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忱,李江華
(西安理工大學理學院,陜西西安710054)
(1)
Z(n)的前幾項數(shù)值分別為Z(1)=1,Z(2)=3,Z(3)=2,Z(4)=7,Z(5)=4,Z(6)=3,Z(7)=6,Z(8)=15,Z(9)=8,Z(10)=4,Z(11)=10,Z(12)=8,Z(13)=12,Z(14)=7,…。
偽Smarandache函數(shù)是David Gorski教授首次提出來的[1]。同時也研究了Z(n)的許多初等性質(zhì),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義的結(jié)果,例如:
1) 如果p≥3為一個素數(shù),則Z(p)=p-1;
2) 如果n=2k,則Z(n)=2k+1-1;
3) 假設(shè)p是一個奇素數(shù),則Z(2p)=p,如果p=3(mod4);Z(2p)=p-1,如果p≡1(mod4);
4) 對任意奇素數(shù)p,p|n且n≠p,有Z(n)≥p-1。
關(guān)于Z(n)的算數(shù)性質(zhì),許多學者也進行了研究,獲得了不少有意義的結(jié)果。例如,冀永強[2]解決了Z(n)的上下界問題:
(2)
Lou[3]用初等和解析的方法證明了下面的結(jié)論:
(3)
與此對應(yīng),所謂的Smarandache函數(shù)S(n)=min{k:n|k!}。Le[4]證明了如果n是一個完美數(shù),則有如下等式成立:
S(n)=Z(n)
(4)
1)n=4p, 其中p≡1(mod8);
2)n=2kp(k>2), 其中p≡1(mod8)且p|(2k-2-1)。
文獻[6]研究了偽Smarandache函數(shù)的一個混合均值問題,并給出了漸近公式:
(5)
這里P(n)是n的最大素因子,ai為可計算的常數(shù)。
事實上,Z(n)與P(n)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對Z(n)函數(shù)與其最大素因子P(n)的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受文獻[7]的啟發(fā)將利用初等和解析的方法研究Z(n)及其最大素因子在m次冪補數(shù)am(n)上的均值分布性質(zhì),并給出兩個較強的漸近公式。式中ζ(m)表示Riemann zeta函數(shù)。
定理1對任意實數(shù)x>1,任意正整數(shù)m,有漸近公式:
(6)
定理2對任意實數(shù)x≥3,任意正整數(shù)m,有漸近公式:
(7)
為了完成定理的證明,我們需要以下引理。
引理1[7]對任意素數(shù)p≥3和任意k∈N,有Z(pk)=pk-1。
引理2設(shè)k≥2是給定的整數(shù),那么對任意充分大的正整數(shù)n,有:
證明:
(8)
因此,根據(jù)Z(n)的初等性質(zhì)有:
Z(am(n))=Z(Pm-1(n))=Pm-1(n)-1
(9)
Z(am(n))=Z(Pm-1(n))=Pm-1(n)-1
(10)
引理3設(shè)m≥2是給定的整數(shù),那么對任意實數(shù)x≥3有估計式:
(11)
證明:
根據(jù)Z(n)的初等性質(zhì),可得Z(n)≤2n-1。則有:
(12)
引理4設(shè)p為素數(shù),其中k為正整數(shù),則有估計式:
(13)
證明:
參閱文獻[8]。
這節(jié)將完成兩個定理的證明。
對任意正整數(shù)n>1,由Z(n)的初等性質(zhì)和集合A的定義,則有:
(14)
故由上述引理1得:
(15)
對于集合B,我們根據(jù)Z(n)的定義和引理2的1),有:
(16)
由Abel求和公式[9]有:
(17)
其中π(x)為x的素因子的個數(shù)。ai(i=2,3,…,r)是可計算的常數(shù)。
根據(jù)式(16)~(17),我們有:
(18)
綜上所述,結(jié)合式(14)~(18)有:
(19)
故定理1成立,接下來我們證明定理2。
Z(am(n))-Pm-1(n)+1=0。 故:
(20)
再根據(jù)引理3,可得:
(21)
對于情形a)和b)中的n,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有Z(am(n))-Pm-1(n)+1=0。故這兩個和式分別為0。而對于c)中的n,當m≥3時,有:
Z(am(n))=Pm-2(n)-1
則有:
(22)
故結(jié)合式(20)~(22)及引理4,有:
(23)
于是完成了定理2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