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 陳傳席 劉正成等
耿毓亮
Geng Yuliang
字介然,號九畹山房主人。1955年生于山東桓臺。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北京當代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淄博市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淄博市政協(xié)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淄博市文化藝術交流聯(lián)誼會副會長、淄博市鄉(xiāng)賢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作品曾入展中國書協(xié)主辦的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首屆行草書大展,全國第二.三屆楹聯(lián)書法展(第三屆獲銅獎)。作品獲原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山東省書法篆刻展一等獎、山東省五一文化獎書法一等獎、淄博市首屆書法篆刻展一等獎等。出版有《草書的演變與賞析》《中國當代青年書法家耿毓亮》《澄心素韻耿毓亮書法作品集》等?!吨袊鴷ā贰稌嬍澜纭贰吨袊鴷嫛返葘I(yè)媒體曾進行專題推介。
馮其庸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一枝一葉自精神,湘水湘山屆子真。
我欲一杯請鄭老,湘蘭底事尚無畛。
蕭蕭窗外秋氣深,看竹還須問主人。
留得疏疏三四筆,不是板橋是吉金。
——題耿毓亮先生畫蘭竹
陳傳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毓亮書法出于懷素、孫過庭,實則綜乘百家,獨創(chuàng)一格,今人無此法也。
劉正成 學者、著名書法家、研究生導師
毓亮吾友,山東桓臺人士,漁洋先生之近鄰也,雅好翰墨,浸淫其間逾三十年矣。某與之交亦近二十年矣。書在稟賦,亦在學識功夫,毓亮君可謂兼善。其書字勢多變,神采煥然,才情畢露又行筆樸厚,不作怪異之態(tài),絕去流俗之病。曩時某常去桓臺,每驚于隔日之變,令我拍案而嘆之。某更所愛者,在其人敦厚而不事張揚。今日書壇善書者,夥矣;其人書俱善者,渺矣!毓亮之書可不寶諸。徐寒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所長、教授 毓亮,齊魯人也,善書能畫,久有時譽。乙酉春初,毓亮燕園訪學,方得以相識。然其人其學其才其藝,交愈稔則心彌敬之。君尤長于草書,會澀疾二法,行筆拙樸,意趣灑落。又以草書筆法入畫,以墨為質,以筆為文,逸筆縱橫,直吐胸臆。其畫有書意,其書有畫境,書見性情,畫出精神,是大家胸次而后可想見焉。
葉毓中 中央美術學院原副院長、著名畫家
毓亮舊友,多年未見,偶值來訪,贈書,并囑予為文。毓亮能畫善書,讀其新作,耳目亦為之一新。俗言,書畫同源。以書入畫,以畫入書,雖是成法,卻因人因時大異。若要好看可讀,信和達概為首要,而雅則因時而異。毓亮書文氣沁來,法式巍巍,可謂深悟同鄉(xiāng)漁洋先生之“神韻”精髓。
時下,書壇傳統(tǒng)之爭紛紜繁復,各執(zhí)其是,予謂不然。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均難能而可貴,不必爭相非難,所謂“過猶不及”。傳統(tǒng)當年亦為創(chuàng)新耳!學傳統(tǒng)其實是發(fā)現(xiàn)自己。想寫就寫,想畫就畫,自自然然,天天月月。每天太陽都是新的,寫的字和畫的畫當然也是新的,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毓亮以書入畫,淡雅天然,顧盼生姿,疏朗清妙中別有奇韻。自是一番景象。朱中原 ▏藝術史學者、美術批評家、《中國書法》編輯部副主任
毓亮君的書法,追求靈性、韻致。你看他的很多草書,筆墨酣暢,恣肆淋漓,氣勢開張,滿紙氤氳之氣,線條之使轉有如行云流水,一派瀟灑暢快、怡然自得之氣韻,也頗有幾分文人的狂放之氣。毓亮君其實骨子里有一種叛逆精神,我們從他的書法里同樣能讀出這種叛逆來,齊魯人的溫柔敦厚與巴蜀人的孤憤跌宕結合起來了。
他的書法之格多在宋元之間,有宋元文人那種意趣和逸趣。雖線條偶有跌宕騰挪,然終不出“意”的范疇。他在精神氣質上與宋元文人之間,是一種偶合。
毓亮君的書法,其總體的美學特征是淋漓、酣暢、率真、毓秀、純粹。他的書法與他的名字和為人有著某種天然的契合,鐘靈毓秀,耿介中正,溫柔敦厚,氣息酣暢,敞亮儒雅,一派蕭散之風。其書法創(chuàng)作的表達方式,往往是獨抒性靈,直抒胸臆。毓亮君的書法,我覺得與當下很多所謂的展覽書法的最大不同就是,它一眼就能讓你感覺到那種撲面而來的書卷氣和筆墨氤氳之氣。這是毓亮君身上的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使然。
他就是在寫自己。你看他的小品書畫,一派文人情調,幽雅、閑適、散淡,這讓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明清文人生活的時代。
徐培棟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淄博書法家協(xié)會
名譽主席
毓亮道兄其人其書向以儒雅著稱于世,作品多以行草面世。然世人多不知大量之狂,其狂多在三杯之后,量之大若其懷矣,故謂大量。吾與量之交久矣,三日不見鮮矣。妻問:何以漆乎?吾謂君子也。凡君子之書必狂狷,謂能放能收是也。量之書,世人多以為能收,然鮮識其放曠也。
今得嘉友來訪,天朗氣清,又有好筆上墨,借一壺五糧佳釀之助,書斯草榜,吾與見者不禁拍案叫絕矣!斯書雖用巨筆桶墨,然墨中見筆,用筆之精微不亞小楷,觀之自嘆不如矣。
張方明 淄博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
毓亮兄是個有涵養(yǎng)的文士,孤靜專一,字也寫得內(nèi)斂而富有張力。功夫在詩外,有涵養(yǎng)就是有胸襟,有胸襟才能虛懷若谷,汲古融新。書法是一個人涵養(yǎng)的最直接表現(xiàn),所謂人書俱老,即是此意。毓亮兄筆下的字都是有生命的,每個字都蘊含著引而不發(fā)的激情,所以耐看。只有耐看的作品才能久長,只有久長才有成為經(jīng)典的可能。這種涵養(yǎng)也讓他的書法充滿了定力,而這種定力來自他對每個漢字的胸有成竹般的自信。充滿了定力的書寫,讓一張張宣紙煙云彌漫,也讓這些寧靜的漢字形成筆墨的舞蹈,養(yǎng)天機而遠世俗。
劉智先 ▏《中國書法全集》編輯部主任、
國際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
山左毓亮兄,早年便立身于書壇,尤以行草稱善一時。其人儒雅,其書溫潤,磊磊落落,文采彰顯之處如沐林下春風。 兄自幼承緒庭訓,習詩文之禮數(shù)而染翰札之馨香,更兼天假慧根,復又筆冢墨池,古語云: “資學兼長,則神融筆暢。”兄之書翰以“二王”一脈為體,以敦厚醇和為用。四十余載浸淫,隨手書來,溫婉秀潤中總透出些許人文情懷,亦如小橋流水之優(yōu)雅,全無時下流弊。
“墨非蒙養(yǎng)不靈,筆非生活不神?!毙忠云淇酌现l(xiāng)流風余韻,薄發(fā)于腕底毫端,其風神雅致全在道德文章之間,格高韻足,道麗天成,此所謂“不激不厲,風規(guī)自遠”也。兄之書法,氣息溫潤沉穩(wěn),清麗灑脫。線質綿韌道厚,跌宕起伏之間不失顧盼之姿。若以法書論述,兄當以文、質游弋于韻致之間矣。
呂書慶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編輯、刊授導師
讀毓亮書作,質樸、古拙之氣撲面而來。其書既有帖之流暢、秀逸,又有碑之雄強、清峻。其書風骨獨具,有揮之不去的古雅、樸拙之文人氣息,讀之如飲甘醇,如沐春風。
造型打破了一般人常用的固有模式,多用自家的路數(shù)進行疏密安排。其線條多用澀筆飛白調節(jié)節(jié)奏,若枯藤,若秋菊,若幽蘭,若冬梅,蒼渾肅穆,氣韻靈動,浩然之氣彌漫于筆間紙上。毓亮之書寫內(nèi)容多山野之景,用曠野、江天、云樹、霜天,空曠清爽的藝術意象構成扶搖萬里而無限自由的精神空間。毓亮在喧囂的世俗中用書法養(yǎng)身修性,以寫我心,以抒我情,用自己的筆墨語言詮釋著傳統(tǒng)文人的曠達襟懷。
讀毓亮作品,自有一種率真之氣??此扒嗝分缶啤敝畷r的作品,大有“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的氣魄與膽識。一些大字作品,格調高古,文氣十足,真率意趣讓人陶醉與感動。
陳宇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批評界》特邀
編委、徐州師范大學美術系特聘教師
毓亮兄于草書主要取向是一種縱橫連綿開張的大草,以縱橫筆意揮寫大草,流露出的是個性真趣,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自然理趣,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高超的技法能力,而且能窺見其平和淡泊的心態(tài),因為在他的作品中有飛動的意態(tài)和形式。這種飛動的意態(tài)和形式中展示的是一種平和與寧靜。這其實就是人的學養(yǎng)的自然流露。他控制筆墨的能力很強,在縱橫開張的用筆過程中收放自如。
他的作品中體現(xiàn)了一種非常個性化的氣質。他于法度之中深深融入了自我的意象。他曾說:“每一時期的作品,甚至同一時期的作品,都要體現(xiàn)書者此時此地的精神狀態(tài),或清淡或奇崛,或嚴正或放達,筆隨情遷,一任自然?!闭腔谶@種藝術理念,他的作品強調自我情感的調適,強調筆墨與情性的結合,強調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正是如此,他的作品才有看頭。
謝權熠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蘭亭書會副
秘書長、《中國畫品(學術版)》
學術主持 毓亮君有三好:品美酒、作草書、寫蘭竹。其飲有北海之風, “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時常酒酣興至,淋漓翰墨,作大草,繪蘭竹,度規(guī)矩于法外,寓豪情于筆端,欹正相生,風神俊逸而奔放灑脫。
毓亮君作草尤重氣脈,胸蘊浩然之氣,有林泉之致。凝神諦觀,煙云氤氳,鋒棱宛然,若斷若續(xù),點畫搖曳,血脈相貫,詩畫之境宛然在目。而毓亮君作草不求敷表之秀,含蓄蘊于點畫之內(nèi),氣脈貫通于筆墨之間,意韻風神回味于表象之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于精微之處求精神。其草含“醉翁之意”,依承自然筆墨之韻,不矯揉造作,以點畫寫心境,以筆墨撫情思而已。其書長于虛筆,往往以枯筆出之,虛而得力,意簡味長,數(shù)十年砥礪之功畢見筆楮。
酒書之余,幽蘭養(yǎng)性。入毓亮君居室,蘭芳溢香,神清氣爽。他以蘭為友,居芝蘭之室,如伴君子,久而益香,其品益近,陶陶然何其樂哉!毓亮君筆下之蘭枝葉舒展,墨法潤雅,葉勢飄舉,花蕊吐舒,其秀逸之形,其出塵之品,躍然心間紙上。以蘭質寫蕙心,心與蘭合,情與性合,筆調瀟灑明快,構圖奇巧有趣,勃如蕩如,秀雅天然。其筆也簡,其蘭也幽。蘭耶?人耶?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