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常常伴隨亞臨床腦實質損害,同時還有可能出現(xiàn)小血管壁淀粉樣病變[1-2]。核磁共振(MRI)常規(guī)序列及CT均無法對CMB進行準確定位,目前檢測CMB最敏感的方法是磁敏感加權成像(SWI)技術[3],對腦出血具有高度敏感性,臨床診斷價值較高[4]。本研究通過磁共振SWI技術對山西省中醫(yī)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43例腦內微出血病人病灶進行檢測,與常規(guī)序列檢查方法對照比較,探討兩種檢測方法的檢出率及臨床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觀察對象來源于山西省中醫(yī)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43例腦微出血病人,所有入選病人均經過MRI檢查確診為腦微出血。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45~78(59.34±9.81)歲;病程1 d至14年,既往有高血壓病9例,缺血性卒中4例,出血性卒中3例。臨床癥狀包括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共濟失調、語言障礙、眩暈、偏癱、吞咽困難等。
1.2 方法 使用飛利浦1.5TMR超導磁共振掃描儀。8通道頭顱專用線圈。橫斷面重復時間(TR)為28 ms,視野(FOV)為230 mm×192 mm×108 mm,激勵次數(shù)(NEX)為1。 TlWI序列:TR為450~650 ms,TE為15 ms,NEX為1。FLAIR序列:TR為6000 ms,TE為120 ms,NEX為2。T2WI序列:TR為3 000 ms、TE為110 ms,NEX為3。T2WI、T1WI、FLAIR層厚均為6 mm,層間距為1 mm。獲得的MRI圖像信息隨機編號, 判斷腦CMB的數(shù)量,記錄診斷結果。 以SWI 圖像上<1 cm 為低信號,排除異物、鈣化、小靜脈等。
1.3 觀察指標 檢測入選病人的SWI及T1WI、FLAIR、T2WI檢出結果。
1.4 影像學分析 將SWI原始圖像傳至工作站,利用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處理,得到相位圖及磁矩圖,并行最小密度投影。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入選病人43例,觀察期間無脫落病例,共發(fā)現(xiàn)病灶425個,其中T1WI 共發(fā)現(xiàn)123個病灶,T2WI共發(fā)現(xiàn)214個病灶,SWI共發(fā)現(xiàn)425個病灶,SWI檢出微出血的數(shù)量明顯多于常規(guī)序列,部分微出血灶在常規(guī)序列表現(xiàn)略高信號,難以與其他白質病灶相區(qū)別,SWI顯示明顯有低信號,SWI微出血灶表現(xiàn)為點狀低信號、小條狀、小圓狀,其中有部分信號不規(guī)則,病灶邊緣清楚。常規(guī)MRI序列與SWI兩種方法對腦微出灶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CMBs病人不同掃描序列的病灶分布情況
腦小血管病是一組以顱內小血管受累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腦小血管病與多種病理狀態(tài)以及疾病相關聯(lián),與腦卒中等密切相關。SWI檢查技術對組織結構和病灶更加清楚,隨著MRI技術發(fā)展出現(xiàn)的一次檢查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并逐漸凸顯其臨床診斷的優(yōu)勢。目前CMB病人發(fā)病率有增高趨勢,隨著老齡化的進程加快,在老年人中的檢出率逐漸增高,有研究顯示,臨床檢測中伴有高血壓病、腦淀粉樣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等是CMB的重要危險因素[4],因此有必要研究早期診斷CMB的病例檢測技術,以期早診斷、早治療。有研究認為,CMB主要是由兩種病理機制即高血壓病和CAA導致[6-9]。高血壓病可以促使痙攣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小動脈硬化,高血壓既往史、血漿胱抑素C、尿酸和高敏C反應蛋白均為腦小血管病變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病與腦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相關;而CAA使淀粉樣物質沉積附著于血管壁上,兩條路徑疊加效應可使微小動脈通透性增強,導致破壞,引起出血,紅細胞降解形成由巨噬細胞吞噬的含鐵血黃素沉積。腦微出血的影像學檢查很難檢查出病癥,因此臨床迫切需要對病灶檢出敏感性高的檢測技術[10]。
SWI能更好地顯示腦微出血病灶,較傳統(tǒng)MRI成像具有優(yōu)勢,可以反映微血管畸形及其他小血管疾病,可以發(fā)現(xiàn)MRI不能顯示的疾病。SWI可見局部組織間磁敏感性差異的相位信息構成相位圖像,并與磁矩圖像互相融合,產生MRI影像對比,是目前研究較熱的成像序列[11]。SWI是目前診斷腦微出血最敏感的技術,可顯示出現(xiàn)癥狀2 h后的出血病灶, 具有完全速度補償、高分辨率的三維梯度回波成像特點,從3個方向流動補償, 相位蒙片對幅度圖進行增強處理,使其對于微小出血有了更高的檢出能力[13]。出血灶中多含有脫氧血紅蛋白及含鐵血黃素等順磁性物質[6]。隨著對SWI的認識及研究的不斷深入,SWI對CT及常規(guī)MRI掃描難以發(fā)現(xiàn)的CMB病灶診斷顯示微量出血和細小血管。 血氧水平依賴效應及不同組織間磁敏感性的細致差異,輔以相位加權及最小強度投影法三維重建,對于臨床診斷微出血更具敏感性,提高了對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能力[14]。
本研究結果顯示,SWI成像技術診斷腦微出血病人,成像顯示微出血病灶區(qū)域邊緣光滑、清晰,周圍無水腫組織存在。對顱內微出血掃描序列的敏感性高于常規(guī)T1WI、T2WI 序列,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以往研究[15]基本一致。SWI成像病灶區(qū)低信號主要以直徑<1 cm的卵圓形低信號灶為主,CMB出現(xiàn)及數(shù)目能夠反映高血壓病人腦內微血管的損傷程度[16]。利用SWI 序列提供精確、全面的影像學信息[17],并輔以常規(guī)序列作為補充,在CMB的早期發(fā)現(xiàn)、診斷等方面顯示優(yōu)越性[18]。SWI序列在診斷顱內微小出血等方面較常規(guī)MRI序列更為敏感,可為常規(guī)序列提供更多的補充信息[19-20],使得早期發(fā)現(xiàn)并評價微出血成為可能,對腦內微血管出血病人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