇高”的地位。
基于這點,二姑數(shù)落大姑或大姑家的人時,誰也不敢還嘴;這跟“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不是一回事,主要原因還在于二姑罵得頭頭是道,二姑講理,是個真正明理的人。
大姑之所以不還嘴,除了性情的因素外,還是因為大姑更加明理。明理,這是一種很難說清楚的做人的原則;在骨子里,她真的把自己當做了識文斷字的人,她知道自己和那些“沒理攪三分”的村婦不一樣。一輩子,大姑也沒有和誰紅過臉、吵過嘴。街坊鄰居們也高看大姑,就因為她讀過書、她明理。
大姑總是慢慢悠悠地說事情講道理,對她的兒女們、對我們這些晚輩從沒有發(fā)過火兒使過性兒。小時候,我最愛聽大姑講家常兒講古書,因為她總會掌握住節(jié)奏發(fā)出溫和卻稱得上朗闊的大笑——給孩子們一種寬慰和信任。
“那大米粥熱三回連狗都不吃喲!”——這是大姑評價物什的口吻,風趣、幽默、通俗,只要你聽一遍就記住了。
“這花樣兒就是牡丹哦!花瓣兒,花葉兒,得這么畫噢!”這是大姑在傳授知識,親切、明白,而且手把手。我之所以在五六歲就能分辨出上百種花卉,那真得感謝大姑的教誨。她那雙巧手和二姑一樣,叫她名傳遐邇。她畫的刺繡花樣美輪美奐,決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作?;B蟲魚,山水人物,惟妙惟肖不說,和別人家的不一樣,總有點說不出的新鮮感,單那牡丹就有多種姿態(tài),華貴、雍容、活潑、生動。畫樣兒有適合枕頭的,有宜于兜肚的,有鞋面,也有頭巾,還有門簾、褥芯等。去年回老家時,母親還拿著一個枕頭罩贊嘆:“瞅瞅,嘖,俊哦!你大姑畫的!”我今天還記得,小的時候我拼命地臨摹過大姑的牡丹圖。
“我借借你的小人書看,不是要!看完了準還,一本不落!管保弄不壞!”這是大姑辦事的原則,一是一,二是二,非常誠信。我和弟弟的小人書她都看遍了,當然我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借閱了她的小人書。到晚年,大姑癱在炕上時,陪伴她的依然是那些老版的小人書。我深信,那些精致的畫面和簡練的文字給了她無限的喜悅和美好的想象;而這種幸福,對不識字的老人來說,怕是體會不到的。
“媽是起不來炕了,你們可得替媽把肉核子(豬肉)送到娘家去啊!別糊弄媽!”這是大姑對傳統(tǒng)習俗的認識,表哥們只好遵命,乖乖地買了肉到舅舅家拜年。大姑父走得早,剩下大姑孤零零地過了十多年,當然她也對傳統(tǒng)堅持了十多年,也發(fā)號施令了十多年,否則,她肯定聽大姑父發(fā)號施令的。
“你二姑那人才是刀子嘴豆腐心呢!”這是大姑對妹妹最切實最經常的肯定,兩姐妹最知心最知情。相互的關懷相互的依賴都緣自血脈,相互的接受相互的融合都因為性情。一個溫潤,一個火烈,一個柔韌,一個剛介。我沒有問過,但我能想到:這對姐妹在沒有出嫁時也一定不像別人家的閨女那樣吵吵鬧鬧的,她們一定很對勁、很搭調、很和諧。
大姑半身不遂癱在炕上之后,最惦記她的當然是這個妹妹。買好吃好喝的,搭兌拾掇衣服,給零花錢,打長途電話,應該說無微不至。但是,在許多時候,70多歲的二姑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再加上晚景里的大姑又患上了癡呆癥,人也記不起來,事也想不起來,連這苦樂與共的親妹妹也認不出來了。
前年夏天,我們去看望大姑,病中的大姑瘦弱不堪,耳朵聾、嘴巴慢,幾乎無法用口語和她交流,但奇怪的是,她的眼睛似乎不怎么花,看字看得特別好。于是,我們在紙上寫了不少慰問的話語,大姑看了后滿臉慈和,向我們重復著一句話,而且聲音特別大、吐字特別清:“好好工作,注意健康!”就是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際,仿若一段沉悶的人生映照著未來明快的日子。
后來,我把這些情景告訴了二姑。她唉聲嘆氣地說姐姐已經傻了,認不出來她了。接著,我們又聽到二姑對大姑的數(shù)落,快捷、伶俐而親切,那種情義、那種口吻,仿佛是對自己的調侃——“人呵,活到這份上,還真不如早點死喔!”
應該說這是句大實話,但這句大實話,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敢說!
然而到大姑真的死了時,卻又招惹得二姑滿肚子的火氣。即便是再活一次,她也會照樣惹妹妹的數(shù)落吧?
大姑走了,留下個愛找茬兒愛罵人的妹妹。這世上還有誰能聽得進、能理解這些數(shù)落呢?大姑走了,也沒能走個踏實!
(韓仰熙,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發(fā)表詩歌作品300余首,出版詩集《韓仰熙的詩》,散文集《山里 海邊 路上》,小說集《灑掃庭除》,人物傳記《法布爾》及各類文學評論150萬字。)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