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所著的中篇小說《悉達多》,講述主人公悉達多的一生,闡釋尋求“自我”之路的哲理。小說融合了印度和中國人的信仰形式,超越民族差異,不枯燥,不晦澀,寫得坦率而美妙。
悉達多外貌俊美,是婆羅門之子。婆羅門是印度最高級種姓,其宗教職能是祭司。悉達多的好友,同是婆羅門之子的葛文達愛悉達多明亮的眼睛和甜美的聲音,愛他走路的姿態(tài)和完美無缺的舉止,最愛的則是悉達多的精神——他那卓越、激昂的思想,堅強的意志。
悉達多練習沉思與冥想,可是漸漸地開始感到不快樂,他那令人尊敬的父親和師長們似乎已經(jīng)把平生所學都教給了他,他的心靈卻依然無法滿足。悉達多想要找到“阿特曼”,那堅不可摧、不受制于時間的永恒的自我。
悉達多離家去做沙門,也就是苦行僧,葛文達追隨而來。悉達多從沙門那里學到了多種擺脫感性自我的方式,冥想,齋戒,屏氣斂息,自愿受苦和克服痛苦、饑餓、焦渴、疲勞。這樣的修煉長達三年。悉達多發(fā)現(xiàn),終究無法逃脫時間的制約,超脫自我與回歸自我不斷輪回。這期間,佛陀釋迦牟尼也即喬達摩的傳說傳遍整個印度。悉達多和葛文達告別沙門,追尋佛陀的下落。
他們見到了佛陀。佛陀臉上“隱約帶著平靜、安逸的笑容,像個健康的孩童一般”,氣定神閑的儀態(tài)中“沒有欲望,沒有模仿,沒有煩擾,只有廣明和平靜”。聽佛陀宣講擺脫煩惱之經(jīng)法的人,包括葛文達,都請求成為佛陀的弟子??墒窍み_多說:“沒有人能夠通過講經(jīng)而獲得救贖。尊敬的佛陀,您無法用言語或教化告訴別人,在您大徹大悟之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悉達多繼續(xù)向前,帶著真正的自我。他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是個成年人了,一樣東西已經(jīng)離自己遠去,那就是對老師的渴望和對說教的渴求。他在沙門時代被扼殺的感官重新蘇醒過來,他品嘗到了財富、情欲、權力的滋味,也體驗了塵世的污濁、惡習與空虛,遭遇了迷惑、軟弱與墮落。他想要保護兒子遠離生活污染,卻遭到兒子的背棄與離開,就像悉達多年輕時候逼迫父親同意自己離開一樣。他多年以前跨過一條河去云游,多年以后他又回到這條河邊,向船夫瓦蘇提婆傾訴。他看到“河水朝著目標奔流著”,奔向瀑布、激流、湖泊、大海,在蒸騰升空后變成雨滴傾瀉而下,又開始流淌不息。悉達多望著河水匆匆而去,“河水由他自己和他曾愛過、見過的所有人組成”。他聽到河水奔流,發(fā)出“歡樂和痛苦的聲音,悅耳和刺耳的聲音,歡樂和悲傷的聲音,成百種聲音,上千種聲音”“渴望的呼號與智者的嘲笑、憤怒的吶喊和垂死之人的嗚咽,全都渾然一體”。
悉達多留在這里,成為船夫,擺渡人。他最終接受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贊同世事之流,贊同生活之流,對他人的痛苦報以憐憫,對他人的歡樂報以同情。葛文達也來到河邊,與悉達多相遇,他發(fā)現(xiàn)悉達多的微笑,已然就是“佛陀喬達摩那平靜、溫和,讓人捉摸不透但又十分慈祥、略帶戲謔、睿智、千變萬化的笑容”。
閱讀《悉達多》,讓我們學著認識并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