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偉
【摘要】民族聲樂藝術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演唱方法也出現(xiàn)了各種變化。因此,本文將對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歷史演變進行分析,探究其創(chuàng)新路徑,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方法;演變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進入新時代后,隨著審美需求的變化,人們對民族聲樂演唱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了解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歷史演變,并通過相關措施的實施,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演唱方法的多樣化發(fā)展,從而為民族聲樂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歷史演變
(一)建立初期
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建立初期指的就是1945年到1960年這一段時間,當時國家特別重視對自身文化的弘揚與推廣,在這一階段中,中國人逐漸樹立起了民族、國家的責任心與自信心[1]。這也就導致許多地區(qū)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通過帶有民族特色歌曲的演唱,來將自身喜悅、激動的心情表達出來。民族聲樂演唱方法要想成型就必須具備兩方面元素,一方面產出地的民族聲樂比較成熟,另一方面,演唱方法和該地歷史發(fā)展存在緊密聯(lián)系。中國有著十分廣闊的地域,這就使得每一個民族都具備獨特的演唱方法。從理論上看,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聲樂在穩(wěn)定國情作用下應該能夠得到更好發(fā)展,但通過實際調查得知,在這一階段,西洋音樂已經進入到了中國,并且出現(xiàn)了專門的教育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中國音樂界帶來了影響。
部分學習西洋音樂的人認為,西洋音樂比中國民族音樂更加細膩,應該將一些西洋音樂特征添加到中國民族聲樂中。當時,西洋音樂雖然在中國有所發(fā)展,但基礎并不牢固,這也就使得中國民族聲樂與西洋音樂長期處在抗衡階段。中國民族音樂傳承者認為,豪邁唱法與干澀聲音源于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特征,不僅具備一定音樂審美價值,還能夠表現(xiàn)出中國民族文化,所以民族聲樂應以粗糙唱法為代表。而西洋音樂學習者則認為,西洋文化的加入可以促進民族聲樂藝術價值的提升。在不斷爭論中,一些人開始尋求二者融合共贏的方法,并逐漸建立起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內容就是演唱方法要在保留原有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適當融入西洋音樂藝術,對干澀聲音進行改良,增強演唱效果,突出文化特征,以此來有效滿足不同人們的審美需求。
在一段時間內,這一體系被廣泛應用,但也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弊端,如氣息不穩(wěn)、無法表達溫婉情感等,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改革。
(二)發(fā)展中期
民族聲樂藝術在1970年后期就步入了繁榮期,并出現(xiàn)眾多具備較高演唱能力與藝術審美的歌唱家,如女高音領域的李谷一、男高音領域的李雙江等。通過分析藝術家的演唱作品可知,在這一階段,美聲技巧已經運用到了演唱中,即歌唱家們采取了真假聲混合的方式進行演唱。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將民族聲樂演唱的真實性保留下來,還能夠讓音色在留有審美價值的同時更加高昂。在80代后期,在改革開放的作用下,國家也將音樂教育事業(yè)提上了日程,并把民族聲樂作為核心內容。在嚴格教學下,我國出現(xiàn)了閻維文等大量優(yōu)秀演唱家,直到今天,這些演唱家在國語樂壇仍占有重要地位。由此看來,在發(fā)展中期,民族聲樂的唱法雖然沒有完全成熟,但是美聲的運用仍是一種重大進步,而且演唱方法也逐漸向著科學化發(fā)展。
(三)變動期
變動期指的就是1990年之后的時間。不同時代的人們對音樂有著差異化的審美要求,隨著國家的不斷發(fā)展、強大,民族聲樂已經上升到了創(chuàng)作方面。創(chuàng)作人員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然會受到自身情緒與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一旦時代格局變化,創(chuàng)作心態(tài)也會隨之改變。在不斷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音樂藝術的同時,創(chuàng)作者只有融入時代特征,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并讓其廣泛接受民族聲樂。這也就意味著演唱者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演唱風格,尤其是進入到現(xiàn)代后,民族聲樂和各種音樂風格之間的融合變得越來越明顯[2]。
當前,民族聲樂的唱法逐漸向著通俗唱法發(fā)展,大部分聲樂演唱人員放棄了以往的原聲唱腔,并且開始采用流行歌曲形式來對民族聲樂進行演唱,以此來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關注。以觀賞態(tài)度來看,這種嗓音、布景以及編曲混搭表演形式雖然符合年輕群體審美需求,但其能否歸于民族聲樂演唱方法,還需要人們繼續(xù)探索與思考。綜上所述,在變動時期,演唱人員聲音逐漸出現(xiàn)極度相似情況,這也就意味著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發(fā)展進入了低迷階段。
二、創(chuàng)新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路徑
(一)明確情感基調
在具體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只有做到四個充分,即充分把握主題、充分認識風格特點、充分實現(xiàn)藝術境界以及充分領會情緒變化,才能以演唱的方式將內容與情感鮮明呈現(xiàn)出來。情感基調就是演唱的靈魂,因此,要想對民族聲樂演唱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就必須明確情感基調。首先,任何曲目都有自身獨特的情感基調,如溫暖、悲壯、親切、雄偉等,而這些情緒也是演唱者最難把握的,但只有克服這一困難,演唱者才能真正掌握主旋律,并更好地運用演唱方法。
(二)提高吐字咬字的形象性
歌曲不同,特點與情感內容也存在差異,如果在演唱時不重視這些差異,那么演唱就會千篇一律,會讓人失去興趣;如果演唱人員重視這些差異,那么就會增強自身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可以有效吸引觀眾。因此,必須提高咬字與吐字的形象性。演唱者還可以適當變化重音、聲調以及語氣,并有效銜接方言、呼吸機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加清晰、真切的意境。民族歌曲本身都帶有一定的地域特點,并且形成了差異化的地域情感,在這之中,語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因為民族方言種類眾多且語音十分復雜,演唱者只有明確語言要求,加強對普通話的練習,并保證融入的方言可以被人們理解,才能將民族聲樂的演唱特色表現(xiàn)出來,從而促進其進一步發(fā)展。
(三)有效融合聲音與情感
通常情況下,普通人會把藝術家表現(xiàn)當做對民族聲樂演唱進行評價的標準,雖然人們的見解不同,如聲音好、激情澎湃等,但其主要是通過情感與聲音融合的情況來判斷演唱者好壞。在具體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是舞臺的主體,其必須將自身能動性與想象力充分發(fā)揮出來,并盡量融入到藝術作品中。這也就意味著,演唱者必須對自身心態(tài)與情感進行調節(jié),并在良好狀態(tài)下,有效融合自身情感與音樂藝術。演唱者還應該加強語音訓練,豐富自身表現(xiàn)手段,以此來達到聲情并茂的最終目的。自起步到現(xiàn)在,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經過了較長時間,在文化與藝術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發(fā)展,并且盡量將聲音與情感有效融合在一起,這也已經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可。因此,要想創(chuàng)新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就必須實現(xiàn)聲音和情感的完美融合。
(四)合理運用戲曲演唱氣息
深呼吸在實際演唱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歌唱時,演唱者在吸氣之后,不能快速將其呼出去,而是要讓吸和呼形成一種對抗關系,給予自身一定壓力,并在完成樂句演唱后再呼氣。在憋氣時,演唱者應該依照不同情感,對聲音力度與高低進行適當調整,這樣,不但可以使樂曲變得多樣化,還能夠將需要聲音以最小氣息消耗呈現(xiàn)出來,有利于演唱效果的提升。因此,加強對戲曲演唱氣息的運用,也是對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有效創(chuàng)新[3]。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聲樂演唱方法主要經過了建立初期、發(fā)展中期以及變動期三個階段,并且逐漸向著單一化方向發(fā)展。因此,必須通過明確情感基調、提高吐字咬字形象性、有效融合聲音與情感以及合理運用戲曲演唱氣息等方法,對民族聲樂演唱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提高多樣性與科學性,從而促進民族聲樂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藺瑩.中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與演唱風格探索[J].戲劇之家,2018(11):78.
[2]康彥龍.民族聲樂演唱中京劇唱腔的應用策略[J].藝術評鑒,2018(05):65-66.
[3]李雪玲.民族聲樂與美聲聲樂的融合[J].戲劇之家,2016(0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