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統(tǒng)編版教材強調(diào)課外閱讀課程化,將語文教學延伸至課外閱讀,延伸至語文生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大閱讀”“大語文”的高度整體改進課堂教學,在與其他學習內(nèi)容的關聯(lián)與整合中建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文本拓展則是有力的手段。那么如何做到適文、適時、適度地拓展文本呢?
一、預學起始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期待
閱讀教學要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課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是必然之舉。將課外資源和文本充分鏈接,豐富學生感性認知,使之更為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本,方可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建構與提升。
例如,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一文,時代背景遠離學生。應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讀懂課文,理解朱德的優(yōu)秀品質(zhì)?電影《秋收起義》、書籍《朱德的故事》,以及網(wǎng)上的相關信息,均可作為拓展,生動、立體地為學生搭建起文化交流平臺。課前這些兼具情趣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中的“紅軍會師”“鞏固井岡山根據(jù)地”“粉碎進攻”“儲備足夠的糧食”等內(nèi)容,感受朱德作為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體悟戰(zhàn)士們對朱德的關心和敬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品學得法處,抓實基點,領悟要義
教學中只有立足文本語言,層層深入,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掌握表達形式,學生的學習才能扎實有效。
1. 比較閱讀,實踐內(nèi)化。
精讀文章具有“例子”的范式功能,同一類文本都存在內(nèi)容或形式上的聯(lián)結(jié)。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后,教師可引導其分析、總結(jié)同一類文本的異同,從而展開比較閱讀,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第2自然段后,教師可拓展《翠鳥》一文的片段,讓學生用上前文的讀書方法自主學習另一個作家筆下的翠鳥。在比照對應中,引導學生明白兩個作者都抓住了顏色特點、按照一定順序?qū)懗隽舜澍B的美麗。習得了作者表達方式的異同后,教師可再出示鳥類圖片,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通過語言實踐來內(nèi)化。
同樣是《搭船的鳥》,還可以從作者入手拓展開去。例如,(出示作者)作者郭風被稱為使用問號最多的散文家,他在《初霜》中聽到小動物的鼻息聲,就問:“它感到驚慌嗎?它心中的確很害怕,以為我們會抓它嗎?”在《鳥巢》中,他發(fā)現(xiàn)鳥將巢建于楓樹的高枝處,問:“你們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你們看到天外的海,海外的天么?”進行同類文本拓展后,再追問:要是你是作者,你想問什么呢?學生此時定能與作者心靈相通。
2. 補充閱讀,豐滿感悟。
當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文本內(nèi)涵存在差距時,教師需引導學生著眼于文本,去挖掘相關的課外材料或者補充課文助讀加以拓展延伸。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一文中提到的“疏導、疏通”等詞,二年級學生很難憑借已知經(jīng)驗理解。這時教師可適時嫁接蘇教版《大禹治水》的片段:“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睘閷W生的理解提供支撐點,實現(xiàn)教材互補,使學生的感悟更加豐滿。
三、教材空白處,激活存儲,豐厚文本
教材通?!把杂斜M而意無窮”,有些文本語言顯得有些簡略,內(nèi)容卻有較大的想象空間,這就是文本的“空白”處。教師應激活學生課外存儲,適時適地“補白”,在文本空白處或作者表達的簡約處作適度拓展。
1. 想象再構,練語言。
統(tǒng)編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以“伙伴”為主題,用故事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友誼的重要性。其中《樹和喜鵲》一文采用三段式結(jié)構來呈現(xiàn),第三部分對喜鵲的快樂進行了具體描述,其與樹同宿同飛、嬉戲打鬧的畫面躍然紙上,一派美好溫馨。那么樹呢?它不快樂嗎?文章雖然沒有寫到,但顯然不是。這里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
師:當喜鵲高興地飛出去時,不會飛行的樹留在原地,它們會做些什么?
生1:它們每天都要比一比誰長得壯、長得綠。
生2:樹感覺很熱鬧,它們每天都在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師:可以用上“一起”這個詞,描述下他們的生活嗎?
生3:風來了,小樹們牽著手和風兒一起捉迷藏。
生4:樹有了很多的伙伴,它們白天一起在風中舞蹈,晚上一起仰頭看閃亮的星空。
……
生動的想象將學生帶入角色中,使之對“鄰居”這個詞產(chǎn)生新的認知,從中感受到友情、溫暖、幸福。學生在深刻感悟“快樂”的同時重構了文本框架,建立了新的語言形式,發(fā)展了語言。
2. 填空補白,增密度。
統(tǒng)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的《雷雨》一課,只用了寥寥數(shù)字來寫雨的大:“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樹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边@個“大”字是語言訓練點,可以分四步進行。
(1)找大。充分利用教材插圖,讓學生對雨有具體的感知。
(2)說大。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說說自己見過的大雨,或者被雨淋的場面和感受,從而讓“大雨”更立體、更形象。
(3)讀大。教材里有個句子具體寫了雨的大,指導讀,引導仿寫:哇,哇,也看不清了。
(4)讓學生交流其在課外讀過或搜集過的寫雨很大的句子。
這幾步通過層層遞進,增加了文本的密度、厚度,豐富了相關信息。通過引導學生交流,架設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平臺,使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和積累的突出價值。
3. 加入故事,知本源。
統(tǒng)編版教材的許多內(nèi)容都融合了傳統(tǒng)文化元素,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對此進行滲透和拓展,使學生與文化傳統(tǒng)“一見鐘情”。
低年級因為學段特征,也因為教材本身的張力與厚度,教師容易教得淺薄。如何根據(jù)教材,向?qū)W生傳遞中國漢字的文化意蘊呢?加入故事是個有效途徑。比如,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都是識字課,其中《天地人》一課全文只有六個字“天”“地”“人”“你”“我”“他”,教師可在教學識字的同時加入女媧造人、盤古創(chuàng)世的故事,以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口耳目》一課,可圍繞“聰”字展開解讀:不管做什么事,能主動調(diào)動心、眼、口、耳參與,必然聰明;《日月水火》一課,可穿插倉頡造字的故事,不但可引導學生認識漢字起源,還可提升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又如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首歌謠,在教學時可對歌謠提及的節(jié)日進行對應故事的拓展。對春節(jié),可以講述“年的來歷”,讓學生感受神話傳說的魅力;對清明,可介紹“孝子介子推”,讓學生知道傳承孝順父母的美德;對端午,可介紹愛國詩人屈原,讓學生接受愛國教育的啟蒙;對中秋,可講述“嫦娥奔月”,讓學生在故事中明白一些是非。這些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它們的拓展增加了課堂的品位和厚度,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了這些故事的感情基礎,再讀韻文,就能讀出另一番別樣的情感,亦傳承了文化。
四、課后延學時,內(nèi)外聯(lián)通,豐富素養(yǎng)
夏丏尊先生倡導“參讀”,課內(nèi)是“讀”,課外是“閱”;課內(nèi)是點,課外是面。課外延學是精讀的“補充”,是“應用”,是“反三”,是“練兵場”。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體驗活動、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來擴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提高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延學環(huán)節(jié),我們要注意的是因文定法,根據(jù)不同的文本信息,推介不同的延學活動。如:根據(jù)事件、場景進行組合,將借景抒情的詩歌集中起來,引導學生通過歸納,建構起較為完整的“友情詩”“送別詩”認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組合,在教學《日月潭》后,延伸學習《日月潭的傳說》,使文本多樣性更為豐富,有助于發(fā)散與升華學生的語言以及認知;根據(jù)人文內(nèi)涵進行組合,把表達“人與自然”“愛”“想象”等同類的文章放在一起,升華主題;根據(jù)表達方式進行組合,把以“狐貍”為主角的童話、寓言集中起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掌握如何通過不同體裁來刻畫人物;還可以根據(jù)寫作風格、寫作方法、文體知識……這樣,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從不同的層面聚焦知識點,建構立體化的認知網(wǎng)絡。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