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涵聞
“以今視昔,才智殆有加焉。惟昔人做事認真,今人做事敷衍,此其差異耳?!边@是王闿運的中的之言。不論放到何種時代,也不論今人昔人所指何人,這番話往往都還適用。
當今社會陷入了一個有趣的悖論: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給了人們“博覽”的無盡可能與條件,而事實是人們的閱讀量大幅下降。每年都能見到一份榜單,上面統(tǒng)計的是各國每人每年的平均閱讀量,中國在上面的排名總是比較靠后,也就因此引起了陣陣軒然大波。然而我所在意的是,閱讀量可以成為衡量個人甚至民族的文化標準之一,但它是否全面而可靠?換言之,當統(tǒng)計學可以幫助人們計量“博覽”的程度時,“熟讀”的程度又該如何計量?今人的“博覽”“熟讀”較昔人又如何呢?
至于事實是否真如王闿運所言,還得搬出古人來兩相比較。古有焚書坑儒和文字獄,又有科舉制度劃定了“必讀書目”和“考試范圍”。《紅樓夢》里邊,賈政也曾吩咐過:“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边@就把一個人的眼界拘囿了。于是士子皓首窮經(jīng)、焚膏繼晷,以至熟讀,再至爛熟于胸的境界。借此,有人識句讀通文法,有人拔擢升遷,有人明徹悟道,這又是“熟讀”所結的不同果實了。
我籠統(tǒng)地將昔人劃為長于“熟讀”一類,又籠統(tǒng)地將今人劃為長于“博覽”一類,只是粗略比較之后的結果,并不確切。陸游有“萬卷雖多當具眼”,杜甫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有“男兒須讀五車書”,這就是在強調(diào)“博覽”的重要性了?,F(xiàn)今也有不少學者仍在孜孜不倦地鉆研古老的典籍。紅學是20世紀三大顯學之一,紅學研究有不同派別,也有不同時期,但從舊紅學到新紅學,再到當代紅學,不斷有學者為之提供不同的觀點與研究方向。有以胡適為代表的考證派,在熟讀原作的基礎上,又研讀了大量清人筆記、年譜、詩文等材料,考證出《紅樓夢》的作者;有以魯迅為代表的現(xiàn)代鑒賞派,在細讀文本后升華出個人感悟;又有后人如劉心武,另辟蹊徑,續(xù)寫紅樓。
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解“讀書破萬卷”的“破”字,其中一解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痹丝鬃幼x《周易》的典故,恰恰結合了“博覽”與“熟讀”。而在紅學研究的漫漫長路上,“博覽”與“熟讀”將人們引向了不同的終點,也有學者將兩者結合,不斷辟出新路。梁啟超可謂是繼往開來的人,他對于讀書的觀點,也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的兩部分,他曾說“書宜雜讀”,在自身治學讀書上,他又踐行著自己的一套規(guī)則,即按“鳥瞰”“解剖”“會通”的順序讀上三遍。“書宜雜讀,業(yè)宜精鉆”,這是他的創(chuàng)見,是讀書治學的智慧,也是為人行事的一種準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也好,做學問也好,以至為人行事,都需要有一種廣闊的胸襟,不被拘囿的眼界??鬃佑趲熛遄犹帉W鼓琴,雖“已習其曲”,但“未得其數(shù)”“未得其志”“未得其為人”,反復練習《文王操》數(shù)十日,不但“得其數(shù)”“得其志”,甚至“得其為人”。讀書也好,做學問也好,以至為人行事,都必須有一種不僅僅滿足于“習其曲”的精神,要一直鉆研到“得其為人”為止。
迂腐如范進之流,亦有一顆篤志之心,在碎片信息的洪流中漂浮的現(xiàn)代人,倘若偶然抓住了吉光片羽,也能作為談資聊以撐持。如果古代有更開明的政治環(huán)境和更合理的選才制度,也許“熟讀”能更好地與“博覽”結合;如果現(xiàn)代人在才智有加的基礎上保持認真篤行的態(tài)度,也許“博覽”能更好地與“熟讀”結合。
將“博覽”與“熟讀”融合的過程,也正是修煉心境和考驗眼界的過程,不管是心境還是眼界,要改變都是困難的事,而閱讀恰是使其得以改變的途徑之一。這條困難的路我們走了千百年,此后仍將走下去。劉小楓在他的書中說:“想要清楚知道,因現(xiàn)代性而支離破碎的中國學術思想最終在哪里落腳……”我希望有一天,“支離破碎”不再總是與“現(xiàn)代化”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學術思想會更安穩(wěn)地落腳,每個人的心也會更安穩(wěn)地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