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昊 吳佳緯 李丹 余曉凡 李龍偉 余東彪 孔祥勇 華錦勝 周俊嶺 陳鴻武馮克福 余華 馬禮坤
主動脈內(nèi)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目前廣泛應用于治療心原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輔助裝置,特別是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泵衰竭患者中。IABP可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壓,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降低心臟后負荷以減少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輸出量。雖然國外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AMI患者置入IABP后死亡率并未降低[1-3],但有關(guān)IABP在中國AMI患者中應用療效及對預后的影響尚缺乏大樣本研究結(jié)果。本研究納入AMI合并CS置入IABP的291例患者,分析患者臨床特點及死亡預測因素。探討合并CS的AMI患者置入IABP對其預后的影響。
本研究為單中心登記研究,連續(xù)納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因AMI合并CS急診置入IABP并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291例,將住院期間死亡的63例(21.6%,63/291)患者歸為死亡組,存活出院的228例(78.4%,228/291)患者歸為存活組。所有患者家屬術(shù)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資料來源于本院his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所有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實驗室結(jié)果及PCI資料。采用定量冠狀動脈造影(quantitativecoronaryangiogr aphy,QCA)分析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結(jié)果,采用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評估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實驗室指標均在患者入院時抽血檢查,所有患者術(shù)后第1天均在冠心病監(jiān)護病房(CCU)行床旁超聲心動圖檢查。介入手術(shù)方式由有經(jīng)驗的術(shù)者決定。
CS診斷標準:(1)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90 mmHg(1 mmHg=0.133 kPa)或平均動脈壓下降≥30 mmHg,或高血壓病患者原收縮壓下降60 mmHg,至少持續(xù)30 min;(2)心排指數(shù)(cardiac index,CI)≤2.2 L/(min · m2);(3)肺毛細血管楔壓(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15 mmHg;(4)臟器低灌注:神態(tài)改變、發(fā)紺、肢體發(fā)冷、尿量減少[<0.5 ml/(kg · h)]。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試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級標準:0級,血管閉塞遠端無前向血流;Ⅰ級,對比劑部分通過閉塞部位,但不能充盈遠端血管;Ⅱ級,對比劑可完全充盈冠狀動脈遠端,但對比劑充盈及清除速度較正常冠狀動脈血流延緩;Ⅲ級,對比劑完全、迅速充盈遠端血管并迅速清除。
所有患者術(shù)前給予雙聯(lián)抗血小板藥物負荷劑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術(shù)后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或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維持。常規(guī)給予他汀類調(diào)脂以及其他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同時結(jié)合泵衰竭患者臨床表現(xiàn)給予改善心力衰竭藥物。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shù)(最小值,最大值)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影響住院患者死亡率的相關(guān)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在調(diào)整所有可能混雜因素后,確定影響死亡率的最佳預測因子。采用雙側(c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住院期間存活與死亡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高血壓病、血脂異常、吸煙、陳舊性心肌梗死、慢性腎功能不全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死亡患者年齡[(75.3±11.6)歲比(67.5±12.2)歲,P<0.001],糖尿?。?3.5%比34.6%,P<0.001)、既往PCI史(4.8%比0.4%,P=0.033)、心房顫動(11.1%比0.9%,P<0.001)、LVEF≤40%(74.6%比19.7%,P<0.001)、左主干病變(15.9%比1.3%,P<0.001)、血小板減少(4.8%比0.9%,P=0.017)比例及首次醫(yī)療接觸至球囊擴張(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xiàn)MC-to-B)時間[(11.18±3.63)h比(4.74±1.91)h,P<0.001]均顯著高于存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死亡組患者PCI術(shù)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比例顯著高于存活組,而Ⅲ級比例小于存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01)。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C反應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死亡組患者肌酸酐[107.5(44.0,412.0)μmol/L比83.2(19.0,464.1)μmol/L,P=0.002]、血糖[9.92(5.04,58.74)mmol/L比7.79(3.00,35.22)mmol/L,P<0.001]、乳酸[(6.55±1.67)mmol/L比(2.85±0.64)mmol/L,P<0.001]、肌鈣蛋白[(29.92±25.22)ng/ml比(10.47±16.93)ng/ml,P<0.001]、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4381(5,35 020)pg/ml比3010(40,35 000)pg/ml,P=0.016]、谷丙轉(zhuǎn)氨酶[(366.93±176.29)IU/L比(119.63±64.82)IU/L,P<0.001]、谷草轉(zhuǎn)氨酶[(656.36±393.27)IU/L比(278.89±159.85)IU/L,P<0.001]、尿素氮[7.8(2.5,60.3)mmol/L比6.9(2.3,61.6)mmol/L,P=0.012]、血鉀[4.22(1.98,6.15)mmol/L比3.92(0.73,6.47)mmol/L,P=0.010]水平顯著高于存活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logistic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PCI術(shù)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肌鈣蛋白水平、LVEF以及FMC-to-B時間等是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率的預測因素(均P<0.05,表3)。根據(jù)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將年齡、PCI術(shù)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肌鈣蛋白水平、LVEF以及FMC-to-B時間作為自變量,臨床結(jié)局作為因變量進行l(wèi)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通過Forward Stepwise,最終調(diào)整R2為0.870,顯示模型擬合度較好,并得出FMC-to-B時間(OR 2.291,95%CI 1.712~3.067,P<0.001)、LVEF(OR 0.909,95%CI 0.854~0.967,P=0.003)和PCI術(shù)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OR 28.329,95%CI 6.752~118.864,P<0.001)為死亡率的獨立影響因素(表4)。
表3 住院期間死亡因素的logistic單因素回歸分析
表4 住院期間死亡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AMI發(fā)生CS比例為7%~10%,死亡率高達40%~60%[4]。IABP可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壓,改善冠狀動脈血流,減輕心臟后負荷以減少心肌氧耗和增加心輸出量,目前國際上被廣泛應用在治療CS患者中。但國外研究及薈萃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AMI合并CS患者置入IABP住院死亡率并未降低[5-7]。所以目前對IABP輔助AMI合并CS患者急診PCI術(shù)是否獲益存在爭議,但仍有研究結(jié)果傾向于IABP輔助應用于AMI合并CS患者可以獲益[8]。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成功行PCI是AMI合并CS患者生存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患者年齡、LVEF值、入院血糖水平、乳酸水平、PCI術(shù)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是IABP患者死亡的預測因子。其中TIMI血流分級≤Ⅱ級是支架置入術(shù)后,考慮主要是血栓負荷較重,術(shù)后靶血管遠段微循環(huán)栓塞等原因。盡管IABP帶來的益處還有待討論,但目前IABP仍然是AMI合并CS患者急診PCI時最常用的機械血流動力學支持方法之一。本中心大部分IABP置入都是應用于AMI合并CS患者,但盡管有機械輔助裝置支持,血流動力學惡化的患者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AMI合并CS患者中,即使在IABP機械輔助裝置支持下,合并較多危險因素的患者死亡率仍較高。
國外有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AMI合并CS患者應用IABP不降低死亡率,然而此類患者合并較多高危因素,因而認為IABP增加此類患者死亡率的結(jié)論亦遭受質(zhì)疑[9-11]。因此,本研究均納入AMI合并CS患者,不包括僅把IABP做為保護裝置應用于行PCI的高?;颊?。本研究比較了住院期間存活組和死亡組患者的臨床特征、冠狀動脈病變及實驗室指標的差別,同時分析影響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率的危險因素。兩組比較發(fā)現(xiàn),PCI術(shù)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LVEF值、左主干病變、FME-to-B時間、入院血糖水平、乳酸水平、肌鈣蛋白、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等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得出FMC-to-B時間、LVEF和PCI術(shù)后TIMI血流分級≤Ⅱ級3個因素為死亡強預測因子,提出對于合并危險因素越多的AMI患者可能預后越差。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IABP操作相關(guān)的并發(fā)癥主要是出血、血管損傷及血小板減少。文獻報道還有感染、球囊漏氣、紅細胞破壞等并發(fā)癥[12-13],但本中心實際工作中并未碰到。
雖然較多國外研究顯示對于AMI不伴有CS患者中應用IABP并不能獲益[4-7],但對于合并CS的AMI患者應用IABP是否能改善心功能和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的結(jié)果尚存在爭議。IABP-SHOCK Ⅱ研究[3]結(jié)果表明,置入IABP對AMI合并CS患者30 d死亡率也僅是中性結(jié)果(RR 0.96,95%CI 0.79~1.17,P=0.69)。所以對于臨床AMI合并CS的患者,選擇置入IABP的時機非常重要,而對于一些高危且合并死亡預測因素較多的患者,可能僅僅依靠IABP的幫助是遠遠不夠的[14]。因此,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更多的機械輔助裝置應用于臨床,我們可以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相關(guān)指標,有選擇地應用IABP提供機械支持;而那些死亡預測因素更多的患者,即有較高死亡風險的患者,一些新型機械循環(huán)輔助裝置如Impllea、體外膜肺氧合等臨床療效是否優(yōu)于IABP,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15-17]。
本研究還存在許多局限,入選樣本量相對較小,為非隨機雙盲對照研究,未設(shè)置針對AMI合并CS患者使用其他機械輔助裝置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研究結(jié)果存在偏倚。期待更多大規(guī)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探討IABP在合并CS的AMI患者PCI中應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