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 選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埠稀吵w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貼〕是花都放了,那牡丹還早。
《牡丹亭》是我國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創(chuàng)作的劇本,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它主要描寫了千金小姐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一見傾心,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前世愛人,人鬼相戀,最后起死回生,終于與柳夢梅永結(jié)同心的故事。
《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麗娘乃太守家的女孩兒,出身于高門大戶,像所有嫻靜溫柔的古時姑娘一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日的事情便是“長向花陰課女工”。
這生活,似乎有點太單調(diào)了。她的家教無疑很嚴(yán),她做女紅之余淺眠片刻,都要被父親教訓(xùn):怎能容女孩兒閑眠?
而這本該是人之常情啊。
杜麗娘從未走出過自己的那一方閨閣。某日機緣巧合,她到自家后花園里閑游。彼時是春天,萬物復(fù)蘇,蟲兒歡唱。杜麗娘被這明媚的春光驚艷了雙眼,同時,春光也勾起了她的愁思。
春天這樣美!垂柳如絲,池塘水碧,還有紅色錦鯉于水中歡快跳躍,愁什么呢?
春光的確很美,可是杜麗娘沒有見過。
她似一幅絕美的畫,被珍藏于腐朽的木匣之中,沒有呼吸過新鮮空氣,亦沒有睜開眼看過這紅塵三千,是以春色如許,她被勾起的卻只是無盡的哀傷。
此時,她唱出了千古傳誦的名段:“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那個時代,大多數(shù)姑娘的愛情、婚姻,遵從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說是三聘六禮,明媒正娶,可是新娘新郎結(jié)婚前從未見過面,共同生活以后,也并無適合與不適合一說。大多數(shù)姑娘,一輩子就這么過了。
可是,如果嘗過了愛情的滋味呢?一如那日,《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意外走到園林深處,眼見春色如許,同時也遇到了夢中少年郎。
那是一個絕美的夢。醒來后美好蕩然無存,空寂寂中唯有母親的嘮叨和父親的斥責(zé),還有逃不脫的那方閨閣,手中繡不完的金絲銀線。
她晝夜難寢,想回到那個夢中,一如她還想涉足那個花園。杜麗娘輾轉(zhuǎn)反側(cè),日漸消瘦,以至香消玉殞。
她的魂魄游到了枉死城,在鬼神的幫助下重返凡間。她以游魂的模樣,再次遇見了那個夢中少年,得知他叫柳夢梅。后來,柳夢梅掘其墓,找到了她的尸身,讓她得以復(fù)活,他們得以堂堂正正地生活在一起。
可這算是堂堂正正了嗎?
柳夢梅去見杜麗娘的父親,求娶她,卻惹來其父的勃然大怒、陷害以及毆打。即便是他已高中狀元,即便是杜麗娘站在父親面前,告訴他一切實情,可她的父親執(zhí)意不允,女兒杜麗娘在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況下與人私訂終身,這在封建禮教上是奇恥大辱。
他寧可不要這個女兒,也不要這種“恥辱”。
他一口咬定女兒是鬼魅妖孽,以至于告到圣上面前。杜麗娘站在照妖鏡前,照妖鏡印證了她是個活人??伤母赣H,終究不愿認(rèn)她。直到圣上感動于那純真的愛情,讓他們結(jié)為夫婦,才給了故事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
可是,那只是故事啊。
在那個時代,無數(shù)閨閣中的姑娘,走不出封建牢籠,將自己的一生都潦草了事。
如杜麗娘這般死而復(fù)生,怎么可能?
不過是要一份愛情,竟要以生死作賭注。難,難于上青天!
杜麗娘經(jīng)歷了生生死死,終與心上人成了眷屬。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可是更多的姑娘,只能憧憬幸福。讀著湯顯祖的《牡丹亭》,手托腮去向往、感觸,一夢驚起,淚濕衣袖。
明末清初的昆曲名旦商小玲在唱《牡丹亭》中的“尋夢”時,哭到不能自已,殞命于戲臺上。《紅樓夢》中,黛玉看《牡丹亭》,淚濕紅袖。明朝才女馮小青死前作詩一首:“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何其悲也!
禮教殺人也!
而今,那樣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街上往來的紅男綠女,隨心隨性,所有的無奈與渴望,還有血淚,都已淹沒在那一頁頁史書中。
于是,我們只能透過《牡丹亭》泛黃的紙張去觸碰那些消失了的美艷容顏,閃著淚光的暗淡雙眼,就好似還在昨天,仍未走遠(yuǎn)……
(白如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