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蔣殊
蔣殊(以下簡稱蔣):首先要恭喜您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也感謝您給讀者奉獻了一部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領獎時您的獲獎感言,還記得嗎?
李春雷(以下簡稱李):時間過去一年之久了,謝謝你再次提起《朋友》?!杜笥选肥谴騽游业囊粋€現(xiàn)實主義題材,在創(chuàng)作時也傾注了自己較多的心血和藝術思考。所以,關于當時的“獲獎感言”還是記憶猶新的。在感言中,我開宗明義地指出,過去對于領袖人物,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習慣于“高大全”,而恰恰這種寫法,讓作品脫離了群眾。所以,我把總書記當作一個普通人來寫,寫出生活中、工作中本色的他。他與大山是朋友,與我們也是朋友。最后,我是這樣感慨的,這是一段千載難逢的友誼故事,是古代經(jīng)典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翻版和提升。我相信,肯定會有一個最恰當最準確的成語,把這個故事表達出來,流傳下去。
蔣:其實那已經(jīng)是幾個月平靜后的冷靜了吧。得知獲獎第一時間的真實感受還記得嗎?
李:興奮當然是有的。但是,再次榮獲這么重要的一個獎項,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這既是對自己過去作品的肯定,也是對自己未來創(chuàng)作的鞭策。當時就想,要把自己過去的一切榮耀和成績從腦海里“清零”,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tài),腳踏實地,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攀登報告文學的“高峰”,為新時代的報告文學的發(fā)展奉獻自己的青枝綠葉。
蔣:大多數(shù)作家心目中,魯獎是神圣的。而您是第二次獲得這一殊榮了,能說說您兩次獲獎的不同心情嗎?您將如何看待并面對這又一次的轉(zhuǎn)折?
李:怎么說呢,人的心態(tài)也是與年齡有關的。
《寶山》是寫寶鋼建設的,這是繼2001年寫邯鋼的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之后創(chuàng)作的第二部長篇。憑這部作品獲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那一年,我30多歲,成為當時獲得該獎項的最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當時獲獎的興奮心情,至今仍記憶猶新,真的好像從夢中走來一樣,曾經(jīng)做過這個夢,但沒有想到能實現(xiàn)。當時我還在邯鄲日報社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并不是專業(yè)作家。《寶山》是在當年魯迅文學獎截止報名的前一天,在朋友的勸說下,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參與的。也正是那一次的獲獎,更加堅定了我走文學道路的信心,應該說是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信心。
而這次的《朋友》報上去之后,我就徹底從心里放下了,至于能否得獎則是評委們的事。我是通過親朋好友的祝賀信息才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的。當天,我正在塞罕壩一線采訪。上面,我已經(jīng)說過,得知《朋友》獲獎,我當然是高興,這對提振河北文壇信心,特別是對河北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也是個極大的鼓舞,所以大家都很興奮,我也興奮。但是,我一直在告誡自己要冷靜下來,獲獎了也便過去了,自己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生活在過去的光環(huán)和鮮花、掌聲之中,“亂花漸欲迷人眼”嘛。
至于“面對這又一次的轉(zhuǎn)折”,我想是對自己未來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一座座“高峰”等著自己去攀登。
蔣:獲獎會引起各種關注,在某種程度上也會讓您受到來自各界的“干擾”,比如像我這樣的采訪。您覺得會影響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還是會激勵您寫出更好的作品?
李:呵呵,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如果不能及時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狀態(tài),真的會對創(chuàng)作形成“干擾”。自從公布《朋友》獲獎的消息之后,一時間,我的電話、微信不斷,祝賀的、約稿的、想采訪的、邀請講座的,等等,接踵而至。當時,我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作情況處理這些問題,清醒地跳出這種表象的“熱鬧”,做一個作家該做的、更有意義的事。這也無形中激勵自己寫出更好的作品。一個作家與社會對話,靠的是作品。
蔣:您本來就是極具人氣的報告文學作家。再次獲獎之后,作品有了更廣泛的流傳,尤其是您的這部作品,其實之前已經(jīng)有了非常廣泛的傳播。廣大讀者可能更關注作品的背后,今天再談談這部作品當初創(chuàng)作的背景與想法吧。還有,您如何評價它在您所有作品中的地位?
李:現(xiàn)在說起來,感覺我和《朋友》是有緣分的。2013年末,河北作家康志剛在其博客上發(fā)了一篇1998年刊發(fā)在《當代人》雜志上的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的文章《憶大山》。文章經(jīng)多家報刊轉(zhuǎn)載后,引起強烈關注。當時的河北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魏平找到我,希望深入采訪,創(chuàng)作一部報告文學。于是,春節(jié)之前,我便趕到正定進行實地走訪。認真走訪了當?shù)嘏c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一起工作過的老干部,采訪了賈大山的家人,與當年的知情人一起坐下來認真回憶,多方考證。采訪的最后一天夜里,我還特地沿著習總書記當年拜訪賈大山的行走路線,又細細地走了一遍,尋找感覺。后又多方查找資料,依據(jù)被采訪的知情人的口述或文字,進行交叉印證,基本還原了當年的真實面貌。
通過采訪,我進一步受到觸動。從習近平1982年到正定上任后的第一次登門拜訪,到1997年賈大山人生最后時刻的最后一次病中探望,這個故事真實、感人且完整,是任何天才作家也虛構不出來的。而且,它擁有獨特的現(xiàn)實意義和永久的歷史價值。趙瑜先生說得好,作家與題材是有緣分的,碰上《朋友》這個題材,任何一個作家都會盡心為之。機遇落到我的頭上,我感到幸運,應該緊緊抓住,把握好。
至于如何評價《朋友》在我所有作品中的地位,我想,應該由讀者、由后人去評說。不過,我想說的是,這是我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學作品——百年不遇的好題材,有歷史價值和藝術探索;傾注了我的心血,有文體發(fā)現(xiàn)和文學表現(xiàn)。
蔣:您發(fā)表第一篇文學作品是什么時候,那是您走上且堅持走寫作這條路的開端吧?
李:你問我發(fā)表的第一篇文學作品,不得不提那一篇改變我人生命運、激勵我堅持走文學之路的文章——《笑笑飯店》。1984年9月,正在成安一中讀高中的我,寫了一篇紀實散文《笑笑飯店》。本文曾獲1984年邯鄲地區(qū)中學生國慶征文比賽一等獎第一名,發(fā)表于《邯鄲日報》和邯鄲地區(qū)教育局聯(lián)辦的中學生報紙——《讀與寫》(1985年3月號)。發(fā)表之后,引起關注,又被《散文》《散文家》等報刊重點推薦發(fā)表。1987年9月,我因此被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推薦進入河北大學作家班讀書。
蔣:這么多年過來,您覺得寫作帶給您什么,或者說您從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李: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圓夢的過程。青春,不是用來浪費瀟灑、隨意揮霍的,是用來筑夢、逐夢、圓夢的。小時候懵懵懂懂地喜歡,中學時的寫作嘗試,大學時不間斷地閱讀、寫作與思考,的的確確改變了我的一切?!白鲆晃徽嬲淖骷遥瑒?chuàng)作優(yōu)秀的乃至傳世的作品”,這一直是我的追求,激勵著我前行。這,帶給我心靈的愉悅,更讓我了解人性、了解社會、了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至于失去什么,我想應該是平常人眼里的吃喝玩樂之類的消遣性娛樂吧。
蔣:您的閱讀習慣是怎樣的?每年閱讀量大概是多少?如何選擇閱讀書籍?怎樣安排閱讀與寫作?
李: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閱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此不贅言。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對于我來說,多年來,創(chuàng)作任務非常緊張,一般都是利用創(chuàng)作的間隙來閱讀,比如每天午休前、晚上睡覺前,出差的間隙,創(chuàng)作累了需要休息時等等,我都會讀一些書作為消遣。再一個是有目的性閱讀,比如創(chuàng)作過程中常常涉及一些文史資料,促使自己去系統(tǒng)閱讀相關的書籍。此外,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我也不排斥網(wǎng)絡、手機閱讀,可以廣泛地接收一些時政信息以及自己想看的優(yōu)秀作品。
每年的閱讀量沒有具體統(tǒng)計過,總得有幾十本吧。除了閱讀、溫故一些中外文史哲經(jīng)典作品,因為從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還會閱讀大量的史志書籍,此外還要閱讀一些作家朋友的贈書。
至于如何選擇閱讀書籍,可以說各有所好,見仁見智。我曾經(jīng)專門寫過一篇關于閱讀的文章,其中談到“閱讀有三個境界”:第一個是感染。就是閱讀有情趣、有文采、有知識,能吸引人,讓人能不知不覺地讀進去的書。第二個是感動。就是閱讀有真情、有真理,更要有氣場,能震撼心靈,動人心弦,讓人心有所動,能哭能笑的書。第三個是感悟。就是閱讀在震撼心靈的同時,要使人有所覺悟、有所明白。通過這三個層次,由淺入深,漸漸地使人愛閱讀、會閱讀,進而通過閱讀改變?nèi)松?,成就人生?/p>
對我來說,“閱讀與寫作”不是刻意去安排的,而是一個相輔相成、水到渠成的習慣。在閱讀中寫作,在寫作中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儲能,寫作是閱讀的實踐。
蔣:每個作家都有影響自己的作品或作家,您呢?或者說您欣賞的作品或者作家有哪些?
李:是的,一個作家在自己成長前行的路途上,總會有一些作家、作品影響著自己。致敬經(jīng)典,一些經(jīng)典的作品都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而不同的作家也會有不同的欣賞目光。近現(xiàn)代的作家,我比較欣賞魯迅、孫犁,他們的作品我通讀過多遍,無形中影響著我的創(chuàng)作。至于古典經(jīng)典作品,那就太多了。我認為,一個從事漢語言文學創(chuàng)作的作家,要想提升自己作品的語言質(zhì)地,還得致敬中國古典文學。從學生時代,我就喜歡唐詩宋詞,以及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散文,也下了不少笨功夫,幾十年來,不間斷地閱讀、背誦,受益匪淺。在這個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最需要報告文學。寫好報告文學,應該向司馬遷學習,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史記》,是我非常欣賞且一直學習的紀實文學經(jīng)典作品。
蔣:能分享一下您的寫作習慣嗎?是不是有固定的時間,每年會有寫作目標嗎?
李:對我來說,寫作必須靜思而悟,有感而發(fā)。一些散文、隨筆,常常屬于有感而發(fā),有感覺了就隨手記下,不管是在飛機上、火車上還是顛簸的汽車上,常常一氣呵成,然后再反復推敲、修改、潤色。一些大篇幅,必須深入生活、走進基層,反復采訪、查閱資料、印證事實。然后,閉門謝客,進入忘我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有時候甚至十天半個月不下樓。每年的具體目標倒不確定,不過我會及時發(fā)掘、創(chuàng)作具有時代感的報告文學作品,也會完成一些組織上臨時交辦的創(chuàng)作任務。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年必須有幾篇拿得出手的作品。
蔣: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家,又兩次獲得魯獎,您無疑是當下這個領域的佼佼者。那么對中國當下的報告文學,您怎么看?
李:謝謝你的褒獎!說我是報告文學領域的“佼佼者”,是大家對我的鞭策與厚愛,其實,各有千秋。
別的方面,我不好妄言。我是報告文學作家,三十多年研究和創(chuàng)作、苦惱和思考,對于中國當下報告文學的現(xiàn)狀和缺憾,我有自己的思考與看法。
實話實說,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最重要陣地之一——中國報告文學,應該說還不夠豐潤。當下的報告文學,表面上很熱鬧,發(fā)表量很大。但質(zhì)量呢,相信你心中也會有數(shù)。社會上,也不乏微詞。
我簡單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虛的多,實的少:軟綿綿的題材多,有筋有骨的題材少。許多黨中央關注、老百姓關心的社會問題,沒有進入,更沒有深入。這樣的結(jié)果,表面上看似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實際上與這個新時代而言沒有實在意義,“無益于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首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中強調(diào)“文須有益于天下”。
長的多,短的少:不少報告文學作品動輒數(shù)十萬字,而精美的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很少。長篇看似成果豐碩,往往水分大,需要創(chuàng)作的時間也長。而這個信息化時代,一切都是高效率、快節(jié)奏,更需要發(fā)揮報告文學作為文壇“輕騎兵”的作用,用精美的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及時地“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
大的多,小的少:這是當下另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即所謂的重大題材多,關注底層小人物的少。我曾經(jīng)聽很多人說,報告文學抓住大題材就成功了百分之九十。于是,大家都熱衷于抓所謂的大題材、大工程,而忽視了激活潛藏在生活底層的更豐富、更本質(zhì)、更深厚的,細微處的真善美。其實,真正的文學精品,并非只是大題材和大工程,最關鍵的是如何精美表現(xiàn)?!按笞鳌迸c“小作”,不在于篇幅長短與題材大小,關鍵在于“寫什么”與“怎么寫”。比如同樣寫抗戰(zhàn)題材,幾十萬字的寫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長篇巨著,甚至不如一篇幾千字的《荷花淀》。比如寫現(xiàn)代文明對農(nóng)業(yè)文明的沖擊,多少部厚厚的長篇小說,不如一篇幾千字的短篇小說《哦,香雪》。
報告多,文學少:這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報告文學的藝術性問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形式,報告文學要具有人文關懷、主持社會正義、心懷人類良知、善作文明批判,但更要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就像鳥之羽翼,車之雙輪。沒有這些,就不是文學,就不是藝術品。
綜上所述,當前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背后,蘊含著許多的困局和問題。
蔣:您心目中好的報告文學是什么樣子?或者說您更喜歡哪一類報告文學?
李:好的報告文學是一種在“作風建設”和“作品建設”上過硬的文學作品,在此,借用李大釗先生的一句話就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鐵肩擔道義,就是作風建設,就是深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鐵肩,真誠地“擔”起反映時代節(jié)拍和人民心聲的新時代的道義。
妙手著文章,就是作品建設,就是提高文本藝術性,提高文體專業(yè)性。
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有溫度的好作品,由“高原”到“高峰”,真正譜寫新時代之“新史記”。
蔣:當下這個時代,您認為創(chuàng)作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作家們更多地應該關注什么?談談您的想法,同時也給廣大熱情而辛苦地走在寫作路上的文學愛好者們傳授些寶貴的經(jīng)驗。
李:報告文學作為一種對現(xiàn)實生活透視最深刻、反映最敏捷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喜愛。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經(jīng)濟體制、政治體制等正在悄悄地卻明顯地變化著,各種社會焦點、難點問題層出不窮,都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有利條件。但是,如何用藝術的形式,真實、冷峻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寫出對時代具有震撼和藥補作用的最激動人心的紀實文學,這不僅需要作家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健全的知識結(jié)構,更需要作家站在人類的高度,高舉自己的“文學良心”,邁開自己的雙腳,去走進更深層的生活,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并把這一切都化為鮮活的文學感覺,滲透到文字中。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更震撼、更純粹的報告文學作品。
對于廣大文學愛好者來說,有句話叫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真義是:好文章都是偶然得來的,即使你是妙手、高手,如果你不努力、不苦惱、不痛苦,也寫不出好文章。只有雙腳走進基層,胸膛貼緊大地,深扎再深扎,才能心底有深情,筆下開鮮花,才能以自己的“小我”,反映、表現(xiàn)群眾的“大我”,進而創(chuàng)作出“人我合一”的優(yōu)秀作品。
蔣:讀者會對您的下一部作品充滿期待與關注,您的新作是什么?
李:謝謝廣大熱心讀者的期待與關注!大家的期待與關注,也是我不斷前行、創(chuàng)作新作品的動力。關于我的新作,暫時保密。
責任編輯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