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梅
祭天求雨,祈禱豐年。這是明清兩代皇帝在天壇舉行儀式的初衷。
北京天壇,位于北京正陽門的東南方向,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美的祭天建筑群,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明清兩朝的22位皇帝,曾在這里舉行過654次祭天大典。
天壇初建時是天地合祭的場所,故名天地壇,這從天壇壇墻的形狀可以看出。壇墻有內(nèi)外兩重,都是南方北圓,符合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明朝嘉靖帝覺得天地日月應(yīng)該各司其職,于是他在故宮北部建方澤壇,東部建朝日壇,西部建夕月壇,這就形成了北京城今天的“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中間有社稷壇”的格局。雖然嘉靖九年起改為天地分開祭祀,但天壇的圍墻并未改動。
祭天是古人對自然及人類自身認識的一種反映,它源于生活,最初只是人們的一種崇拜行為。《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祭祀也是人類思維形成的結(jié)果,是隨著人類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它代表了人類最初的覺悟,是人類脫離蒙昧、走向文明的一個標(biāo)志。
中國古代祭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傳說黃帝時期就已經(jīng)有祭天的行為,堯帝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祭天的儀式已經(jīng)很隆重了。
早期,人們選擇自然高地舉行拜祭上天的活動。后來,人們才建造專門用于祭天活動的高臺,并稱之為祭壇,用以表達人們對上天的尊崇。人類社會分為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以后,祭天就成為統(tǒng)治者的專有權(quán)利。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可見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
《禮記·曲禮》即有“天子祭天地”的說法,成書早于《禮記》的《大戴禮記》亦曰:“郊止天子,社止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別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痹陔A級社會里,統(tǒng)治者賦祭天以特有的含義,將其納入封建禮制的范疇,使之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宋朝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也說:“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闭怯捎诩漓氡毁x予了特殊的含義,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密切相關(guān),因而它被中國歷朝歷代的君主奉行不輟,一直延續(xù)了兩千多年,而祭天更是被推崇到了無以復(fù)加的高度,成為“國之大祀”。
北京有個豐臺區(qū),“豐臺”就得名于祭天活動。當(dāng)時,金大都的南門(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前門)叫豐宜門,豐宜門外就是祭天的祭臺,它在現(xiàn)在的廣安門到玉泉營一帶,時間一長,這個區(qū)域就被人們稱為“豐臺”了。
據(jù)說明朝朱棣稱帝后定都北京,連年大旱。朱棣慌了:“難道我真的逆天而行了?”這時,有個大臣說:“只要娘娘去南郊求雨,必能感動上天降雨?!敝扉σ宦牐瑳Q定試一試。于是他傳旨,命娘娘去南郊求雨,天不下雨不準(zhǔn)回來。
那時的天壇還是個黃土坡,娘娘在這個土坡上被曬得頭昏眼花。她心想:“我這么嬌貴的人,居然在這里受這種罪,我上哪里去講理啊!”娘娘越想越氣,哇的一聲,就大哭了起來。這時,她頭頂上的天好像破了一道口子,突然下起了大雨。朱棣大喜,認為這個地方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便命人在這里修建了天壇。
傳說歸傳說,據(jù)史料記載,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祭天地。當(dāng)時,祭典是在大祀殿舉行的。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建議:“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庇谑牵尉富实蹧Q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建方澤壇祭地。
王士楨在一首詩中寫道:“京師土脈水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甃好,清波一勺買千錢?!边@水的價格也真夠貴的。此外,天壇的龍須菜、益母膏也很出名。
龍須菜本為一種普通野菜,嫩芽可以當(dāng)菜吃。但因康熙皇帝特別喜歡吃天壇的龍須菜,并將其列為御膳房貢品,龍須菜一下子身價百倍,人們?nèi)舨坏骄┏侵拇箫堭^,就吃不到它。到同治帝時,天壇龍須菜不再入宮,達官貴人們也就不再青睞它了。
天壇的沙參與益母膏是貨真價實的好藥材。龍其是益母膏,一度為北京名產(chǎn),曾被洋商看中,是我國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益母膏的主要原料是益母草,益母草本是野生的,其莖葉可以用來熬藥,是治婦女病的良藥。當(dāng)時,有人贊譽益母膏:“方莖紫萼產(chǎn)天壇,芟草熬膏性入肝。療血補虛能益母,兒將買去孝何安?”民國以前,天壇里還有幾家賣益母膏的藥店,民國以后,這些店鋪才遷出天壇。
天壇里怎么有這么多益母草呢?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天壇沒有修建以前,這里還是一大片黃土地,住了好多莊稼戶。其中有一家姓張的農(nóng)戶,老頭子死了,剩下老大娘和一個十六七歲的閨女,母女倆過著苦日子。
老大娘因為思念丈夫,又為生計發(fā)愁,日子一久,就生了病,而且病一天比一天重。張姑娘著急了,請了好多名醫(yī)生來給母親看病,卻怎么也不見效。張姑娘便決定到北山去找靈藥。因為她小的時候,父親曾經(jīng)給她講了一個故事,說北山的靈藥可多了,只要不怕爬山,找到這種靈藥,什么重病都能治得好。
張姑娘走了一天,來到了北山,遇到一個白胡子老頭兒。老頭兒得知張姑娘是來采藥的,便指引她找到了靈藥。
張姑娘回家后就把靈藥熬了,給母親吃了。沒過幾天,母親的病就好了。張姑娘高興極了,把口袋里的靈藥種子,撒遍了家附近的土地。第二年春天,所有的種子都長出了深綠色的嫩芽。到了秋天,這些植物又結(jié)了種子。附近的婦女得了病,便照著張姑娘傳的法子,熬靈藥治好了病。靈藥叫什么名字好呢?大伙兒說:“好心的張姑娘,千辛萬苦地給母親找來了靈藥,治好了母親的病,咱們就管它叫益母草吧!”“益母草”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后來,明朝的朱棣在這塊長著益母草的土地上,蓋了一座天壇。天壇建成了,天壇里的空地上,還長著茂盛的益母草。朱棣生氣了,說:“我這拜天的天壇里,不許長野草,你們?nèi)阉o拔了!”這時候,有一個大臣勸道:“皇上,這不是野草,它叫龍須菜,皇上不是龍嗎?要是把它都拔掉,您就不長胡子了?!敝扉β犃?,就留下了益母草。打那時起,益母草的嫩芽,就叫龍須菜了。
天壇以嚴謹?shù)慕ㄖ季?、奇特的建筑?gòu)造和瑰麗的建筑裝飾著稱于世,總占地面積約270萬平方米,分為內(nèi)壇和外壇。主要建筑物在內(nèi)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條貫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橋,把這兩組建筑連接起來。外壇古柏蒼郁,環(huán)繞著內(nèi)壇,使主要建筑群顯得更加莊嚴宏偉。壇內(nèi)還有巧妙運用聲學(xué)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建筑工藝的高超。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筑有具服臺等。明朝時,圜丘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并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像天,三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9圈,內(nèi)圈9塊,以9的倍數(shù)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的數(shù)量也都用9或9的倍數(shù),象征“天”數(shù)。圜丘臺面石板、欄板及各層臺階的數(shù)目均為奇數(shù)9或9的倍數(shù)。如臺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9塊,第二圈為18塊,周圍各圈直至底層,均以9的倍數(shù)遞增,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shù)目也是如此。
皇穹宇這個院落位于圜丘壇外圍的北側(cè),坐北朝南,圓形的圍墻,南面設(shè)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蜀酚钣?6根柱子支撐,外層8根檐柱,中間8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shè)共同的鎦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nèi)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蜀酚畹顑?nèi)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的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臺階6級。東殿殿內(nèi)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風(fēng)雷諸神的神牌供奉處?;蜀酚畹钋暗酿窂谋泵鏀?shù),前三塊石板即為“三音石”。當(dāng)你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只能聽見一聲回音;當(dāng)你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回音;當(dāng)你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能聽到連續(xù)不斷的三聲回音。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把這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蜀酚钸@個院落周圍的圓形圍墻,墻高約3.72米,厚0.9米,墻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蜀酚顖A形院落的墻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墻方式使墻體結(jié)構(gòu)十分緊密,墻的表面直徑651米,圍墻高3.27米。當(dāng)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墻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相距很遠,但卻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
祈谷壇,是皇帝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附屬建筑有內(nèi)外圍墻、具服臺、丹陛橋,內(nèi)壇墻上東南西北各設(shè)天門,西外壇墻設(shè)祈谷壇門,內(nèi)壇東部有七星石。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jié)合的圓形建筑,是根據(jù)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直徑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
祈年殿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的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的屋檐,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致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的屋檐,相應(yīng)設(shè)置三層天花,中間設(shè)置龍鳳藻井。祈年殿中間有4根“龍井柱”,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12根大柱名為金柱,象征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征24節(jié)氣。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矩形院落,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臺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牌的殿宇。這些神牌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管理祭祀活動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后,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之禮后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nèi)安放。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壇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后,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于嘉靖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繕、擴建。
隨著清朝的衰落,列強開始入侵中國。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曾在天壇齋宮內(nèi)設(shè)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天壇里的文物、祭器被這些強盜席卷而去,建筑、樹木慘遭破壞。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祭天祀典,并于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天壇的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和維修。經(jīng)過多次修繕和大規(guī)模綠化,古老的天壇變得更加壯麗,四面各有一門,園內(nèi)有200年以上的古柏2500多棵。
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天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zhǔn)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日前,據(jù)天壇公園園長介紹,天壇公園將增加綠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將擴大對游人開放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