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峰,張亞珍,符孔,李傳資
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男性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男女發(fā)病率之比為1.5~2.5∶1,與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1]。既往報道稱臨床上胃癌侵犯胰腺并不少見,占胃癌的15.00%~25.00%;而胃癌侵犯胰腺者胃癌根治性手術聯(lián)合胰腺切除術后5年生存率為3.00%~5.00%,關于其治療方案的制定目前尚存在爭議[2]。Kobayashi N[3]等報道聯(lián)合臟器切除術能獲取較為滿意的效果;而Zheng L[4]等認為聯(lián)合胰尾或胰體切除術,會導致術后胰漏、糖尿病、膈下膿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患者長期生存率下降,當胃癌直接侵犯胰腺時方可考慮行聯(lián)合切除。近幾年,有報道稱Ⅲb、Ⅳ期胃癌患者接受輔助化療后再行手術切除,可改善患者預后[5]??梢姡赴┬g前判斷胰腺有無侵犯對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義。目前影像學檢查是術前無創(chuàng)評價胃癌侵犯胰腺及原發(fā)灶可切除性的關鍵手段,其中CT檢查臨床應用廣泛。對此,本文主要納入93例胃癌患者,旨在進一步明確胃癌侵犯胰腺CT影像學特征,并分析其評估原發(fā)灶可切除性的價值,報道如下。
納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93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術前CT檢查結果(胃癌侵犯胰腺情況)及手術情況,將術前CT檢查示胃癌與胰腺脂肪間隙消失而診斷為可疑侵犯,但術中確診胰腺未受侵者納為A組(33例),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齡18~75歲,平均(55.72±7.86)歲。手術明確胃癌侵犯胰腺,接受胃癌根治性手術聯(lián)合胰腺切除術者納為B組(33例),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齡20~76歲,平均(55.98±7.63)歲;手術明確胃癌侵犯胰腺,但不能行根治性切除者納為C組(27例),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齡18~78歲,平均(56.28±7.90)歲。三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食管癌和胃癌治療指南》[6]中胃癌診斷標準,經(jīng)胃鏡、B超等檢查確診;②胃癌初診者,無其他部位腫瘤;③無既往腫瘤病史或腹部炎癥病史、腹部手術史;④術前14 d內(nèi)接受規(guī)范胃癌腹部增強CT檢查,提示胃原發(fā)腫瘤侵出漿膜>cT4a期,CT圖像清晰無偽影;⑤術前評估無遠處轉移或原發(fā)灶浸潤周圍臟器組織;⑥開腹探查或接受根治性手術判斷胰腺與胃癌的關系;⑦年齡>18歲。
1.2.2 排除標準 ①伴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②伴心肌梗死、出血性休克等疾?。虎郯榫窦不颊?;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1 CT檢查方法
CT檢查前禁食8 h,檢查前15~20 min肌注消旋山莨菪堿(河南鼎昌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2678,規(guī)格1 mL:10 mg)10 mg。待低張起效后予以產(chǎn)氣粉3~6 g,使胃腔充盈。采用GE Light Speed VCT掃描儀(GE公司生產(chǎn))、GE Discovery CT 750HD掃描儀(GE公司生產(chǎn)),先予以常規(guī)仰臥位掃描,以膈頂?shù)谨尼账?或涵蓋全胃)為掃描范圍。設置掃描參數(shù),管電流運用自動毫安技術,管電壓120 kV,螺距比0.984∶1,準直器寬64 mm×0.625 mm,層厚5 mm,重建層厚0.625 mm。通過肘正中靜脈,以高壓注射器行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4099,規(guī)格:50 mL)注射,按患者體質(zhì)量進行注射量調(diào)整,確保用量1.5 mL/kg,注射濃度300 mg/mL,速率3.50 mL/s。注意注射后40 s時啟動動脈期掃描,注射70 s時啟動靜脈期掃描。
1.3.2 影像學分析方法
利用操作臺工作站,對CT檢查矢狀位、冠狀位、軸位圖像進行重建,完成后輸至PACS工作站。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科醫(yī)師采用雙盲法評估測量數(shù)據(jù)。對窗寬窗位進行調(diào)節(jié),經(jīng)窄窗分析原發(fā)病灶、胰腺侵犯狀況,測量相關量化指標,包括接觸面長度、厚度等:經(jīng)寬窗分析胰腺與胃癌間脂肪間隙狀況,測量CT值。另外,采用多平面重組聯(lián)合評價,通過矢狀位、冠狀位、軸位分別測量胃癌與胰腺接觸面長度,取其平均值。于靜脈期完成所有測量。
觀察胰腺與胃癌接觸面形態(tài)分型情況,分析三組CT檢查指標(包括胃癌原發(fā)灶部位、Borrmann分型、胃癌外侵形態(tài)、胃癌厚度、胰腺與胃癌接觸面長度、胃癌外侵明顯處屬胰腺與胃鄰近區(qū)域、胰腺受侵或接觸部位、胃癌與胰腺接觸面形態(tài)分型、胃癌與胰腺接觸面清晰度、受侵或接觸胰周CT值、正常胰周CT值)、治療結果。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采用電話方式隨訪12個月,隨訪時間截至2019年1月,明確患者生存情況。
分析胰腺與胃癌接觸面形態(tài)分型,CT檢查結果顯示,93例胃癌患者中15例Ⅰ型,胃癌貼于胰腺,二者接觸面弧度、形態(tài)未發(fā)生改變(圖1);30例Ⅱ型,胃癌貼于胰腺,二者接觸面弧度呈淺凹陷狀,或明顯變平(圖2);12例Ⅲ型,胃癌與胰腺接觸面呈凹陷狀,或伴嵌插征(圖3);36例Ⅳ型,胃癌并未接觸胰腺,二者間脂肪間隙密度明顯增高,伴小淡片影或索條影,或伴污跡征(圖4)。
圖1病灶與胰腺接觸面小,胰腺周圍脂肪間隙仍清晰可見,形態(tài)無明顯變化;圖2病變侵犯胰腺頸部,病變呈凹面與胰腺接觸;圖3病變侵犯胰腺頭頸部分界不清,接觸面凹陷,可見嵌插征;圖4病變侵犯胰腺頭頸部分界不清,胰腺周圍脂肪間隙消失,腹腔大量積液,見污跡征
三組胃癌原發(fā)灶部位、Borrmann分型、胃癌厚度、正常胰周CT值、胰腺與胃癌接觸面長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胃癌外侵形態(tài)、胃癌外侵明顯處屬胰腺與胃鄰近區(qū)域、胃癌與胰腺接觸面形態(tài)分型、胰腺受侵或接觸部位、受侵或接觸胰周CT值、胃癌與胰腺接觸面清晰度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A、B、C組受侵或接觸胰周CT值分別與正常胰周CT值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Z=12.630、13.850、7.930,P=0.000、0.000、0.000)。CT檢查動態(tài)調(diào)窗與多平面重組技術,能準確評估胃癌侵犯胰腺狀況。
93例胃癌患者中,66例行根治性切除,27例因無法根治切除而接受短路手術或單純探查術。所有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為3~12個月。隨訪期間失訪2例,術后1年生存率為83.87%(78/93),見圖5。
表1 三組CT檢查指標比較
圖5 胃癌患者12個月累積生存曲線圖
有報道表明目前國內(nèi)胃癌缺少早期診斷方法,大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手術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均較低,如何提高胃癌早期診斷率、改善患者預后已成為臨床重點研究方向[7-8]。而胰腺受侵與T4b期胃癌患者生存密切相關,既往報道稱影像學檢查胃癌是否侵犯胰腺及判斷原發(fā)灶可切除性,屬胃癌術前關鍵評估內(nèi)容,能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手術及選擇何種手術方式[9-10]?,F(xiàn)階段,鮮有關于胃癌侵犯胰腺的CT影像學報道,尤其是觀察CT影像學特征的報道較為少見。既往報道多以胰腺與病變間脂肪間隙消失為金標準[11],雖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假陽性診斷結果較多,而關于胃癌可切除性的報道更少[12]。目前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指南中,僅以周圍大血管侵犯為胃癌原發(fā)灶不可切除指征,關于侵犯周圍臟器嚴重程度、影像學何種特征判斷胃癌原發(fā)灶不可切除均缺乏規(guī)范描述[13]。唐磊[14]報道胃癌侵犯周圍臟器(如胰腺等)屬原發(fā)灶不可切除指征。但陳凜[15]等認為部分胃癌小范圍侵犯周圍臟器(如胰腺等),經(jīng)聯(lián)合臟器切除術,可實現(xiàn)原發(fā)灶根治性切除目的。
本研究發(fā)現(xiàn),C組患者中原發(fā)灶多處于胃竇,與該類型胃癌多侵犯胰頭相符;而胰頭部受侵者手術切除率低.與該部位解剖結構較為復雜、腫瘤浸潤往往延續(xù)至肝門等部位、臨床上結合臟器切除術無法確保陰性切緣確切有關。孫曉衛(wèi)[16]等報道胃癌Borrmann分型、厚度與患者預后相關。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三組上述指標并無明顯變化,可能與樣本量偏小、分期較晚有關。針對胃癌外侵情況,術前CT檢查示胃癌與胰腺脂肪間隙消失診斷為可疑侵犯,但術中確診胰腺未受侵者CT影像學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接觸相貼;手術明確胃癌侵犯胰腺,接受胃癌根治性手術聯(lián)合胰腺切除術者CT影像學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結節(jié)外突,胰腺受侵時呈嵌插樣,侵犯范圍局限,切除率高[17];手術明確胃癌侵犯胰腺,但無法接受根治性切除者CT影像學特征多表現(xiàn)為片狀模糊形態(tài),廣泛浸潤,切除難度大[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A組與B、C組比較,后兩者胰腺與胃鄰近區(qū)域屬胃癌外侵明顯處,提示胃癌外侵明顯者胰腺受侵率高,與生物學行為邏輯相符,能為判斷胃癌與胰腺關系提供參考依據(jù)。另外,本研究中,A組胃癌與胰腺接觸面形態(tài)均屬Ⅰ、Ⅱ型,B組多表現(xiàn)為Ⅱ、Ⅲ型,而C組均屬Ⅳ型,其中胰腺貼于胃癌但無侵犯者主要表現(xiàn)為平面或突面相交,界面十分清晰,而受侵犯者胰腺接觸面往往凹陷或變平,呈嵌插樣交界時,胃癌侵犯胰腺特征特異性明顯[19]。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術前未評估胰腺與胃癌關系,手術探查時方發(fā)現(xiàn)胰腺受侵且不可切除者中,胰腺與胃癌未直接接觸,但兩者脂肪間隙密度上升明顯,相對彌漫,CT值較A、B組高,證實此種情況屬影像學漏診胰腺受侵且不可切除時的影像學特征。胰腺受侵明確,但范圍存在局限,有望經(jīng)聯(lián)合切除實現(xiàn)根治目的;而腫瘤浸潤性生長引起邊界模糊,胰腺與胃癌間脂肪間隙密度上升明顯,相對彌漫,則難以行根治性切除[20-21]。此該特征與胃癌腹膜轉移污跡征具有相似性,預示其對胃癌生物學行為和預后有一定影響。
筆者認為,本研究需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胰腺受侵時需靈活運用窗技術??紤]到脂肪間隙內(nèi)污跡征浸潤會引起原發(fā)灶不可切除,而常規(guī)窄窗上難以顯示這一特征,故需調(diào)整為寬窗,確保窗寬窗位合格(顯示正常脂肪問隙內(nèi)均勻噪點結構);二是多方位(矢狀位、冠狀位、軸位)觀察。由于胃與胰腺在解剖角度上屬上下關系,判斷兩者間隙時僅靠CT軸位可能無法清晰顯示,部分容積效應會引起兩者間隙模糊,可能存在假陽性結果,而矢狀位可清晰顯示兩臟器短軸橫斷面,從而判斷胃后壁病變是否侵犯胰腺前緣。另外,本研究雖證實CT檢查可判斷胃癌與胰腺的關系,但仍存在局限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C組患者相應病理學檢查結果缺乏驗證,炎性粘連致不可切除可能性無法排除;②本研究未入組術前CT檢查確診為原發(fā)灶明確不可切除未接受手術者,存在患者選擇偏倚可能;③影像學特征存在一定主觀性,再加上選取樣本量偏少,導致組間部分指標比較差異無明顯區(qū)別;④本研究中CT檢查指標受病例數(shù)影響,無法行診斷試驗獲取評判閾值。因此,筆者認為,今后仍需擴大樣本量,開展前瞻性研究,深入分析胃癌患者CT檢查特征,從而評估胰腺受侵及原發(fā)灶可切除性閾值。
綜上,CT檢查可判斷胃癌是否侵犯胰腺,若胃癌侵犯胰腺,其CT檢查往往示二者接觸面多處于胃癌外侵明顯處,接觸面相對模糊,胰腺呈嵌插征或內(nèi)凹征;若胃癌僅貼于胰腺,則二者接觸面相對清晰,胰腺表面呈外凸征,周圍脂肪間隙密度升高并不明顯,可能屬假陽性侵犯,臨床上應引起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