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
一個人,一生會拿出多少時間來思考?這是一個問題。有的人,一輩子稀里糊涂地過去了,對人生大抵沒有過思考。來到生活中的,就迎接和承受;消逝在視野內的,也不眷慕和挽留。生命,陷入一種迎來送往的習慣當中,不知道為什么,也懶得去問為什么。
于是,這樣的人難免活得渾渾噩噩。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只是完成從生到滅的過程,不會閃出亮光,不會留下香味,不會劃過印痕。缺乏思考的生命,只是用身體行走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沒有思考的滋養(yǎng),他們的靈魂漸次干癟枯萎,最后凋零在身體的繁盛與浮華中。
大自然中一切有個性的事物都懂得思考。一根隨風搖曳的蘆葦是會思考的,一塊沉默靜寂的石頭是會思考的,一縷清幽的風是會思考的,一片飛翔的云是會思考的。當然了,不會思考的人,也就無法發(fā)現它們的思考。
思考的人都醒在這個世界上。思考的范圍宏大而深邃的,是大哲。思考的目標具體而細微的,是敏民。大哲也好,敏民也罷,思考的人往往看得長遠。《紅樓夢》中的秦可卿臨死的時候托夢給王熙鳳,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榮辱自古周而復始,勸王熙鳳在榮時籌劃下衰時的世業(yè),方可常保永全。秦可卿在《紅樓夢》中不是簡單人物,這應該是曹雪芹安排在《紅樓夢》中一個醒著的人。
一個活得閑適恬淡的人,生活中也并不是沒有大風大浪,人生中也并不是沒有曲折坎坷,因為他善于思考,通過思考,進而撫慰自己,給自己療傷,人生的好多事情在他的心里窩不住,一想就過去了。在表象上,這樣的人內心闊大,豁達開朗,寵辱不驚,成敗不亂;在本質上,是思考,讓他獲得了內心的平靜。
于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情形是,懂得思考的人,不為蠅頭小利斤斤計較,不為些許恩仇睚眥必報,不為虛名妄位追逐攀附,他們懂得了謙讓,懂得了退步,懂得了舍棄,也因此,在豁然閃出的一片空地中,他們發(fā)現了人生最美的風景。
一個有智慧的人,往往就是一個會思考的人。
通過思考,他們在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存在的位置,發(fā)現愉悅自我的意趣;
通過思考,他們撇開世俗的繁華,在寂靜中抵達內心的深刻;
通過思考,他們羅織思想的精華,在靈魂中烹制精神的盛宴。
而這樣的思考,又反過來成就和升華著他們不同凡俗的智慧。
據說,傅斯年去世之后,葬在學校門外的一側空地,名為“傅園”。學校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了一口“傅鐘”,每節(jié)上下課都會敲響21聲。因為這位曾任該校校長的傅斯年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只有思考著的時光,才是一個人真正活過的年華。
選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