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在敦煌居留的于闐人的法華信仰

2019-05-18 09:26張小剛
敦煌研究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敦煌壁畫莫高窟

內(nèi)容摘要:中國中古時期于闐與敦煌兩地都十分流行法華信仰。五代宋初時有不少于闐人在敦煌居留,在當(dāng)?shù)亓粝铝岁P(guān)于法華信仰的一些遺存。

關(guān)鍵詞:敦煌壁畫;莫高窟;于闐;歸義軍;《法華經(jīng)》

中圖分類號:K879.21;G256.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2-0027-05

The Lotus Sutra Belief of the Khotanese People Residing

in Dunhuang

ZHANG Xiaogang

(Archa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In medieval China, belief in the teachings of the Lotus Sutra was very popular in both Khotan and Dunhuang.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Song dynasty, many people from Khotan stayed in Dunhuang, leaving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their system of belief behind.

Keywords: Dunhuang mural; Mogao Grottoes; Khotan; Gui-yi-jun Regime; Lotus Sutra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在公元10世紀時主要處于曹氏歸義軍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之下。為了自身的安全和絲綢之路的暢通,曹氏歸義軍政權(quán)與西域南道上的于闐王國(今新疆和田地區(qū))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1],統(tǒng)治者之間多次聯(lián)姻,于闐的皇后、公主、太子等王室成員長期居留于敦煌并參與敦煌當(dāng)?shù)氐母鞣N社會和宗教活動,兩地之間使者、僧侶、商旅及工匠等人員往來十分頻繁,兩個政權(quán)還曾派遣使者一同到中原朝貢。本文主要根據(jù)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佛教文獻與敦煌石窟圖像及題記等資料,探討在敦煌居留的于闐人關(guān)于法華信仰的活動,由此對于闐人的佛教信仰狀況管窺一斑。

一 于闐地區(qū)的《法華經(jīng)》信仰

《法華經(jīng)》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現(xiàn)存三種漢譯本,分別是:(一)西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譯出的《正法華經(jīng)》10卷27品,(二)后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譯出的《妙法蓮華經(jīng)》7卷(一說8卷)28品,(三)隋仁壽元年(601)阇那崛多與達摩笈多譯出的《添品妙法蓮華經(jīng)》7卷27品。其中,鳩摩羅什譯本在中國流傳最廣,歷代關(guān)于此經(jīng)的注釋很多,而且中國佛教宗派天臺宗的教義就主要是依據(jù)此經(jīng),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于闐地區(qū)在中國中古時期是大乘佛教的中心,當(dāng)?shù)厥至餍小斗ㄈA經(jīng)》。唐代僧詳撰《法華傳記》卷1引《西域志》云:“昔于闐王宮有法華梵本,六千五百偈”[2]?!短砥访罘ㄉ徣A經(jīng)》序文中提到:

昔敦煌沙門竺法護,于晉武之世譯《正法華》,后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简灦g,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之文。余撿經(jīng)藏,備見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3]。

崛多與笈多二法師對竺法護譯本與鳩摩羅什譯本做了比較和核對,指出前者是根據(jù)梵文貝葉經(jīng)所譯,而后者是根據(jù)龜茲胡本所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新疆各地發(fā)現(xiàn)不少《法華經(jīng)》梵文寫本,迄今可以辨認并編輯整理者有20份左右寫本及殘片,未編輯整理者仍有為數(shù)眾多的殘片,一般認為這些寫本基本上都出土于和田地區(qū),時代在6—9世紀之間,竺法護譯本可能就是根據(jù)這一體系的本子譯出的[4-6]。在出自和田的所謂喀什本梵文《法華經(jīng)》寫本的尾部還有書寫于闐文的發(fā)愿題記,表明施主應(yīng)該是一位于闐人。

另外,南朝沙門法獻前往印度巡禮圣跡,“既到于闐,欲度蔥嶺,值棧道斷絕,遂于于闐而反(返)”[7]。隋代費長房譯《歷代三寶記》卷11記載,法獻從劉宋元徽三年(475)開始游歷西域,于于闐國獲得《妙法蓮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的梵本,在南齊永明年間于揚州瓦官寺譯出此經(jīng)[8]。唐代沙門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卷11與沙門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20中沿襲了《提婆達多品》梵本是法獻從于闐帶回中土的這種說法[9]。梁代僧祐《出三藏記集》卷2則記載:

《觀世音懺悔除罪咒經(jīng)》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譯出),《妙法蓮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一卷。右二部,凡二卷。齊武皇帝時,先師獻正游西域,于于闐國得《觀世音懺悔咒》胡本,還京都請瓦官禪房三藏法師法意共譯出。自流沙以西,《妙法蓮華經(jīng)》并有《提婆達多品》,而中夏所傳闕此一品,先師至高昌郡,于彼獲本,仍寫還京都,今別為一卷。[10]

根據(jù)僧祐的說法,《觀世音懺悔咒》的胡本是法獻在于闐國獲得的,而《提婆達多品》的梵本是法獻在高昌郡獲得的。僧祐是法獻的親傳弟子,法獻去世以后,其墓碑即由僧祐所立,碑文由沈約撰寫[7]489。關(guān)于法獻的情況,僧祐應(yīng)該比較清楚,所以我們認為的他說法比較可信,《妙法蓮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的梵本當(dāng)是法獻在高昌郡獲得的,法獻所得《觀世音懺悔咒》的胡本則是來自于闐國。眾所周知,在《法華經(jīng)》中專門有一品來講述觀世音信仰,《法華經(jīng)》譯出以后,社會上開始流傳很多有關(guān)觀世音信仰的靈驗故事。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jīng)》以后,社會上流傳單本別行的《光世音經(jīng)》[10]128。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jīng)》以后,其中的《觀世音普門品》也很快以《觀世音經(jīng)》為名得到廣泛傳播。于闐地區(qū)的觀世音信仰與當(dāng)?shù)亓餍小斗ㄈA經(jīng)》信仰可能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

二 敦煌《法華經(jīng)》文獻及其相關(guān)圖像概述

(一)敦煌遺書中《法華經(jīng)》及其相關(guān)經(jīng)典

據(jù)方廣锠先生研究,《法華經(jīng)》現(xiàn)存的三種譯本在敦煌遺書中都有發(fā)現(xiàn),其中以鳩摩羅什譯本為最多?!墩ㄈA經(jīng)》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至少保存3件文書(北圖昆66號、地65號與金20號),在英國圖書館也有收藏,印度國立博物館藏有一件吐魯番出土的《正法華經(jīng)·光世音品》,從題記可以知道,此經(jīng)是北涼神璽三年(399)在敦煌冥安縣書寫而成的?!睹罘ㄉ徣A經(jīng)》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有北圖菜17號、新16號等約2000號,英、法、俄、日等國所藏數(shù)量亦較多,總數(shù)約在5000號以上,是敦煌遺書中單種經(jīng)保留數(shù)量最多的佛經(jīng),這些寫經(jīng)的年代主要集中在6—10世紀?!睹罘ㄉ徣A經(jīng)》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jīng)常別出單行為《觀世音經(jīng)》。敦煌遺書中的《觀世音經(jīng)》,中國國家圖書館保存有北圖重58號等共計約80號,英、法等國亦有收藏[11]。除了《法華經(jīng)》經(jīng)本以外,敦煌遺書中還保存了一批關(guān)于《法華經(jīng)》的注疏,包括《妙法蓮華經(jīng)論》《法華經(jīng)疏》《法華經(jīng)玄贊》《法華經(jīng)義記》《觀音經(jīng)注》等35種總計57號與《法華經(jīng)》有關(guān)的經(jīng)典[12]。

(二)敦煌石窟中法華經(jīng)變及其相關(guān)造像

在敦煌石窟中,法華經(jīng)變屬于比較流行的一種經(jīng)變畫,均依據(jù)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繪制而成。在洞窟中始見于隋代,以后歷代不衰,現(xiàn)存共計約有30余鋪,另外還有不少單獨出現(xiàn)的《見寶塔品》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觀音經(jīng)變),甚至還有一些以繪塑結(jié)合的形式來表現(xiàn)法華信仰的洞窟,如莫高窟第454窟主室窟頂西披繪制虛空會的內(nèi)容,中心佛壇上很可能是以塑像的形式表現(xiàn)靈鷲會的內(nèi)容,從而形成法華道場[13]。莫高窟隋代第420窟,初唐第331窟,盛唐第23窟,中唐第231、159窟,晚唐第85、156窟,五代第61窟等窟內(nèi)的法華經(jīng)變?yōu)槎鼗头ㄈA經(jīng)變各時代之代表[14]。

三 在敦煌居留的于闐人

及其《法華經(jīng)》信仰

敦煌藏經(jīng)洞中出土有于闐文卷子《妙法蓮華經(jīng)綱要》(P.2782、P.2029、Or8212.162),其中P.2782據(jù)考證是公元951年于闐使劉再昇在敦煌逗留期間所遺留的[15]。P.2906正面是漢文《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一》,背面為于闐文《佛名經(jīng)》,最末一行寫在正面的頁邊。P.2929正面是漢文《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七》,背面為于闐人的發(fā)愿文。P.2949正面是漢文《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三》,背面為于闐文《賢劫千佛名經(jīng)序》。P.2957正面是漢文《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三》,旁雜寫于闐文字,背面為于闐文《善財譬喻經(jīng)》等內(nèi)容。這些漢文《妙法蓮華經(jīng)》的背面都有于闐文的內(nèi)容[15-16],有一些于闐文的還寫在《妙法蓮華經(jīng)》的頁邊上,可能反映了這些寫經(jīng)與在敦煌的于闐人有一定關(guān)系。

龍谷大學(xué)大宮圖書館藏有敦煌寫本《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六》,其尾題謂:

辛未年二月七日,弟子皇太子暅為男弘忽染痢疾,非常困重,遂發(fā)愿寫此《妙法蓮華經(jīng)》。上告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摩訶薩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錄、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官院長、押門官、專使可嚂官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護。愿弘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壽命,所造前件功德,唯愿過去、未來、見在數(shù)生已來所有冤家債主、負財負命者,各愿領(lǐng)受功德,速得生天。

英國圖書館藏敦煌寫經(jīng)S.980《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二》與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經(jīng)P.3668《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九》,均有類似的尾題:

辛未年二月四日,弟子皇太子暅,為男弘忽染痢疾,非常困重,遂發(fā)愿寫此《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上告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摩訶薩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錄、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官院長、押門官、專使可嚂官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護。愿弘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壽命。所造前件功德,唯愿過去、未來、見在數(shù)生已來所有冤家債主、負財負命者,各愿領(lǐng)受功德,速得生天。[17]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BD02148號(北藏48)《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十》與BD03228(北致28)《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三》均有尾題:

弟子李暅敬寫此《金光明經(jīng)》一部十卷。從乙丑年已前,所有負債負命,冤家債主,愿乘茲功德,速證菩提。愿得解怨釋結(jié)。府君等同霑此福。[17]919

一般認為上述題記中的“乙丑年”為公元905年,“辛未年”為公元911年,李暅為于闐國的皇太子[11]211-232[17]921[18]。龍谷大學(xué)大宮圖書館藏敦煌寫本《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六》、英國圖書館藏敦煌寫經(jīng)S.980《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二》與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經(jīng)P.3668《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第九》都是李暅為其子李弘祈求疾病早愈而抄寫的。我們同意李暅為于闐國皇太子的看法。《法華經(jīng)》與《金光明經(jīng)》都是在于闐地區(qū)特別流行的佛教經(jīng)典。李暅作為于闐太子,抄寫這兩部經(jīng)典發(fā)愿祈福,應(yīng)該很容易使人理解。關(guān)于“辛未年”與“乙丑年”,我們認為也可能為公元971年與965年,因為此時正處于曹元忠擔(dān)任歸義軍節(jié)度使之時(944—974年),也是敦煌與于闐關(guān)系十分緊密的時期,敦煌文獻中有大量關(guān)于于闐太子在敦煌活動的記載[19-20],李暅父子很有可能在此時居留于敦煌。也就是說,龍谷大學(xué)大宮圖書館所藏敦煌寫本《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六》是于闐皇太子李暅為祈求其子李弘痢疾早愈而專門抄寫的,反映了李暅的《法華經(jīng)》信仰。

莫高窟第444窟東壁門上有兩列題記,題在盛唐所繪法華經(jīng)變《見寶塔品》中并坐的二佛(釋迦與多寶)左右外側(cè),分別作:“南無釋迦牟尼佛說妙法華經(jīng),大寶于闐國皇太子從連供養(yǎng)”“南無多寶佛為聽法故來此法會,大寶于闐國皇太子琮原供養(yǎng)”(圖1)。據(jù)學(xué)者們考證,這兩則題記應(yīng)該是北宋初年于闐太子居留敦煌期間,到莫高窟巡禮時留下的題記。敦煌文書P.3184V尾部寫有題記:

甲子年(964)八月七日,于闐太子三人來到佛堂內(nèi),將《法華經(jīng)》第四卷。

S.528V《三界寺僧智德狀》中也提到:“太子三人三分”。賀世哲、孫修身兩位先生認為從連、琮原就是三位太子中的兩位[21],張廣達、榮新江兩位先生又進一步指出第三位太子即乾德四年(966)二月入貢宋朝的于闐太子德從(從德)[22]。我們也認為P.3184V中所記載的佛堂可能就是莫高窟第444窟,三位于闐太子攜帶《法華經(jīng)》第四卷來到此窟供養(yǎng),并在此窟內(nèi)盛唐所繪法華經(jīng)變“見寶塔品”的壁畫上留下了題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見寶塔品》就屬于《法華經(jīng)》第四卷。這兩則題記位于東壁門上,在位置上屬于較高處,不是隨手就可以題寫文字的地方,而且字跡非常工整,又選取畫面中塔門外的兩側(cè)位置題寫,不破壞原來壁畫的內(nèi)容,由此可見,于闐太子們當(dāng)時在此窟內(nèi)活動并題寫這兩則題記,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jīng)過了精心籌劃的。這次在莫高窟第444窟的供養(yǎng)活動,也反映了當(dāng)時于闐人對《法華經(jīng)》第四卷異常重視的現(xiàn)實情況。

在敦煌的于闐人十分信奉《法華經(jīng)》的《見寶塔品》。這一點在榆林窟第32窟內(nèi)表現(xiàn)得也很明顯。榆林窟第32窟原定在五代時期,我們認為是宋代開鑿的,甬道南壁所繪男供養(yǎng)人像應(yīng)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延祿,甬道北壁所繪女供養(yǎng)人像為曹延祿的夫人于闐公主。這個洞窟內(nèi)具有較多的于闐因素,如主室東壁門南文殊變以五臺山為背景,文殊的牽獅者為于闐國王,主室東壁門北普賢變則以牛頭山為背景,繪制牛頭山圖與毗沙門天王決海等傳說故事畫以及各種禮拜佛塔或寺院的畫面,這些于闐因素可能與于闐公主有一定關(guān)系。在此窟窟頂四披繪千佛。每披千佛圖的中央繪釋迦、多寶二佛并坐于樓閣形塔內(nèi),均有題記:“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多寶佛”,四披畫了四幅“見寶塔品”的圖像。這種在窟頂四披各繪制一幅釋迦、多寶二佛圖的形式始見于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莫高窟中唐第237窟,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37窟內(nèi)二佛身后的塔門全部為閉合狀。與第237窟大約同時的莫高窟中唐第360窟內(nèi),在窟頂四披也繪千佛,西披千佛圖的中央繪釋迦佛坐于塔內(nèi)說法,南、東、北三披千佛圖的中央繪釋迦、多寶二佛并坐于塔內(nèi),其中二佛身后的塔門在南披為對合狀,在東披為折合狀,在北披為半開狀。莫高窟晚唐第150窟窟頂四披也繪千佛,每披千佛圖的中央各繪一幅釋迦、多寶二佛,二佛并坐于樓閣形塔內(nèi),二佛身后的塔門在西、南、北三披上均為閉合狀,在東披上為半開狀。莫高窟宋代第152窟窟頂四披也繪千佛,但由于在回鶻或西夏時期重修了背屏,覆蓋了窟頂西披下部的壁畫,現(xiàn)存南、北、東三披千佛中央也各繪一幅釋迦、多寶二佛。這種在窟頂四披或三披各繪制一幅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圖像的情況,在敦煌石窟內(nèi)與《法華經(jīng)》有關(guān)的圖像中比較少見,是否具有特殊的宗教含義尚待進一步研究。我們推測這與于闐的《法華經(jīng)》信仰可能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我們注意到莫高窟第237窟龕內(nèi)也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guān)于闐的瑞像圖[23],這種題材組合方面的聯(lián)系可能并不是偶然的。

總之,由于《法華經(jīng)》在于闐與敦煌兩地均廣泛流傳,在敦煌居留的于闐人也十分崇奉此經(jīng),在敦煌石窟留下了一些相關(guān)經(jīng)典與圖像及題記的遺存,為我們探究于闐人的佛教信仰以及敦煌與于闐兩地佛教交流等情況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附記:張元林先生提醒筆者注意莫高窟第237、360、150、152窟內(nèi)窟頂四披二佛并坐圖像的相關(guān)情況,在此謹致謝忱!

參考文獻:

[1]榮新江.于闐王國與瓜沙曹氏[J].敦煌研究,1994(2):111-119.

[2]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1冊[M].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28:50.

[3]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9冊[M].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25:134.

[4]巖本裕.梵語《法華經(jīng)》及其研究[J].劉永增,譯.敦煌研究,1994(4):117-124.

[5]楊富學(xué).論所謂的“喀什本梵文《法華經(jīng)》寫卷”[J].中華佛學(xué)學(xué)報,1994(7):73-95.

[6]張麗香.中國人民大學(xué)博物館藏和田新出《妙法蓮華經(jīng)》梵文殘片二葉[J].西域研究,2007(3):49-59.

[7]慧皎.高僧傳[M].湯用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488.

[8]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M].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27:95.

[9]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55冊[M].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28:591,921.

[10]僧祐.出三藏記集[M].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63-64.

[11]方廣锠.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jīng)》及有關(guān)文獻[J].中華佛學(xué)學(xué)報,1997(10):211-232.

[12]方廣锠.敦煌遺書中的《法華經(jīng)》注疏[J].世界宗教研究,1998(2):80-84.

[13]郭俊葉.敦煌莫高窟第454窟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272-304.

[14]賀世哲.敦煌石窟全集·法華經(jīng)畫卷[M].香港:商務(wù)印書館,1999:10-120.

[15]張廣達,榮新江.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敦煌于闐語寫卷目錄初稿[M]//張廣達,榮新江.于闐史叢考.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118-148.

[16]榮新江,朱麗雙.于闐與敦煌[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404-405.

[17]黃征,吳偉.敦煌愿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5:920.

[18]季羨林.敦煌學(xué)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458.

[19]楊森.五代宋時期于闐皇太子在敦煌的太子莊[J].敦煌研究,2003(4):40-44.

[20]沙武田,趙曉星.歸義軍時期敦煌文獻中的太子[J].敦煌研究,2003(4):45-51.

[21]賀世哲,孫修身.《瓜沙曹氏年表補正》之補正[J].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0(1):72-81.

[22]張廣達,榮新江.關(guān)于唐末宋初于闐國的國號、年號及其王家世系問題[M]//張廣達,榮新江.于闐史叢考(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15-37.

[23]張小剛.敦煌佛教感通畫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125-210.

猜你喜歡
敦煌壁畫莫高窟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窟主裝束及身份再探
莫高窟,走過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組合與功能
敦煌圖案色彩規(guī)律研究及推廣
淺析敦煌壁畫對中國特色動畫片的啟示
從反彈琵琶伎樂看敦煌壁畫人物在現(xiàn)代工筆人物繪畫中的借鑒
論敦煌舞對敦煌壁畫樂舞藝術(shù)的繼承和發(fā)展
淺析敦煌壁畫藝術(shù)價值體現(xiàn)
游敦煌莫高窟
建德市| 灵璧县| 崇州市| 永胜县| 依兰县| 江达县| 石楼县| 百色市| 绥化市| 盐边县| 博野县| 万宁市| 习水县| 汽车| 高清| 麻阳| 永嘉县| 鸡西市| 马鞍山市| 邵阳县| 上蔡县| 佛山市| 濉溪县| 包头市| 两当县| 淮阳县| 松滋市| 鄂托克旗| 瑞丽市| 方正县| 綦江县| 吴桥县| 普宁市| 中阳县| 秭归县| 龙里县| 安宁市| 德钦县| 贺州市| 庆云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