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朝“朝貢”制度下中國與朝鮮半島音樂文化交流研究

2019-05-23 13:30:56陳新鳳吳明微
中國音樂學 2019年1期
關鍵詞:世宗朝貢高麗

□陳新鳳 吳明微

明朝統(tǒng)治時期的朝鮮半島,不論是高麗王朝還是李氏朝鮮,均接受中國冊封并建立長久、親密的“朝貢”外交關系。兩國在政治往來過程中,通過“納貢”“賞賜”等互動活動,以樂器、樂人、樂書等為媒介促成音樂文化的長久交流。但由于“禮治”“儒化”等政治因素影響,其中涉及的音樂文化事項已遠遠超出單純的娛情作用。因而,以“朝貢”視角為切入點,不僅可進一步挖掘兩國音樂文化交流史料,探尋兩國音樂淵源關系,還可挖掘其背后的權威因素,理解兩國音樂交流、朝鮮半島禮樂獨立發(fā)展的主要動因。

一、明朝與朝鮮半島“朝貢”制度下的“樂器”交流

明朝中國與朝鮮半島“朝貢”往來一直遵循“厚此薄彼”的原則,對于朝方“納貢”的物品均給予豐厚的回賜,其中除了珍奇寶物還包括中國樂器。但與宋代集中式大規(guī)模樂器賞賜不同,明代統(tǒng)治者每次賞賜樂器數(shù)量適中,但次數(shù)較多。對此,中朝兩國史料中均有記載:

1.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即1370年(明洪武三年,李朝恭愍王十九年),中國率先賞賜樂器給高麗。此次贈送的樂器在《高麗史·樂志》中有記錄:

太祖皇帝賜樂器:編鐘十六架全,編磬十六架全,鐘架全,磬架全,笙、簫、琴、瑟、排簫一。①〔朝〕鄭麟趾:《高麗史》卷七十,韓國漢城:亞細亞文化社,1990年,第15頁。

2.1405年(明永樂三年,李朝太宗五年)6月,朝鮮使臣許應等奉國王李芳遠之命奉表來京,貢獻方物及馬,謝立世子恩,以洪武樂器損壞為由,向皇帝請求樂器:“(明)洪武中蒙賜廟社樂器及陪臣祭服,年久損敝,乞再頒賜。”明成祖立即答應朝鮮的請求,“上命工部制樂器賜之,祭服令本國自制”。禮部言:“樂器原賜編鐘、編磬各十六,琴、瑟、笙、簫各二,今議琴、簫各倍之,庶協(xié)和音律。從之。”②《明太宗實錄》卷四十三,永樂三年六月庚午。次年,即1406年(明永樂四年,李朝太宗六年),明朝派出使臣出使朝鮮賜樂:

上率百官,詣太平館,親受賜樂。禮部咨曰:“編鐘一十六個,編磐一十六片,琴四張,瑟二床,笙二攢,簫四管?!雹佟渤场独畛趯嶄洝诽诹昶咴赂鐥l。

3.公元155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李朝明宗七年)冬,李朝遣使赴明,求樂器,獲準。如《明史》“朝鮮傳”載:

(嘉靖)三十一年冬,(李朝)以洪武、永樂間所賜樂器敝壞,奏求律管,更乞遣樂官赴京校習,許之。②《明史》卷三二○,《朝鮮傳》。

從歷時角度來看,上述樂器賞賜事件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聯(lián)系性:

首先,每次輸出的都是禮樂樂器。樂器作為禮樂的物質(zhì)媒介,在明朝對朝鮮半島“禮制”“華化”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朱元璋建國之初就先將鐘磬諸器輸入高麗,輔佐其禮樂初建,為兩國禮樂同構打下根基。出于此目的,明朝對于朝鮮半島多次樂器索求都大力支持,積極負責樂器的修補與更換。

其次,明朝對禮樂樂器修補工作,不僅以上一次的賞賜單為參照,還根據(jù)當時禮樂實際運用情況,對樂器種類、數(shù)量重新進行調(diào)整。如第3條記載,1405年(明永樂三年,李朝太宗五年)朝鮮以洪武賞賜樂器損壞為由請求律管,禮部在考慮洪武禮樂制度時,又“今議琴簫各倍之”,將琴、簫樂器數(shù)量由原來2件增加到4件賜之。

由此可見,“朝貢”外交制度下,朝鮮作為藩屬國,不僅在政治名義上臣服于明朝,其禮樂也被納入中國禮樂制度及管理體制內(nèi),即“由中央政府賜給樂器、樂人等方式,自上而下使得從宮廷到地方政權、王府、周邊屬國在音樂文化的主導層面保持一致”③項陽:《輪值輪訓制——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主脈傳承之所在》,《中國音樂學》2001年04期。。此般嚴密的禮樂管理機制,由皇帝親自制定、指導,樂器由中央統(tǒng)一配備、監(jiān)管。這是朝鮮獲取禮樂樂器的主要途徑,不可隨意在民間購買。關于這點,從朝鮮請求購買禮樂樂器卻遭拒絕的小插曲中可進一步印證。1405年(明永樂三年,李朝太宗五年)4月,朝鮮派使臣赴京謝恩,提出購買禮樂樂器的請求:

癸酉,(李朝)遣恭安府尹許應如(明)京師,謝準封世子之請,兼賀龜見河清也。就咨禮部以奉常寺所掌四時祖廟、社稷籍田、文廟等祭,陪臣祭服及樂器等物悉皆損舊,請準赴京赍價收買,換新備用。④〔朝〕《李朝太宗實錄》,太宗五年四月癸酉條。

同年8月,朝鮮雖得到明朝賞賜的樂器,但請求赴明購買樂器一事卻遭拒絕,理由如下:

然則祭神樂器,陛下之所司也。今咨文曰:“儻蒙依允貿(mào)易?!睒菲髫M民間所有之物乎?汝國自高皇帝時所失非一,陛下特垂慈不問。詳記此言,言于汝國王。⑤〔朝〕《李朝太宗實錄》,太宗五年八月辛未條。

如其所言,祭祀神靈的樂器是由皇帝親自管理,“豈是民間所有之物”?祭祀樂器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皇權身份,其神圣性決定其獲取渠道的唯一性、正統(tǒng)性,不可于民間私下貿(mào)易,只能通過中央統(tǒng)一配備獲取。而這與宋元時期以及清代明顯不同,如元代高麗使臣安響就曾派弟子金文鼎到元朝購買“先圣及七十子像,并求祭器樂器六經(jīng)諸子史以來”⑥〔朝〕鄭麟趾《高麗史》卷一○五《安珦傳》,轉(zhuǎn)引自吳明微《元代朝貢制度下中國與高麗的音樂文化交流》,《人民音樂》2015年第5期。。

此外,兩國使臣出使完成朝貢任務時也傳播了少量樂器。如1480年(成化十六年)5月,大明太監(jiān)鄭同、姜玉赍出使朝鮮,贈送給朝鮮新造太平簫一雙。當初,朝鮮正在學習中國的簫譜,由于與中國“言語不同,簫形亦異,故傳之為難耳”⑦〔朝〕《李朝成宗實錄》,成宗十六年六月庚辰條。,此次所贈之新簫及新譜,遂為之解決這一問題。朝鮮使臣在出使明朝時,也時而將樂器傳入中國。如1450年(明景泰元年,李朝世宗三十二年)10月,朝鮮使臣到遼東,曹總兵派人請小角,與使臣說:“貴國角聲高亮,愿借所赍小角二、三,將與模其體制。”使臣本不愿贈送,不得己才“送二事”⑧〔朝〕《李朝文宗實錄》,文宗元年十月辛未條。。

當然,此階段樂器交流并不僅限于實物傳播,朝鮮還請求派專人入明學習禮樂,并對各種樂器進行臨摹,以圖像的形式帶回國。如公元1430年(明宣宗宣德五年,李朝世宗十二年),李朝派遣典樂黃植赴明,考察雅樂和宮廷燕(宴)樂,并描制多種樂器之圖樣歸國。這即解決長途跋涉,無法運輸大量樂器等問題,也助于朝鮮后期的樂器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二、明朝與朝鮮半島“朝貢”制度下的“樂人”交流

明朝與朝鮮半島“朝貢”音樂交流中,“樂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朝鮮樂人中,一些是通過“納貢”途徑進入中國久居的貢女,也有一些是精通音樂的朝貢使臣或使臣團的樂工,推動著兩國音樂文化的雙向交流。

(一)朝鮮貢女

朝鮮半島獲朱元璋冊封后開始履行藩屬國“納貢”義務,定期派遣使臣進入中國,攜帶各式各樣貢物進獻給皇帝,以表臣子對宗主國的尊重與誠意。他們少則一年一貢、多則一年四到六貢,與其他藩屬國相比,納貢次數(shù)最頻繁。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朝鮮半島除了按《進獻物目》單所規(guī)定的名目納貢,還向明朝宮廷進貢朝鮮女子。這些女子不僅貌美如花,還精通音樂舞蹈等多種技藝,推動兩國音樂文化傳播、交流。

“貢女”是中國與朝鮮半島朝貢外交中特殊的納貢事項,始于元代并形成中國史上獨一無二的高麗女樂文化現(xiàn)象,詳情請參見筆者《元代朝貢制度下中國與高麗的音樂文化交流》①吳明微:《元代朝貢制度下中國與高麗的音樂文化交流》,《人民音樂》2016年第5期。一文。明朝建立后,統(tǒng)治者極力討伐元朝陋制,在朝方納貢名單中取消了“貢女”一項,然而,“貢女”制度卻沒有真正地消失,轉(zhuǎn)為隱諱的方式繼續(xù)進行,大量精通音樂舞蹈的朝鮮女子,以樂女身份進入明朝宮廷,如:

1429年(宣德四年,李朝世宗十一年)五月,丁未,使臣太監(jiān)昌盛、尹鳳、內(nèi)史李相來賜白金、采幣、磁漆。戊申,昌盛書示進獻物目:小內(nèi)史八名,會歌舞小女兒五名,會做甜食大女兒二十名。②〔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十一年五月戊申條。

同年十一年七月癸亥,進獻使仁順府尹權蹈,奉表箋如京,貢海味方物,兼賀瑞兔。又遵旨貢火者六名,會做茶飯的婦女一十二名,學樂的小妮子八名……③〔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十一年七月癸亥條。

這些高麗女子與元代高麗進貢的女樂不同,人數(shù)上大大減縮,音樂活動區(qū)域主要集中在宮廷,沒有出現(xiàn)元順帝時期“天下承平近百年,歌姬舞女出朝鮮。燕山兩度逢元夕,不見都人事管弦?!雹埽矍澹蓊櫵昧⒕帲骸对娺x初集》(金臺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1760頁。的高麗女樂遍布元大都社會各階層的繁榮景象。這些朝鮮女樂在明朝宮廷中不僅作為朝鮮音樂的傳播者,有一些還接觸、學習了中國音樂,多年后回到朝鮮宮廷中教習中國音樂:

在今(明)宣德年間,選撿本國唱歌婢入朝,經(jīng)六、七年,太皇太后放還之,諭曰:在國中任意使之。眾歌女返國后,在宮中表演中國歌舞……使唱歌婢協(xié)之唐樂(中國音樂)?!雹荨渤场独畛雷趯嶄洝肥雷诙吣昃旁鹿镂礂l。

這一時期,朝鮮宮廷中“‘唐樂’一部,則乃中國俗部之音也。其樂摁百有余篇,而我朝工人所解者只三十余聲而已,余皆不曉。然譜法分明,有尋悟之理,但未知急慢之節(jié),為可恨耳。姑并存之,以待知者”⑥葉長海主編:《曲學》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61頁。??梢?,朝鮮唐樂聲音失傳、通曉者甚少,而這幾位女樂回到朝鮮正可解決“所解者只三十余聲而已,余皆不曉。以待知者”的問題?;蛟S當初將這幾位樂女進貢到中國,便是抱著學藝目的而去。

除了以樂女身份進貢到中國的朝鮮女子,還有一些是通過和親渠道,以為明朝統(tǒng)治者選妃為名入宮。她們溫柔貌美,擅于廚藝、茶道、音樂等多項技能,作為朝鮮選派的“佳麗”,主要服務皇帝一人。其中一些朝鮮女子進宮后很快受到寵愛被冊封為嬪妃。身份地位的轉(zhuǎn)變,外加才藝精湛、外貌出眾,自然被很多人關注,并留有相關記載。如朝鮮女子權氏就是其中一位,她也是唯一在《明史》中立傳的朝鮮妃嬪:

恭獻賢妃權氏,朝鮮人。永樂時,朝鮮貢女充掖庭。⑦《明史》卷一一三,《恭獻賢妃權氏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311頁。

權氏于永樂六年被進貢到中國,由于其“姿質(zhì)秾粹,善吹玉簫”,深得成祖皇帝的寵愛,剛入宮便被封為賢妃。她也因美貌及善于吹簫被人們所稱贊,這從明朝部分宮詞詩作中可見。如寧王朱權所描繪的:“忽聞天外玉簫聲,花下聽來獨自行,三十六宮秋一色,不知何處月偏明?!雹伲勖鳎葜鞕啵骸睹鲗m詞》,《宮詞七十一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頁。后宮女官王司彩也為權妃作宮詞一首,“瓊花移入大明宮,旖旎濃香韻晚風。贏得君王留步輦,玉簫嘹亮月明中?!雹冢勖鳎萃跛揪Z:《宮詞一百首》,見《列朝詩集·閏集第四》,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第65l頁。

然而,權氏在進宮后第三年就不幸去世,她的簫聲雖逐漸被人們遺忘,但這些宮詞詩作讓人們記住這位中國與朝鮮半島音樂傳播史上美麗的朝鮮女子。而與權氏一同被進貢到宮中的還有任氏、呂氏、崔氏、李氏,史料中對她們的記載較少,但相信她們與權氏一樣,作為在中國生活的異國人,經(jīng)常表演、欣賞朝鮮歌舞來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讓明朝宮廷音樂生活充滿異國風情。

(二)使臣樂工

中朝兩國“朝貢”使臣中有很多通曉音樂之人,肩負推動兩國音樂交流的任務。宋代、明代先后有大量樂器、樂譜傳入朝鮮半島,但缺少解讀樂譜之人,如樸堧所說,朝鮮所存中國音樂“譜法分明,有尋悟之理,但未知急慢之節(jié),為可恨耳”③葉長海主編:《曲學》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61頁。。因而,朝鮮半島通過“朝貢”之便主動向明朝皇帝請求派遣通曉音律的使臣入中國考察、學習。如《高麗史·樂志》記載了一系列與此相關的學習活動:

恭愍王十九年(1370年)七月,“遣姜師贊如京師,請樂工精通眾音兼?zhèn)渲T伎者,發(fā)送傳業(yè)?!?/p>

恭愍王二十年(1371年)五月辛未,“姜師贊還自明朝京師。帝命太常樂工赴京師習業(yè)。”

李氏朝鮮建立后,派遣樂人赴明學習也十分積極。如1430年(明宣宗宣德五年,李朝世宗十二年)專門派遣典樂黃植赴明,考察雅樂和宮廷宴樂,并描制多種樂器之圖樣,而后歸國。

1432年(明宣宗宣德七年,李朝世宗十四年),“摠制李蕆入朝,見中國朝儀,掌樂人幞頭、綠衫、烏鞋,眾工人冠狀如覆榼、加紅抹額,亦用牧丹花一朵,糊紙為之。插于當額抹額之上,衣用青黑紅三色,織圓紋紅牧丹綠葉,其圓光邊兒,青衣則白連珠,紅衣則黃連珠。內(nèi)著之服,青衣則紅錦裳,紅衣則青錦裳,皆窄袖衣”④《明世宗實錄》卷55,十四年三月丁亥條。。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李朝明宗七年)冬,李朝遣使赴明,請明樂工赴李朝教習音樂。同年冬,李朝明宗以洪武、永樂年間所賜樂器敝壞,朝鮮使者為此希望能夠得到律管,并“仍乞請樂官赴京校習,以尊盛朝禮樂之制”⑤《明世宗實錄》卷392,三十一年十二月甲寅條。。

此外,中國使臣出使朝鮮時也會有隨行樂工進行演奏及教學活動。如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李朝成宗十一年)5月,大明太監(jiān)鄭同、姜玉赍敕出使朝鮮,當成宗國王李娎在景福宮宴請兩位“天使”之時,便讓隨從而來的“頭目”演奏喇叭,并對國王說:“此西文經(jīng)之曲也。永樂皇帝征交趾國,虜陳王女而來,女作歌唱之,依其聲吹之?!眹跽f:“可聞他曲歟?”兩使者又讓“頭目”吹奏一曲,曰:“此海青拿天鵝之曲也?!眹踉唬骸坝钗覈藗髁?,請令教之?!眹酢凹凑賯髁曊叽抵?。兩位使者說:“喇叭乃中國軍樂,當?shù)钕轮畷r始得傳習,必流傳于后世矣?!雹蕖渤场独畛勺趯嶄洝烦勺谑炅赂鐥l。

可見,兩國樂工、使臣所學習傳授的音樂主要是雅樂音樂、宴樂音樂。其中,包括樂服、器樂、演奏技巧等內(nèi)容。此外,同屬于中國藩屬國的交趾音樂、樂器也通過使臣樂工們傳入朝鮮半島,促成多國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三、明朝與朝鮮半島“朝貢”制度下的“樂書”交流

自古以來,書籍一直是中國與朝鮮半島音樂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由于明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外交制度,在延續(xù)前朝書籍傳播慣例之時,也呈現(xiàn)出新的傳播特征。一方面,程朱理學成為明朝與李氏朝鮮的治國思想,《律呂新書》作為公認的樂律理論書籍通過多種途徑傳入朝鮮,并對其音樂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明朝統(tǒng)治者重構東亞朝貢秩序規(guī)劃下,“以書傳教”成為其對藩屬國“儒化”“禮治”的手段之一,先后將編訂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多次賞賜給朝鮮半島。此外,還有其他音樂書籍相繼東傳朝鮮。上述樂書在輔助朝方禮樂制度建立,推動樂器制作、樂律制定、樂書編寫等方面都發(fā)揮其作用。

(一)《律呂新書》

《律呂新書》(1187年)是蔡元定(1135—1198年)撰寫的樂律書籍。蔡元定作為朱熹理學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深得朝鮮文人們的尊敬與崇拜。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十八律”理論,用以解決古代十二律旋宮時黃鐘無法還原的問題。朱熹稱贊蔡元定“其律學法度甚精,近世諸儒皆莫能及”。據(jù)日本學者山寺三知研究,“《律呂新書》的宋代原本久已亡佚,現(xiàn)存的《律呂新書》主要有《朱子成書》版和《性理大全》版”①參見〔日〕山寺三知《蔡元定〈律呂新書〉版本問題初探》,收錄于陳應時、〔韓〕權五圣主編《黃鐘大呂:東亞樂律學會第1—6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2011)》(上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第321頁。。

《朱子全書》成書于元代,黃瑞節(jié)所編撰,包括了《太極圖說解》《通害解》《西銘解》《正蒙解》《易學啟蒙》《文公家禮》《律呂新書》《皇極經(jīng)世指要》《周易參同契考異》《陰符經(jīng)解》,每書各為一卷,共十卷。但在明朝,《朱子全書》再次刊印情況較少,“明代刻本今存兩種,一為國圖所藏明初刻本;一為景泰元年敬善堂刻本,藏于臺灣圖書館,僅存《太極圖》、《通書》、《西銘》、《家禮》四部分”②潘大龍:《蔡元定〈律呂新書〉在明代的傳播與接受》,《黃鐘》2016年第1期。。雖然,有史料記載1401年(明建文三年,李朝太宗元年)明帝賞賜《朱子成書》給朝鮮半島:“《元史》一部、《十八史略》、《山堂考索》、《諸臣奏議》、《大學衍義》、《春秋會通》、《真西山讀書記》、《朱子成書》各一部。③〔朝〕《李朝太宗實錄》太宗三年十月辛未條?!钡藭r所傳是《朱子全書》為何種版本,是否包含《律呂新書》已無從考察。因此,《律呂新書》傳入朝鮮的可確定時間則是1419年12月,隨明朝頒布的《性理大全》④《性理大全》共七十卷,1415年由胡廣等奉命編輯。它作為理學集大成之作,其中收錄了宋儒之說一百二十家。包括周敦頤、朱熹、蔡元定等理學家的理學成果,反映了理學在多領域中的成就。其中前二十五卷收入的是宋儒著作,卷二十二、二十三為蔡元定《律呂新書》。一同傳入朝鮮:

李朝敬寧君排、贊成鄭易、刑曹參判洪汝芳等回自北京,明帝“特賜御制序新修性理大全、四書五經(jīng)大全”⑤〔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已亥元年,十二月七日丁丑條。。

隨后《律呂新書》又多次以朝貢賞賜的名義,隨《性理大全》傳入朝鮮半島,如:

1433年十二月(明宣德八年,李朝世宗十五年),明朝賜《五經(jīng)四書大全》一部,《性理大全》一部,《通鑒綱目》二部。⑥〔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癸丑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條。

1469年(明成化五年,李朝睿宗元年),明朝賜《五倫書》《五經(jīng)大全》《性理大全》《四書》。⑦〔朝〕《李朝睿宗實錄》睿宗已丑元年,二月己未條。

《性理大全》作為理學集大成之作,傳入朝鮮后便得到重視,先后多次印刷,如:1425年(明洪熙元年,李朝世宗七年)十月,“中央欲印《性理大全》,下旨忠慶道、全羅道、慶尚道進紙”⑧〔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乙巳七年,十月一十五。。《律呂新書》作為樂律學重要著作得到重視,在廣泛傳播的過程中被多次研讀和運用。如1421年,朝鮮趙庸便能讀懂《律呂新書》。此外,1430年(明宣德五年,李朝世宗十二年)8月,在經(jīng)筵中,朝鮮首次開講《律呂新書》:“輪對,經(jīng)筵。始講《律呂新書》?!雹帷渤场独畛雷趯嶄洝肥雷谑辏嗽滦撩畻l。隨后,包括樸堧、鄭麟趾等朝鮮學家都對《律呂新書》進行了研究,并借鑒此書理論精髓推動朝鮮音樂發(fā)展,如“樸堧在撰集樂書的時候,應該是參考了《律呂新書》的內(nèi)容”⑩遲鳳芝:《朝鮮文廟雅樂的傳承與變遷》,上海音樂學院博士論文,第46頁。,而鄭麟趾也在經(jīng)筵上講解過《律呂新書》:

承政院遣注書吳伯昌問之,麟趾曰,昔世宗大王教臣曰:“治國莫重于禮,而樂之為用亦大矣。世人率以禮為重,而緩補樂,多不習焉,是可恨也。”……謂臣雖不解音律,以其粗識古今,故命臣為提調(diào),伴掌其事,至補經(jīng)筵進講《律呂新書》,親算考證,以定其樂。??〔朝〕《李朝端宗實錄》,端宗一年七月,甲子條。

(二)《菩薩名稱歌曲》

明成祖不僅繼承太祖皇帝整頓佛教做法,還采取新措施倡導和發(fā)展佛教。他研究佛教經(jīng)典作《為善陰騭書》,于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編創(chuàng)4500多首佛教歌曲,輯成《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以下簡稱《名稱歌曲》)。歌曲中佛教之善惡觀、因果觀與儒家的忠孝思想有機融合在一起,將“忠君”列于“善”的首位,以此達到鞏固國家政權統(tǒng)治的目的。如《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序》中所說:“所謂為善者,忠于君上,孝于父母,敬天地,奉祖宗,尊三寶,敬神明,遵王法,謹言行,愛惜物命,廣行陰鷺?!雹伲勖鳎葜扉Γ骸吨T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永樂北藏》(第179冊),趙樸初主編,線裝書局,2005年,第331頁。此曲集先后多次賜給朝鮮:

1.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李朝太宗十七年)12月,盧龜山、元閔生等回自北京,“(明帝)賜(李朝)諸佛如來菩薩名稱歌曲一百本,神僧傳三百本,冊歷一百本”②〔朝〕《李朝太宗實錄》,太宗十七年十二月條。。

2.1418年(明永樂十六年,李朝太宗十八年)朝鮮使臣金漸赴北京,明成祖賜“賜菩薩、如來歌曲三百本”,禮部尚書特別強調(diào):“此歌曲不頒于諸國,惟汝朝鮮禮義之邦,且敬愛殿下故特賜之。所渭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者也?!雹邸渤场独畛趯嶄洝罚谑四晡逶聴l。

3.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李朝世宗元年)《世宗實錄》載:“(世宗元年十二月)戊子——帝所賜羊四百六十頭,陰騭書二十二柜,《名稱歌曲》三十柜,蜜沉龍眼二缸,蜜沉荔子二缸,沉胡椒二缸等物?!雹堋渤场独畛雷趯嶄洝罚雷谠晔挛熳訔l。

該曲集傳入朝鮮后,太宗皇帝積極配合推廣:“頒《神僧傳》、《如來名稱歌曲》于各宗寺社?!雹荨渤场独畛趯嶄洝罚雷谑晁脑聴l。朝鮮世宗同樣十分重視,“(世宗即位年十二月)御經(jīng)筵,禮曹啟:頒降《諸佛如來名稱歌曲》誦習事,會于京外寺社行移”⑥〔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元年十二月條。。世宗元年十二月再次收到賜書后,亦于第二年四月“頒朝廷所賜《陰鶩書》及《歌曲》于京中及諸道各寺”⑦〔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二年四月條。。

這些佛教歌曲“將當時社會上俗樂領域作為主流存在的三百余首曲牌以填上新詞、對應諸多大德贊諷的方式賜予寺廟禮佛”,“這是佛教進入中土一千又數(shù)百年以來當朝皇帝首次大規(guī)模地將世俗音聲作品頒行全國為寺院使用”⑧項陽:《永樂欽賜寺廟歌曲的劃時代意義》,《中國音樂》2009年1期。。傳入朝鮮的《名稱歌曲》沒有曲譜只有曲牌,一些朝鮮較為熟悉的曲牌繼續(xù)保持原貌,還有一些則“世俗音聲入佛曲”,融入朝鮮俗樂進行表演。如在接待明朝使臣時:“參贊金漸啟曰:‘臣嘗奉使朝廷,帝賜名稱歌曲,請交奏于俗樂,使朝廷使臣聞之。’”⑨〔朝〕《李朝世宗實錄》,世宗元年八月條?!吧贤跖c上,置酒慰樸信等……信又啟:‘中國父老,皆誦名稱歌曲,宮中之人亦誦此曲。’上王曰:‘知申事掌此事,令工妓習之,奏于使臣。孟判書素知音律,其選曲調(diào)之合于《真勺》者?!墩嫔住?,俗樂調(diào)名?!雹狻渤场独畛雷趯嶄洝?,世宗元年十二月條。

(三)其他樂書

這一時期,還有很多樂書傳入朝鮮半島。這些樂書主要是前朝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之作,種類較多,如《宋史》《元史》《禮記》《管子》《太平御覽》《文獻通考》等史書、通志、類書,其中包含大量論及音樂的文獻,對朝鮮音樂發(fā)展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此類書籍的傳入渠道仍以賞賜為主,如《海東繹史》卷42“藝文志一”載:“明時中國書籍之頒賜本朝者,建文二年賜《文獻通考》(趙溫持來)。公元1403年(明永樂元年,朝鮮太宗三年),明帝賜朝鮮《元史》一部及《十八史略》、《山堂考索》、《諸臣奏議》、《大學衍義》、《春秋會通》、《真西山讀書記》、《朱子全書》各一部?!??〔朝〕《李朝太宗實錄》,太宗三年十月辛未條。?〔朝〕《李朝文宗實錄》,文宗元年一七月庚申條。再如成宗二十一年(1490年),成宗國王命令各觀察使求書,其中包括《太平御覽》《管子》等。

也有一些是朝鮮使臣在明朝期間通過朝貢“貿(mào)易”途徑獲得。如文宗元年(1451年),命使臣購買“《東巖周禮儀禮》《經(jīng)傳通解》《續(xù)儀禮集傳集注》《通志》《中庸輯略》《資治通鑒總類》《通鑒本末》《宋史》《朱文公集》”等書??〔朝〕《李朝太宗實錄》,太宗三年十月辛未條。?〔朝〕《李朝文宗實錄》,文宗元年一七月庚申條。。

四、明朝與朝鮮半島“朝貢”音樂交流動因及影響

在“朝貢”制度的推動下,明朝與朝鮮半島的音樂交流遠遠超出娛情作用,隱藏了兩國權威主體各自不同的政治動機,其中涉及的音樂文化事項也被賦予更為豐富的政治意義及文化價值,即“代表儒家文化,代表倫理和社會秩序,代表王權,也代表當時最高的文明”①王小盾:《明朝與高麗的音樂交往1368—1373年》,《中國音樂學》2011年第3期。。正是這些多元、深層的動因驅(qū)使,這場看似以中國音樂輸出為主的音樂交流事件,產(chǎn)生的影響卻是相互促進、共同獲益的。

1.明朝初建,朱元璋為“驅(qū)除胡虐”,穩(wěn)固政權,恢復華夏正統(tǒng),建構新的外交制度,于內(nèi)于外皆施行“禮治”。朝鮮半島“素習文風”“恪遵華夏”,無論在地理位置、文化同根性以及政治關系等方面都符合優(yōu)先“儒化”的標準,成為明朝重建東亞朝貢新秩序的重要“懷柔”對象。

在政治上,朱元璋為表誠意將朝鮮半島列入不征國名單之榜首。在文化上,認為“中華禮樂是爭取周邊民族的向心力的法寶,是建立東亞新秩序的手段”②王小盾:《明朝與高麗的音樂交往1368—1373年》,《中國音樂學》2011年第3期。。自冊封高麗開始便強調(diào)“凡儀制服用,許從本俗”以及“行仁義禮樂,可以化民成俗”觀念,試圖通過禮樂“把高麗變成一個禮制藩屬國的典范”③王小盾:《隋唐音樂及其周邊》,選自《王小盾音樂學術文集》,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121頁。。

因而,明朝期間,統(tǒng)治者先后多次對朝鮮半島進行賜樂,并滿足其求樂的各種需求,其中涉及的音樂文化豐富多樣,主要是能夠支撐朝鮮半島禮樂建設、發(fā)展的樂器、樂譜、樂書等物質(zhì)形態(tài),尤其是“儒化”了的佛教歌曲集的傳入,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推動朝鮮儒教蓬勃發(fā)展。明朝還為朝貢使臣及隨行樂工音樂學習、表演提供諸多便利,促成兩國“朝貢”音樂交流的持續(xù)繁榮,達到鞏固邊防、一統(tǒng)華夷的目的。

2.明朝時期的朝鮮半島,無論是高麗還是李氏朝鮮,對中國傳入的禮樂都給予接受、繼承與發(fā)展。但由于高麗及李氏朝鮮在東亞朝貢外交圈中的主體位置不同,與明朝政治關系不同,各自發(fā)展禮樂的動因以及音樂交流產(chǎn)生的影響也不同。

第一,明朝建立后,蒙古舊勢力雖退居漠北,但仍窺視明朝國土,伺機重奪統(tǒng)治大權。此時的高麗不確定明朝與北元哪方會是未來中國真正的統(tǒng)治者,一直采取雙邊外交政策。一方面,與蒙古百余年的“甥舅”外交關系不僅沒有割離還十分牢靠。另一方面,出于對明朝政權的畏懼而表示臣服,接受朱元璋冊封與賜樂。但初期的朝貢音樂交流大都浮于表面,沒有實質(zhì)性的進展。直至高麗恭愍王即位,對于中華禮樂十分重視。如1371年(恭愍王二十年)12月己亥,恭愍王頒布教書,強調(diào)禮樂制度,曰:

頃者逆臣謀亂,禍在不測。幸賴天地祖宗之靈,隨即平定,宗社載安。已嘗謹具禮幣,伻告上下,修葺太室,躬服袞冕,蒸嘗以禮。加謚世祖、大祖而下先王先后。雖儀物之不及,尚誠忱之可格。……郊社宗廟祭祀為大,仰都評議使總理其事,大常寺管領,太廟署、諸陵署、都祭庫、太樂署檢察如儀,務極豐潔,保舉圜丘、籍田、社稷壇。直選揀諸陵殿直充其祝史齋郎及將歌舞人、樂工等習學成才。司農(nóng)寺率其籍田、典廄以備粢盛,酒醴犧牲毋致失誤。其有不如法者,司憲府嚴行糾理。國內(nèi)名山大川載在祀典,并加德號,致祭涓潔。太廟九室配享功臣,遺風余烈,永世難忘。仰拘該官司并加追贈。④《高麗史》(上冊),頁843上—下。

其目的主要是通過禮樂輸入與建設,強化漢文化核心地位,削弱國內(nèi)的親元勢力,避免分裂,幫助穩(wěn)定高麗國內(nèi)秩序,從而促成1368年至1373年明朝與高麗之間音樂交流的小高峰。然而,1374年恭愍王去世后,辛禺、辛昌、恭讓王均被親元勢力控制,“高麗與明朝的關系逐漸惡化,高麗國的禮樂思想于是壽終正寢”⑤王小盾:《明朝與高麗的音樂交往1368—1373年》,《中國音樂學》2011年第3期。。此階段的音樂交流雖曇花一現(xiàn),沒有激起大的浪花,但恭愍王在位期間,高麗禮樂建設有了些許模樣,為后期李氏朝鮮禮樂體系化、獨立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親明的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后,與中國外交關系逐漸趨于穩(wěn)定、走向親密,“朝貢”音樂交流順利進行直至明朝結束。李氏朝鮮與明朝均以“理學”為治國思想,深受朱熹“正統(tǒng)”觀影響,認同“文野之分”的“華夷觀”,即“夷狄之國為不正”。一方面,較之北元,此時的朝鮮“尊崇”明朝的“正統(tǒng)”身份,采取“慕華”文化心態(tài)和“事大”的外交原則。另一方面,朝鮮積極爭取“正統(tǒng)”地位,以及自我建構、自我想象“小中華”“小天朝”身份,在積極促進兩國音樂交流的基礎上推動民族禮樂的獨立發(fā)展。

1.正如韓國學者鄭容和所言:“自‘箕子朝鮮’始,朝鮮就在與當時被視為文明基準之中華文明秩序的關系中試圖表現(xiàn)作為文明國家的自尊心?!雹汆嵢莺停骸稄闹苓呉暯莵砜闯曣P系——朝鮮王朝對朝貢體系的認識和利用》,《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明朝期間,朝鮮在“正統(tǒng)”觀影響下更為努力地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圈中爭取地位,獲得文明身份,找尋其作為文明國家的自尊心。當然,最重要也是為了爭得國土安全。

為此,朝方積極學習儒家文化,用儒家的“禮”代替高麗佛教儀式展現(xiàn)國家各項典禮,努力提升文明水平,借鑒明朝輸入的音樂建構“禮儀”體制、完善相關音樂制度。期間,他們主動向明朝索求樂器、赴京考察,學習中國禮儀、臨摹樂器圖、觀摩禮樂祭祀服等,推進朝鮮音樂“華化”進程,力求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中占據(jù)重要位置。

2.朝鮮大力發(fā)展禮樂不僅是為了獲得宗主國認可,還是為了與其他“夷狄”之國進行文明比拼,強調(diào)其“小中華”身份的唯一性。如《大義錄》中強調(diào):“華夷自有界限,夷變?yōu)槿A,三代以下,帷我朝鮮,而得中華所未辦之大義,獨保其衣冠文物,則天將以我國為積陰之碩果、地底之微陽。”②《大義錄》凡例,第3頁,轉(zhuǎn)引自孫衛(wèi)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46頁。其“對中國歷史上的其他非漢族民族,始終認為他們是夷狄,而不可能華化”③鄭容和:《從周邊視角來看朝貢關系——朝鮮王朝對朝貢體系的認識和利用》,《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此外,朝鮮在理學“正統(tǒng)”觀影響下,還產(chǎn)生新的主體認知,即以自我想象為“中心”,自認為是“中華”,形成“惟我朝鮮、夷變?yōu)槿A”的“自民族中心主義”,獲取虛矯的文化優(yōu)越感。他們一直朝向自我想象的“重構中心化”目標發(fā)展,如在政治外交上,朝鮮“吸收中國的華夷觀念并加以朝鮮化的改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中華’意識的同時,亦在積極構建以朝鮮為中心的‘小天朝’體系”④黃枝連在《天朝禮治體系》叢書中的提法,即朝鮮力圖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華夷秩序”。轉(zhuǎn)引自柏松《明清時期朝鮮王朝華夷觀探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第13頁。。在其“小天朝”體系中,試圖“去中國中心主義”,將周邊國家、如日本、女真、琉球等都納入它的朝貢體系中。

在音樂文化上,積極建構一套完整的禮儀用樂制度,保障朝鮮“小天朝”朝貢秩序圈構想的實現(xiàn)。如朝鮮太宗即位后即普及《家禮》,世宗時期國家祭禮大體完成,制定朝廷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成宗五年(1474年)完成《國朝五禮儀》等。他們不僅修訂了音樂記譜法,制作新樂器,發(fā)展樂律,還創(chuàng)作了《定大業(yè)》《鳳來儀》《保太平》《與民樂》等新禮樂作品,建構獨立的禮樂制度,并制定藩屬國的朝貢禮儀及相關用樂規(guī)范,推動禮樂制度的完善。

朝鮮“小天朝”身份的自我建構、自我想象,使其對明朝音樂文化不再是單純的同化與模仿,學習的目的及受容的程度、態(tài)度都有很大的改變。具體而言,他們力求打造其作為周代禮制文明的“正統(tǒng)”傳人身份,如為朝鮮發(fā)展出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關鍵人物的世宗大王便被視為朝鮮的“周公”。他們以周公禮樂為標準,以理學思想為參照,融入本民族的音樂經(jīng)驗、經(jīng)過多番考證,建構符合他們所臆想的“正統(tǒng)”禮樂。如在1430年樸堧禮樂改制過程中所提出的主張可見一斑:

1.建議恢復周王朝的堂上、堂下六合之制。

2.建議依古人懸架圖,祀天神用雷鼓三架,每架六鼓;祭地祗用靈鼓三架,每架八鼓;……

3.根據(jù)古賢圖說,舞佾之位在廟庭之中,不在樂懸之北,應更正。至于文武二舞,也要采用四表進退之法。

4.《周禮》強調(diào)鐘鼓的功能是“樂成告?zhèn)洹?。本朝迎神之樂有昧于此,篇幅不謹,章句虧缺;至于祭享之儀,則執(zhí)禮者不以樂之條理為節(jié),而專以當時事宜為據(jù)。建議依《周禮》改正。

5.建議加強樂書纂集,凡律呂制度、歌舞規(guī)式、琴瑟譜法等類,均應歷考諸書,旁稽眾說,體認有得,然后圖形著論,俾人人皆可尋繹而知之。凡引用諸儒,則宜以司馬遷、杜佑、馬端臨、陳常、陳腸、吳元章、林宇、陳元靖、朱熹、蔡元定之說為依據(jù)。①王小盾:《朝鮮世宗時期的禮樂及其同中國的關聯(lián)》,《曲學》2014年第10期。

可見,“世宗時代的禮樂建設,事實上是以建立民族文化主體為基本出發(fā)點的”②王小盾:《朝鮮世宗時期的禮樂及其同中國的關聯(lián)》,《曲學》2014年第10期。。此外,他們還在禮樂中融入本國俗樂曲調(diào),制作新樂器、制定自己的樂譜。對于當時傳入的《文獻通考》《樂書》《禮樂》《律呂新書》等書籍也沒有直接采用,而是視為參照工具,不僅對典籍多重考證,還通過實踐活動尋找最佳方案,制作朝鮮自我“認同”的禮樂體系,滿足其“想象視域”中的“正統(tǒng)”身份帶來的作為文明國家的自尊心。此時,他們對中國音樂的學習,已“不是在于同化于中國,而在于比美于中國,或抗衡中國”③王小盾:《朝鮮世宗時期的禮樂及其同中國的關聯(lián)》,《曲學》2014年第10期。。這些必然促使朝鮮禮樂從對中國禮樂接受、學習到內(nèi)化、獨立的質(zhì)的飛躍。

結語

總而言之,明朝政權強調(diào)“禮治”“儒化”等朝貢外交目的以及朝鮮半島對“正統(tǒng)”身份的獲取及“小中華”“小天朝”的自我想象、自我建構,促成了兩國之間持久、繁榮的“朝貢”音樂文化交流。這些音樂交流事項主要圍繞“禮樂”繼承與發(fā)展,印證了以禮樂為核心的漢文化圈的實際存在,呈現(xiàn)了以中國為中心輻射四周的禮樂發(fā)展脈絡。通過本研究,還清晰地呈現(xiàn)了以中國禮樂為核心的漢文化圈是多樣統(tǒng)一的文化生態(tài)圈。在大的文化生態(tài)語境中存在朝鮮半島等周邊國家建構的“小中華”文化圈,其音樂文化即繼承、發(fā)展、借鑒中國禮樂文化,又呈現(xiàn)出獨特的民族特色,即為“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夯實了基礎,同時也為其增添了獨特、重要的多彩元素。

猜你喜歡
世宗朝貢高麗
“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過程探微
——兼論 “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者之爭
遼屬女真與北宋的朝貢隸屬關系
高麗莉作品賞析
ViVi美眉(2020年1期)2020-04-26 10:09:49
母與子
《高麗史》1所見女真諸部朝貢高麗情況研究
新女媧補天
《陷遼記》中遼世宗祭奠對象考辨
論金世宗的納諫與用人
二元并存,多層參差:探尋兩宋時空交錯朝貢運行之力作
——黃純艷《宋代朝貢體系研究》評價
明代蒙古朝貢使團
汝阳县| 卓资县| 安化县| 肥城市| 黄山市| 饶河县| 白玉县| 漯河市| 玉门市| 蛟河市| 九寨沟县| 安国市| 山阴县| 罗源县| 旬阳县| 平陆县| 黄骅市| 鸡泽县| 北宁市| 连云港市| 安溪县| 灵石县| 北川| 台中市| 冷水江市| 平潭县| 奇台县| 洞口县| 清徐县| 正安县| 尚志市| 西宁市| 隆安县| 万载县| 石屏县| 抚顺市| 汶上县| 原阳县| 保靖县| 陆丰市|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