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窗
在中國歷史的星空中,曾閃耀著許多耀眼的將星,戚繼光便是其中之一。眾所周知,戚繼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lǐng)、民族英雄,他帶領(lǐng)“戚家軍”抗擊倭寇10余年,掃平丁肆虐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建立了不朽功勛。鮮為人知的是,戚繼光還是一位詩人和書法家,這首《韜鈐深處》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寫這首詩時,戚繼光還不到20歲,軍旅生涯剛剛起步,但已展現(xiàn)出卓越的軍事才干。詩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兩句,表明了戚繼光平生的報國志向。
戚繼光的一生,不但建立了不朽功勛,還通過著書立說豐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從其《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兩部兵書中,就可看出戚繼光在軍事理論上的高深造詣。戎馬倥傯一生,戚繼光還留下了不少詩文,且不乏佳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樣評價道:“繼光有平倭功,當(dāng)時稱良將,詩亦伉健,近燕趙之音。”那么戚繼光是如何走上名將之路的呢?這要從他早期在山東的生涯說起。
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戚繼光出生于山東濟寧微山縣,此時,他的父親戚景通已經(jīng)56歲了。老來得子,讓戚景通格外激動,望著旭日初升,光灑大地,戚景通心潮澎湃,于是給兒子取名繼光,表示對他將來繼承祖業(yè),光耀后人的殷切期望。戚繼光的祖先確實有過光輝的榮耀,早在元末明初,其先祖戚祥曾追隨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后來不幸戰(zhàn)死,為追念戚祥的功績,明朝廷授予戚祥之子戚斌為明威將軍,子孫世襲登州(今山東蓬萊)衛(wèi)指揮僉事,從此,登州戚家就成為鎮(zhèn)守一方的將門世家。
戚繼光6歲時回到蓬萊老家,并在16歲時承襲了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當(dāng)戚繼光辦理完襲職手續(xù),從北京返回蓬萊后,得知他的父親已經(jīng)去世,這讓他悲痛不已。在戚繼光整個青少年時期,父親戚景通一直都是他的領(lǐng)路人,對他人生理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除了教授戚繼光習(xí)武之外,戚景通勤奮讀書的習(xí)慣也“遺傳”給了戚繼光,這讓戚繼光受益匪淺。父親的言傳身教,使戚繼光從小就立下了報效國家的志向,并為他后來馳騁疆場奠定了牢固的基礎(chǔ)。正式開始軍旅生涯后,戚繼光時刻不忘父親的教誨:身為武將,須有舍身報國的高尚氣節(jié),打起仗來,應(yīng)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
在登州任上,戚繼光繼續(xù)研讀兵法,并將目光放在了更遠的地方。自元末明初起,中國沿海各地屢遭倭寇之患,至嘉靖年問,甚至出現(xiàn)了倭寇“連艦數(shù)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shù)千里同時告警”的局面。對此,戚繼光深感憂慮,在他備防登州時,便有感而發(fā)地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韜鈐深處》,表達了他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yè),肅清沿海倭患的志愿。
題目中“韜鈐”二字,指的是《六韜》和《玉鈐》兩部兵書。戚繼光喜讀兵書,常讀書至深夜,據(jù)說,這首詩最初就寫在一本兵書的空白頁上。此處“韜鈐”之意,代指戚繼光與同僚商議軍機之營帳。全詩大意為:在小樓上暫時高枕,但別忘了有虎狼(倭寇)在側(cè)。老朋友來訪,飲酒談兵,好不痛快。書籍滿屋,寶劍在身,隨時準備上陣殺敵。不為功名利祿,唯愿掃清倭寇,讓海疆恢復(fù)和平。
為實現(xiàn)平生抱負,戚繼光在公事之余修文習(xí)武更加勤謹,并逐漸嶄露出頭角。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戚繼光被推為中軍指揮官,率山東六郡子弟遠守薊門。在北上戍邊中,年輕的戚繼光發(fā)揮軍事組織才能,將隊伍訓(xùn)練得井然有序,獲得了部眾的信服。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戚繼光參加山東鄉(xiāng)試,考中武舉。第二年秋,他赴北京參加武舉會試,不料正遇上蒙古韃靼部落進犯京師,戚繼光便向朝廷奏御敵方略,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京內(nèi)外大臣上疏推薦,稱他“勇略獨冠群英,志節(jié)更超流俗”,可當(dāng)國家“干城之寄”。
此后不久,戚繼光便被委以重任,總攬山東沿海備倭全局,這顆護國將星的光芒愈發(fā)耀目。抱著“但愿海波平”的理想,戚繼光最終成為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