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湘江血戰(zhàn)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歷時最長、戰(zhàn)斗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戰(zhàn),這是決定長征前途命運之戰(zhàn)。蔣介石憑借湘江天險,嚴密部署了一個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兩側(cè)夾擊的“鐵三角口袋陣”,妄圖一舉殲滅紅軍有生力量。雖“法網(wǎng)恢恢”,但疏而有漏,蔣介石、何鍵、白崇禧為了自身利益,各自打著心中的“如意算盤”,最終各方相互推扯,各自為戰(zhàn),給本是嚴密的防線露出了100多里的防務(wù)“真空”,紅軍利用有利時機迅速搶渡過江,雖損失慘重,但掩護了大部隊勝利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死地的罪惡企圖。
關(guān)鍵詞:湘江戰(zhàn)役;中央軍;內(nèi)部矛盾;中央紅軍
紅軍長征是震驚寰宇的偉大壯舉,而湘江戰(zhàn)役則是這一壯舉中令人矚目的紅色驚嘆號。中央紅軍從連續(xù)突破國民黨第一、第二、三道封鎖線之后,由出發(fā)前的8.6萬人銳減到6萬人左右,為了“剿滅”紅軍,蔣介石利用湘江天險,在興安、全州、灌陽三地布設(shè)了第四道封鎖線,打造阻擊紅軍渡過湘江的“鐵三角口袋陣”,調(diào)動了16個師30余萬人,5個航空大隊50多架飛機,在湘江東岸構(gòu)置一個以湘軍和桂軍兩邊夾擊,中央軍和粵軍尾追配合的大包圍,[1]妄圖把紅軍有生力量消滅在湘江以東。然而,在湘江戰(zhàn)役中,我紅軍與優(yōu)勢之敵苦戰(zhàn),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最終“長征的鐵流”突破了湘江取得成功,歸其原因,除了紅軍指戰(zhàn)員信仰堅定、不怕疲勞,不畏犧牲、浴血奮戰(zhàn)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蔣介石與地方軍閥之間的復雜矛盾,為我中央紅軍突破湘江圍堵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一、蔣介石的追堵圍殲部署—— 一箭三雕
“攘外必先安內(nèi),統(tǒng)一方能御侮,未有國不能統(tǒng)一而能取勝于外者[2]。這是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后提出的口號,其目的不僅要剿滅中共武裝,也要消滅地方軍閥勢力。如何才能達到此目的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紅軍與湘軍、桂軍相互拼殺,兩敗俱傷。這次紅軍撤離中央蘇區(qū)進行西征,趁這次機會,促使湘軍、桂軍與中央紅軍決一死戰(zhàn),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消滅中央紅軍,另一方面可以削弱地方軍閥勢力。他親自坐鎮(zhèn)南昌行營,主持軍事會議、擬定追堵圍殲方案,從任命的指揮官到部隊的調(diào)配,無不費盡心機。首先是“追剿”軍指揮人選的問題上,任命湘軍的何鍵為“剿總”司令,統(tǒng)帥中央軍、粵軍、桂軍,這樣安排其意圖明顯,則透露他的“一箭三雕”的心機。何鍵是剿共的急先鋒,曾在湖南配合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革命者,忠實執(zhí)行蔣介石“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反共政策,[3]不僅殺害了毛澤東的夫人楊開惠,朱德夫人陳玉珍,還派人挖了毛氏祖墳,所以何鍵是地地道道的反共分子,是最想剿滅共產(chǎn)黨的。其次,何健與李宗仁、白崇禧相交甚好,早年與白崇禧是拜把子兄弟,如果有必要時,湘軍可以入桂作戰(zhàn),不會引起猜疑,蔣介石也趁湘軍部隊調(diào)出時,自己嫡系可以進駐湖南,使何鍵更容易被掌控。再次,從軍力部署方案來看,第四道封鎖線的重點設(shè)在湘江沿岸的全州、興安、灌陽之間,組成興、全、灌“鐵三角”地帶并扎好口袋,形成前有阻截、后有追兵、左右并以側(cè)擊之勢,寄希望湘軍、桂軍打造兩扇不透風的鐵門,封鎖紅軍西進,而薜岳的中央軍主力置于東安、新寧,只與中央紅軍后尾保持接觸,驅(qū)趕而不決戰(zhàn),意在“驅(qū)虎吞狼”,把紅軍逼趕至在湘江東岸預先布下的“口袋陣”,促使紅軍與湘軍、桂軍決戰(zhàn),相互消耗實力,最后在“三敗俱傷”情況下,蔣介石調(diào)動中央軍介入,一舉而除“紅軍、湘軍、桂軍三害”,消滅心腹大患。
二、何鍵的湘江作戰(zhàn)計劃——別有心機
“滇軍黔軍兩只羊,湘軍就是一頭狼”。湘軍的何鍵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個久經(jīng)沙場的職業(yè)軍人,他為人精明狡猾、工于計謀,善于處理各種危機,善于在危機中尋找機遇為已牟利。他手下湘軍數(shù)目之大,有3個縱隊14個師另5個旅,戰(zhàn)斗作風兇悍,戰(zhàn)斗力極強,被稱為“中國第一軍”。為了盡快剿滅紅軍,何鍵精心炮制了五路追剿大軍對我中央紅軍的圍追堵截,把與紅軍決戰(zhàn)的地點放在黃沙河,但實際地點是黃沙何偏北了 100多里,個中原因不免讓人疑惑,雖然不能排除他的判斷有誤外,但最主要的還是有意為之。其一, 在作戰(zhàn)布置上,何健從自己利益出發(fā),以保境安民為主,追剿紅軍次之,甚至拒不執(zhí)行蔣介石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命令湘軍向南推進,接替桂軍撤走的防線,如果執(zhí)行命令,接替全州至興安的防線,則會削弱湘境零陵至黃沙河封鎖的力量,擔心紅軍從道縣北直到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在湘紅軍勢力大增,自已抵抗不住,不是被紅軍打跨,就是被借機剿共的中央軍擠走;其二,何健深知,他這個“追剿總司令”其實就是個虛職,他既指揮不了中央軍的蔣岳部,也調(diào)動不了桂軍的李宗仁、白崇禧部,其實追剿的一切戰(zhàn)役部署都是蔣介石、陳誠在南昌行營里居中調(diào)度、親自指揮。當何鍵命令已到零陵的薛岳部馬上接替湘軍的零、黃防線,以便湘軍伸入興、全地區(qū)時,薛岳以部隊追趕中央紅軍遠到而來,將士們非常辛勞為理由而加以拒絕。其三,何鍵急令第一路軍劉建緒部擔任黃沙河至全州防線任務(wù),重點在于全州東北;命第二路軍追剿司令薛岳擔任零陵至黃沙河,主力于東安附近,并讓劉建緒與薛岳采取梯次銜接,逐步推進,其用意不言自明,湘軍可以入桂接防,但接防的地點是全州,而不是桂地興安。接防興安意味著湘境防線力量減弱,如果中央紅軍突破湘軍防線,與賀龍肖克部會合,湖南安全將面臨可怕的局勢,湘境就永無寧日了。湘軍、桂軍與中央軍為了各自利益,將最后的作戰(zhàn)任務(wù)相互推來推去,留下了防務(wù)全州至興安的空虛,在湘江線出現(xiàn)了一個碩大的漏洞,這才讓中央紅軍迅速從全州、興安搶渡湘江,終破陣而出。
三、白崇禧的讓路送客方針——防共防蔣
“湘軍如虎桂軍狼,惡狼還比猛虎強”,說明了桂軍民風彪悍,戰(zhàn)斗力極強。 蔣介石部署“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東岸的大兵團方案其主要實施還是在桂北,能否消滅中央紅軍,關(guān)鍵看桂軍這頭“惡狼”是否全力配合與支持,能否守住湘江防線。如何才能調(diào)動桂軍積極性和主動性呢?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蔣介石為拉攏桂軍讓其全力以付,他撥付巨額軍響給桂軍,白崇禧果斷回復:遵命在桂北防堵。其實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也怕中央紅軍進入廣西,如果中央紅軍進入廣西,憑自己18個團3萬左右的兵力,要打贏號稱十萬大軍的紅軍,幾乎不可能,就算不被紅軍打跨,蔣介石也會以此為理由,進軍廣西,這時桂軍再無力與國民黨中央軍相抗衡,從而被擠走。從自身軍閥性質(zhì)與自身利益出發(fā),白崇禧在防共上是積極的,在湘桂邊境的清水關(guān)、永安關(guān)、雷口關(guān)、龍虎關(guān)等修建了堅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南寧召開了桂系軍政要員以及各區(qū)民團指揮官會議,共商防共大計,討論“防共剿共”的意義與方法,布置兵力堵截,布下了一個天羅地網(wǎng),只等中央紅軍來闖網(wǎng)。
雖然“剿共”計劃周密,但白崇禧心里并不踏實,他深知蔣介石是胸襟狹窄,睚眥必報之人。白崇禧早就多了一個心眼,在他出兵的同時,一面派出飛機空中偵察紅軍行蹤,一面?zhèn)刹熘醒胲姷男袆?。在得知薜岳的中央軍以大包圍的形勢始終與紅軍保持兩日行程,其主力在新寧、東安一帶徘徊不前,頓感疑惑?!爸侵樵谖铡钡陌壮珈⒓磁c桂軍參謀長劉斐商量,從桂軍自身利益出發(fā),在“有匪有我,無匪無我”的考慮下,擬定了對紅軍作戰(zhàn)的主要方針是“送客”,采取“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的策略。在紅軍入境前,將主力布防在湘桂邊境一帶,大聲造勢,擺出與紅軍決一死戰(zhàn)架式,一方面是給中央紅軍看,想讓紅軍知難而退,不敢進入廣西腹地;另一方面是給蔣介石看,為了不讓蔣軍以追擊紅軍為名而進入廣西境內(nèi)。為防止紅軍從恭城、富川一帶進入廣西,白崇禧以此兵力不夠及阻止中央紅軍從恭城龍虎關(guān)、賀縣等地進入廣西為借口,放大進入湘南江華、永明的”敵情”,開放全州、興安、灌陽等鐵三角防線,把原先固守興安、灌陽的桂軍撤至恭城、龍虎關(guān)一線,在全州、興安、灌陽至永安關(guān)一線上只留少數(shù)兵力把守,并將工事星夜挖去,放紅軍從龍虎關(guān)以北各關(guān)通過桂北。這樣一來灌陽、全州、興安100多里的湘江沿岸防線完全敞開,給紅軍讓出了一條通路,這種“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專從紅軍后衛(wèi)部隊做文章的“送客”方針,為中央紅軍渡過湘江提供了有利戰(zhàn)機,使紅軍能夠越過桂北,經(jīng)灌陽、全州、興安間渡過湘江。[4]蔣介石防堵并殲滅紅軍于湘江的計劃,由于桂蔣之間的互不信任、離心離德,計劃還未正式實施就胎死腹中。
總之,蔣介石精心策劃、周密布署,希望畢其功于一役在湘江以東消滅中央紅軍,可國民黨軍閥由于內(nèi)部不團結(jié),貌合神離、各懷心思導致圍殲中央紅軍的陰謀徹底失敗。中央紅軍團結(jié)一致、同心協(xié)力、奮勇抗敵而涅槃重生。俗語說:人心齊,泰山移,團結(jié)一心才能其力斷金。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加強黨內(nèi)團結(jié),正確處理與各民族黨派的親密合作,眾志成城,團結(jié)奮斗,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持續(xù)譜寫新的篇章、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陳伯江.跨越雄關(guān)—長征中的重大戰(zhàn)役(之一)[J].新長征,2006(10)61-64
[2]劉家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提出及演變[J].蘭臺世界,2008(20)57
[3]李濤.湘江血淚[M].北京:長征出版社,2016:125
[4]章易.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湘江突圍[J].文史春秋,2004(4)32-34
作者簡介:
彭石軍(1982--))男,漢族,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桂林市委黨校講師,近期主要研究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