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德明
健康人群中偶有發(fā)生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約肌以上,但不會引起咽喉部病理性癥狀和體征,稱為胃一食管反流。如引起咽喉部病理性癥狀或體征,則被命名為咽喉反流性疾病。國外文獻報道,希臘人的咽喉反流性疾病患病率為8.50%,英國人則高達34.39%。在過去數(shù)十年里,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治療不斷借鑒消化內科,并結合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點逐漸規(guī)范,形成了共識。2015年發(fā)表的《咽喉反流性疾病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指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治療主要包括一般治療、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其中藥物治療仍是主要的有效方法。
“認識盲區(qū)”普遍存在
我國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很高,可占到耳鼻喉科門診全部就診患者的10%,但國內醫(yī)學界對該病的認識、重視和診斷仍顯不足。比如,部分醫(yī)生把反流、燒心、暖氣、腹脹等癥狀籠統(tǒng)地歸因于“胃炎”,治療欠規(guī)范;部分醫(yī)生只認識到胃一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癥狀(反流、燒心等),而沒有意識到相當數(shù)量的患者癥狀不典型,如頑固性清嗓、干咳、咽部異物感、咽痛、聲嘶等癥狀,也可由胃一食管反流引起。
在診斷該病時,除應將燒心和反流列為典型癥狀外,還應該注意其不典型的表現(xiàn),即“食管外癥狀”,如聲音嘶啞、咽痛、咽部異物感等胃內容物侵襲咽喉部的表現(xiàn)。
三種治療應對咽喉反流疾病
一是生活調理。具體措施包括戒煙、戒酒;取斜坡臥位,或適當抬高床頭:進食慢,餐后2小時方可臥床;不緊束腰帶;避免腹壓增高;避免便秘和控制體重;盡量不食用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濃茶等。
二是微創(chuàng)治療,如經(jīng)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經(jīng)胃鏡射頻治療等。
三是藥物治療,在臨床上最常用以下藥物。
1.抑制胃酸藥物:質子泵抑制劑是一種通過消耗ATP抑制H+-K+交換,從而抑制胃酸分泌,保持胃黏膜的經(jīng)典藥物,具體作用機制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減少其對咽喉的直接損傷,使損傷組織得以修復,恢復機體的抗反流防御功能。目前市面上藥物有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貝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2.胃腸動力調節(jié)制劑:胃腸動力類藥物是通過抑制多巴胺D2受體或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以提高體內乙酰膽堿的濃度,增加食管黏膜對反流內容物的功能,加快食管及胃腸蠕動,加速胃排空而緩解癥狀。促胃動力藥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一托必利等。
3.胃酸中和類藥物:胃酸中和類藥物通過緩沖胃酸,達到快捷、短暫的癥狀緩解。常用的胃酸中和類藥物有碳酸鈣、碳酸氫鈉、硫糖鋁等。
有咽喉炎并發(fā)癥時,應同時進行相應治療,如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