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朵
用了五年的等待,二姑終于等來了動遷。這意味著,二姑成了新城鎮(zhèn)人。用二姑的話說,抱上了個蜜罐子。
興興轟轟了一陣,二姑閑不住了。二姑說:“這閑了,倒閑出病來了,吃飯飯不香,睡覺覺不好,骨頭里出膿了。”
這也難怪,我家這二姑,年輕時可是村里的好勞力。挖河泥、挑糞擔,腳頭比男人還輕;割稻插秧,男男女女沒一個能賽過她的。當時,二姑還是村里唯一書讀到高中的文化人。這還不止,她還是一個奇人。
奶奶曾給我說過這樣的故事。
說二姑從小愛好絲竹,善吹笛子。那時,家里養(yǎng)了一頭黃牛,每當爺爺牽著牛趕車、犁地時,二姑總在一旁吹笛。笛聲婉轉(zhuǎn),耕牛趕車則車水不止;笛聲悠揚,耕牛犁地則腳步歡快。后來,爺爺故世了,二姑見牛傷情,就把牛賣給了同村的三伢子。三伢子牽牛趕車,因無笛伴奏,牛竟然停步不前。于是,三伢子請來二姑。二姑一吹笛,神了,牛趕車就又車水不息,牛犁地就又腳步歡快起來。
三伢子見牛這等樣子,馬上請了媒婆拿了聘禮上門求親。怎奈,二姑瞧不上三伢子。三伢子沒法,最后就把牛轉(zhuǎn)賣了。
后來二姑又學會了縫紉,給人家做衣裳,吃百家飯。二姑頭頸里掛著軟尺,畫粉在布料上一劃二劃,大剪刀“嚓嚓嚓”,三下兩下剪出衣形來,再在縫紉機上手推腳踩的樣子,不曉得迷倒了多少男人女人。
那時,二姑常常把笛子帶身上。做完一天的活,主家叫吃飯前,二姑必凈了手,雙手捧著笛子,將吹孔置于下嘴唇下沿,對準孔吹……那時,十鄉(xiāng)八里的人都請二姑去裁衣,尤其那些有女兒要出嫁的人家,更是以請到我二姑來做嫁衣為榮。
為別人做嫁衣的二姑,也期待著能給自己做回嫁衣。可她的心氣高。奶奶也給她張羅過幾回,包括那個三伢子,但終究落了個“剃頭挑子一頭熱”。
能降住二姑的那個男人,自然是二姑夫了。二姑橫挑鼻子豎挑眼選出的男人,最終把她帶到黑龍江鶴崗的一家煤礦,挖煤去了。
這一走,就走了二十多個年頭,回來時已是兩鬢染霜了。其時,娘家傳出要動遷的風聲。
二姑變賣了東北的那個土坷垃,跟二姑夫“離”了婚。一家四口,破釜沉舟似的投奔了娘家。說是娘家,其實哪里還有娘。
二姑的娘,亦即我奶奶,臨終前把一根竹笛交到我父親手里。我見過那根笛,普普通通,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節(jié)中空,管身上開有幾個孔。淺黃色。笛梢刻著爺爺?shù)拿帧5?,裝在一個絳紫色的絲絨袋子里,袋口用緞帶綰著。二姑去東北前,沒把笛子帶上。
父母收留了二姑一家,暫住我家老屋里。
動遷的事不是二姑想動就動的。還沒等到動遷,卻先等來了二姑夫的動靜。二姑夫名正言順地把二姑給甩了,他跟投奔他們來的、一個比二姑年輕十來歲的老鄉(xiāng)妹子私奔了,還帶走了二姑變買土坷垃的所有錢款。
好在二姑的兩個女兒相繼出嫁了,且都嫁得不錯。根算是扎了下來。
足足等了五年,苦盡甘來,二姑像城里人一樣住上了新居。
住上新居后的二姑,跟一些爛地較上了勁兒。這些地都是開發(fā)商造房子時沒利用好的邊角地,這邊一小塊,那邊一大塊,草、碎磚頭、爛木板充斥其間,二姑每每看到,便會像圈地一樣圈起來。天一亮就荷鋤出門,天擦黑才肩鍬回家,奔東跑西,忙得像只織布梭子。
“這幾天,天天到棉花田里摘‘小耳朵,天天老晚才回家!”母親告訴我。
棉花有“小耳朵”?這我是第一次聽說。
中秋日,我讓母親叫二姑跟我們一起吃晚飯。母親一大早就去敲二姑的門。
“去晚了,到了田頭,就難找了,天曉得她在哪一塊田里?!蹦赣H說。
晚上,二姑吃著飯,心里卻憂著她田里的那些棉花?!罢f不定這會兒就有人在棉花田里下手呢!”
我們只好讓二姑提了幾個月餅到棉花田里賞月去。我特意問了她棉花田的位置。
想到二姑棉花田里那些“小耳朵”,仿佛被勾了魂似的,我腳步輕松,朝著她所說的那塊田去了。
經(jīng)過一個荷花塘,穿過柳樹影,行過一座小拱橋……
還沒到河畔,就聽到一陣悠揚的笛聲,時而婉轉(zhuǎn)動聽,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如泣如訴……我駐足聆聽。笛聲升到那有著星辰與皎月的深空里,和著云絲曼妙輕舞。
我不由得鼻子一酸,眼含熱淚。
轉(zhuǎn)頭,見不遠的地方,蹲著一個跟二姑年紀相仿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