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國加州的核桃谷學區(qū),我們看到了各種膚色的學生。賽勒斯學校(Cyrus J. Morris Elementary School)是該學區(qū)的一所公立小學,一共5個年級,師生比1∶16。上幾年級和年齡沒有太直接的關系,他們認為你的個人能力水平達到要求了,足夠成熟了,就可以到適合的年級學習。
美國教室的功能豐富多樣,既是教室、實驗室、電腦室,還是圖書館,同時也是教師辦公區(qū)。教學材料、實驗儀器和學習資源都放在教室里,教師就在教室里準備教學和上課,用什么拿什么。黑板后面也大有文章,拉開就是柜子,有分層,可以放很多很多的東西。美國學校很鼓勵閱讀,所以每個教室都會有一個閱讀角或圖書館,教師會買很多書,家長也會捐書,他們會放上地毯、布娃娃、沙發(fā),氛圍營造得很舒適、安心。
美國的教室大體有這樣一些區(qū)域:學生作品展示區(qū)、班級規(guī)范要求區(qū)、常用知識點區(qū)、主題學習區(qū)等。他們還把新學到的知識直接“掛”到墻上,我們可以看到詞語認讀和解釋、對數字的理解和簡單運用、科學實驗流程,還有對知識的滲透和對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展示。教室布置不僅僅是優(yōu)秀孩子的,它屬于每個人,屬于這個教室的每一個人,幾乎每個孩子的作品都會被展示。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小很具體。我們去之前,學校做了一個“友善周”的活動,他們校園里有許多活動的痕跡,真的是每面墻都在“說話”。每天的潛移默化,學生懂得了很多規(guī)矩,規(guī)則意識也就越來越強大,并習慣成自然了。
墻上有如何做一個好公民的關鍵詞:尊重別人、責任、公平公正、友善等。對規(guī)則的反復強調和要求,正反映出美國社會對制度的重視。他們崇尚自由,但規(guī)則是大家的規(guī)則,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個人的自由必須在服從規(guī)則的前提下才行。正是對規(guī)則的敬畏和服從,我們看到很多讓我們肅然起敬的細節(jié)。
在多功能教室,兩三百個人聽一個藝術講座,主講老師沒有用話筒和擴音器,全場的學生聽眾一點聲音都沒有。
美國學校極少處分學生,愛護學生的辦法之一就是嚴格的規(guī)則教育和管理。如果學生犯錯誤了,教師處理不了這件事情,要報備給學校一個類似政教主任的人,由他負責和學生談話。如果問題很嚴重,那么校長會給家長打電話到學校約談。
美國的小學教育需要優(yōu)秀的教師,任教期間他們必須不斷通過進修更新自己的教師資格證,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全校學生放假,教師可能會被安排去聽講座、參加工作坊,其實和我們中國的培訓研修差不多。
我們在校園閑逛的時候,Power老師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她的教室參觀,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她的教室。她就是教室的“女王”,對教室的布置和管理享有絕對的“主權”。這里特別要講一講Power老師班級的考勤區(qū)和競賽區(qū)。
考勤區(qū)的下半部分,分為“我今天在”和“我今天不在”兩種,每個孩子來到學校,就把自己的學號移到相應的區(qū)域,比如那一天,班里的1號、12號、16號缺勤。
考勤區(qū)的上半部分,共有三部分內容——“我在衛(wèi)生間”“我和護理員在一起”“我在辦公室”。在無須問詢和打斷的情況下,教師只要看一下黑板就知道學生的動態(tài)和去向。
再來重點說說競賽區(qū),當時我很震驚,幾根冰淇淋棒、幾個夾子就把學生的胃口吊得牢牢的。每個學生有三根冰淇淋棒,都寫上學號,在課堂上,學生每天有3次機會可以不征求老師的意見上廁所,去一次就拿出一根放到旁邊的盒子里。如果超出3次,那么要在ThinkAct-Reflect(思考—行動—反思)正循環(huán)表上體現。
先來看一下這個動態(tài)獎懲表,從上到下依次:
Hall of fame 杰出人物
I am exceptionally Principled 我超有原則
I am extremely Respectful 我值得尊重
I am very Cooperative 我有團隊精神
I am Balanced 我保持得不錯
I need to Reflect 我需要反思
I need to make a Change 我需要做一個改變
I need a new Perspective 我需要一個新的觀點
學生的表現就體現在這幾個梯度,他們會用夾子的位置來體現自己的位置。比如說那些超級棒的同學已經達到頂峰,那么他的夾子會夾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教師的身上”。
每天獲得前幾名的學生會得到教師的一張獎勵卡,放進班級的獎勵卡桶,每周教師會進行抽獎,抽到的幸運學生會得到教師的獎勵,每天都得到獎勵卡的學生,被抽到的機會自然大一些。好表現會得到肯定和驚喜,這和我們許多學校教師的做法其實是一樣的。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沈 波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