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敬山 張智鵬 方浩
摘要:城市廣場是一個城市形象的象征,是“城市的客廳”。我國的城市廣場,隨著改革開放而大規(guī)模出現(xiàn)。我國城市廣場的早期,很多是照搬西方廣場的樣式進行建造,色彩的使用也是效仿歐洲,缺乏鮮明的中國特色。將中國傳統(tǒng)五色體系和黑白體系的色彩樣式應用在我國的城市廣場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它能夠使城市廣場更賦予中國文化的特點,更易于為廣大市民接受,產(chǎn)生文化上的親近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傳統(tǒng)色彩有它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運用過程中,著重在色彩的寫意性、象征性、抽象性方面加以利用。
關鍵詞:傳統(tǒng)色彩;城市廣場設計;應用
中國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11-0131-02
1我國城市廣場的現(xiàn)狀
我國的城市廣場,歷代都有建造,一般集中在衙署、寺廟、祭壇等建筑的前面空地,用以布告、儀仗、買賣、祭祀等活動,以官方建造為主。西方國家的城市廣場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有意識地在城市的中心建造供人們集會,開展政治活動以及商業(yè)買賣的場所,發(fā)展到現(xiàn)代,在城市廣場的類型和用途上都有極大的豐富。我國城市廣場的真正發(fā)展和普及,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建造了許多廣場??傮w來說,廣場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還提高了生活質量。
但是,我們的城市廣場由于發(fā)展得太快,在設計上大量照搬西方城市廣場的樣式和風格,其結果是嚴重脫離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觸目所及,滿眼西方文化元素,置身其中,好像來到了國外。
當下的城市廣場建設,上到一二線城市,下到三四線城市甚至鄉(xiāng)鎮(zhèn),都建有大大小小的廣場,客觀上擴大了民眾的活動空間,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隨著國家的發(fā)展以及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廣場在設計上的不足也逐漸顯現(xiàn)了出來,如一味求大求全,并與周邊環(huán)境和地域文化的契合度不夠導致與城市整體形象不協(xié)調。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類似的情況,很多使用了歐式的色系,我們也可以加以借鑒,但這是與歐洲人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相匹配的。我們國家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審美觀,在城市廣場色彩的應用上,應該有自己的特點。在所有設計元素中,色彩都是無法回避的元素,每種材料都必然有色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色彩能夠最快速最直觀地進入人的眼睛,把人帶入到某種文化氛圍中去。中國傳統(tǒng)色彩,體現(xiàn)了中國的傳統(tǒng)韻味,是深植于中國人精神層面的文化象征,表達著人們的信念、期望和對生活的追求。
2傳統(tǒng)色彩
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審美原則的是流行了兩干多年的“五色”說,它是中國人運用色彩的總綱,“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對應在色彩上為白、青、黑、赤、黃,這五種色彩早在周朝就被定為“正色”,其余為間色或復色,這就是傳統(tǒng)色彩中“五色”。
1)黑。黑色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單色崇拜時間最長的色系。另外,在繪畫上,從唐代開始興起的文人水墨畫派,逐步占據(jù)了傳統(tǒng)繪畫的主流,他們以黑色的墨汁作為主要的繪畫材料,幾乎不施丹青,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水墨畫法。
2)赤?!俺?,赫也,太陽之色也?!薄吨芏Y》,在古代先民的思想意識中,太陽代表著光明和溫暖,形成了對紅色的喜愛,象征著喜慶、興旺、興奮的的積極情緒,甚至成為中國的代表色調。
3)青。青色對應五色中的“木”,象征著草木萌發(fā)的青綠色,也有平靜深遠之意。
4)白。白色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較為復雜,從它列為“正色”的角度看,白是純陽之色,它代表著純潔、光明.充盈的含義。
5)黃。黃色具有特殊象征意義,它位居五行的中央是象征大地的顏色。作為其象征的黃色,歷來受到尊崇,甚至長期被統(tǒng)治者專用,平民百姓不能輕易使用。
3傳統(tǒng)色彩在城市廣場中的應用原則
3.1寫意性
“寫意”是中國藝術乃至東方藝術的基本特征,所有的中國藝術都是寫意的,音樂、戲曲、詩詞都遵循這個原則,這和中國藝術的“比興”傳統(tǒng)有關,特定的形象和形式里寄予了人們特定的情感,久之形成固定的程式。
城市廣場是為人服務的,是人的精神家園,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精神追求。在景觀設計上,色彩的作用至關重要,是任何一個設計師都不能忽視的要素,對提升城市形象品質,豐富城市文化生活,彰顯地域特色魅力意義重大。
中國是一個習慣從社會學經(jīng)驗中取得審美規(guī)范的民族,表達上往往通過“意會”來實現(xiàn),對色彩的感受,不僅僅限于生理刺激,更多來自這個民族的共同認知,和自己的主觀感受,運用色彩上采取“意象化”處理。
近年來,城市廣場的設計越來越多地加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傳統(tǒng)的五色和黑白色彩體系,作為營造民族和地域文化風格的重要元素,被越來越多的設計人員所認識和接受。但是古老的傳統(tǒng)色彩如何應用于現(xiàn)代的廣場,卻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循,中國傳統(tǒng)色彩是高度寫意的,寫意不是“任意”,不是色彩的簡單羅列,必須遵循五色的規(guī)律,結合具體的地形物貌,充分發(fā)揮設計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使傳統(tǒng)色彩和現(xiàn)代造型有機地結合起來。國內的城市廣場在傳統(tǒng)色彩的應用尤其是色彩的寫意化處理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以西安大雁塔廣場為例,其景觀立面的色彩設計,很好地應用了傳統(tǒng)色彩的寫意性,為我們展現(xiàn)了濃郁的民族風格與大唐氣象。它的立面包括:大雁塔體、建筑屋頂和圍墻廊柱、雕塑、斗拱、文化柱,噴泉水體等。對五色也進行了運用,如黃色的塔體、赤色的圍墻和廊柱、燈光照射下的噴泉水柱五色紛呈,一派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又有以黑白二色為主的雕塑群,題材都是唐代的文化名人,雕像一般使用深褐色的鍛銅,其基座和背景采用素白色的白麻石,兩者交替穿插,黑白相互映襯,從色彩意象上充分表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和典雅。
3.2抽象性
色彩的抽象性,中西方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表現(xiàn)方式。西方對色彩抽象性的認識,在表現(xiàn)主義繪畫中體現(xiàn)得最為典型,形式上注重色塊的明度和純度變化,以及色彩的幾何分割,關注色彩的感情化傳達,強調色彩之間的沖突和對立。色彩的表現(xiàn)力來自光和色的物理特征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聯(lián)想、社會性的體驗。例如紅色讓人感受到火、血、危險的心理體驗,讓色彩帶上人的表情因素。
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其來源是古老的五行學說,從根源上就具有社會化的內容,在中國人眼中,色彩的狀物功能退居次要位置,觀念的表達才是目的,因此,中國的色彩天然具有抽象意義。在實際運用時,要求符合五行生克原理以及陰陽依存關系,總體思想上尊崇“天人合一”的原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把這個思路運用到城市廣場的建設上,既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增強國民的精神凝聚力,又符合我們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
傳統(tǒng)色彩的抽象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抽象觀念的表達和隱喻,其中包涵著豐富的人文觀念,以及對世界的認知。例如在故宮建筑中,房頂是黃色的,被紅色的圍墻、廊柱、窗框托舉著,表達著“火生土”的思想觀念。這些抽象的觀念都是通過色彩的運用得以表達的,在中國的古建筑中,每一種色彩都在表達著特定的理念,并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思維定式與文化體驗。另外色彩還有顯示方位、表達情緒、甚至體現(xiàn)風水運勢等等作用,當然,這些色彩文化元素使用到廣場設計上,更符合我們民族的的文化習慣和審美心理。
3.3象征性
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又稱“五色”,其含義非常豐富,它對應“五行”,“五行”象征了萬物,因此“五色”象征的事物非常廣泛?!拔迳钡南笳餍赃@一特點,在我們建造城市廣場的過程中,可以提供一種色彩使用的思想依據(jù)和方法。
傳統(tǒng)色彩的象征性,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其含義和偏重略有不同,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色彩的總體認知,語義上也沒有根本的沖突。在我們城市廣場的設計中,五色不能單獨使用,應當根據(jù)五行的原理,在對比中闡釋其內在的涵義,如赤與黃的富麗、黑與白的素雅、青與黑的恬淡等等,再結合新時期社會形態(tài)的特點,必能創(chuàng)造出既體現(xiàn)我們時代風貌,又富含傳統(tǒng)文化特質的色彩樣式。
4結語
傳統(tǒng)色彩是古人留給我們及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五色”理論在今天也是我們創(chuàng)造文明、建造家園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只有建立在堅實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有生命力。當然現(xiàn)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建筑材料都不同于古代,色彩又是必須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體現(xiàn)出來,新材料不斷出現(xiàn),城市廣場基本屬于舶來品,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這個新的建筑樣式中注入自己的文化元素,建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為國民樂于接受的城市廣場。
本文系201 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傳統(tǒng)色彩在公共空間的應用研究》中的組成部分(批準號17BF119)。
參考文獻
[1]林箐,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 (06).
[2]王進,陳爽,姚士謀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綠地功能應用研究新思路[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4 (06)
[3]李志宏.廣場大型化現(xiàn)象剖析[J].中國園林,2001 (06).
[4]夏宇,張慧.景觀形式的價值、研究方法及糾偏[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 (27)
[5]余洋.景觀體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
[6]姜澄清.中國人的色彩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7]王飚.論中國民族民間色彩與現(xiàn)代藝術的結合[J].理論月刊,2006 (09).
作者簡介
沈敬山/1968年生/安徽安慶人/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師范美術學、中國畫(安徽安慶246000)
張智鵬/1974年生/江西彭澤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雕塑方向一公共藝術研究)(安徽合肥230026)
方浩/1969年生/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與美術教育研究(安徽合肥23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