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2日,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達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銀河-Ⅰ”研制成功。它的誕生使我國結束了沒有巨型計算機的歷史,一舉打破了國外對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封鎖與禁運,我國的大型科學計算從此不再受制于人。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由于沒有高性能的計算機,勘探出的石油礦藏數(shù)據(jù)和資料不得不用飛機送到國外去處理,不但費用昂貴,而且受制于人。當我國提出向某發(fā)達國家進口一臺性能不算很高的計算機時,對方卻提出:必須為這臺機器建一個六面不透光的“安全區(qū)”,能進入“安全區(qū)”的只能是國外的工作人員。
“中國要搞四個現(xiàn)代化,不能沒有巨型計算機。”1978年,在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上,鄧小平同志的話擲地有聲。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我國決定自主研制巨型計算機,以解決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大型科學計算問題。
歷經(jīng)5年研制后,1983年12月22日,“銀河-Ⅰ”在國防科技大學誕生。它的誕生填補了國內(nèi)巨型計算機研制的空白,標志著我國進入世界巨型計算機研制的行列。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研制巨型計算機的國家。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慶典上,我國首臺“銀河”巨型計算機模型受閱通過天安門廣場,向世人展示了它那迷人的風采。
之后,國防科技大學又相繼研發(fā)出“銀河-Ⅱ”“銀河-Ⅲ”和“銀河-Ⅳ”。
1992年11月19日,“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在長沙通過國家鑒定,實現(xiàn)了從向量巨型計算機到處理并行巨型計算機的跨越,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研發(fā)出10億次巨型計算機的國家。1994年,“銀河-Ⅱ”巨型計算機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于天氣中期預報。
1997年6月19日,“銀河-Ⅲ”并行巨型計算機在北京通過國家鑒定。該機采用分布式共享存儲結構,面向大型科學與工程計算和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處理,基本字長64位,峰值性能為130億次。該機綜合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2000年“銀河-Ⅳ”超級計算機問世,峰值性能達到每秒1.0647萬億次浮點運算,其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它使我國高端計算機系統(tǒng)的研制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如今廣泛應用于天氣預報、空氣動力實驗、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數(shù)據(jù)處理等領域,產(chǎn)生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氣象中心將“銀河”巨型計算機用于中期數(shù)值天氣預報系統(tǒng),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能發(fā)布5~7天中期數(shù)值天氣預報的國家之一。(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