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我幼時,家對門有條胡同,又窄又長,九曲八折,望進去深邃莫測。隔街是店鋪集中的鬧市,過往行人都以為這胡同通向那邊鬧市,是條難得的近道,便一頭扎進去,彎彎轉(zhuǎn)轉(zhuǎn),直走到頭,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墻壁,墻內(nèi)有戶人家。原來這是條死胡同!還有一些小商小販,為了省腳力,推車挑擔(dān)穿進來,這就熱鬧了。本來狹窄的道兒常常擁塞;車轱轆碰傷孩子的事也不時發(fā)生。
一天,來了一位老者,個子矮小,一件灰布長衫,紅顏白須,目光清朗,胳肢窩夾個小布包包,看樣子像教書先生。他走進胡同,一直往里,可過不久就返回來。嘿,又是一個撞上死胡同的!這位長衫老者走出來時,面無懊喪,而是目光閃閃,然后站在胡同口,跟著蹲下身,打開那布包,包里面有銅墨盒、毛筆、書紙和一個圓圓的帶蓋的小飯盆。他取筆展紙,寫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個大字:此路不通。又從小盆里捏出幾顆飯粒,代做糨糊,把這張紙貼在胡同口的墻壁上,便飄然而去。
接下來,過路人剛要抄近道扎進胡同,一見紙上的字,轉(zhuǎn)身就走。過些日子,這字條給風(fēng)吹雨打,殘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塊木板,依照這四個字寫在上邊,牢牢釘在墻上,這樣就長久地保留下來。胡同自此大變樣了。它出現(xiàn)了從來沒見過的情景:有人打掃,有人種花,有孩童玩耍;鳥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
這些飽受市井喧囂的人家,開始享受起幽居的靜謐和安寧了。于是,我挺奇怪,本來是這么簡單的一舉,為什么許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