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具有豐富內容并且理論完備的中國特色音樂體系,民族音樂思維深深植根于中國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之中,不斷推動著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教師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思維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更能夠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從而更好地繼承與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本文通過對目前的視唱練耳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進一步討論關于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思維。
【關鍵詞】視唱練耳教學;民族音樂;思維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視唱練耳是音樂學習道路上的第一扇門,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通過對“視唱”及“練耳”的反復練習來提高學生的音準、節(jié)奏感及讀譜能力;更在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及理解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視唱練耳的教學不僅包括音樂技術,也包含音樂文化,因此教師在視唱練耳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形式,更要保證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在授課的過程中更多的融入民族音樂元素[1],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來幫助學生建立民族音樂思維。
一、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枯燥單一
“視唱”是一項看譜即唱的技能,能夠“視唱”不僅需要演唱者熟練掌握五線譜中高、中、低音的記譜位置,區(qū)別不同音符之間音高、時值、節(jié)奏的不同;更需要通過大量練習來保證演唱時音準及節(jié)奏準確讀譜的能力。“練耳”就是通過讓學生分辨鋼琴上彈奏出來的音的位置及不同節(jié)奏型來訓練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要準確分辨,還要把聽到的內容在五線譜上記錄下來。視唱練耳原本就訓練強度大、練習過程枯燥,并且很多教師在視唱練耳的教學時只關注教學結果和學生的勤奮度而忽略了教學的過程性和趣味性,直接導致學生對視唱練耳訓練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chǎn)生抗拒心理。
(二)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缺少認知
隨著大量西方音樂文化涌進國內,學生對于傳統(tǒng)民族音樂知識的了解十分有限,且對民族音樂的印象基本停留在經(jīng)典民歌或傳統(tǒng)民謠階段;而在學校音樂課中,大多課程是以西洋音樂賞析為主要內容,民族音樂在教學中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這就導致學生學習音樂時常以西洋音樂為范本,更注重西洋調式音感的練習,而對民族傳統(tǒng)音樂知識知之甚少[2]。即便有少數(shù)的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音樂比較感興趣,但也基本停留在淺層次的認識水平上。學生時代是初步建立思維能力和聽覺能力并得以塑造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若在此期間的視唱練耳訓練中加入大量的民族傳統(tǒng)音樂元素和民族音樂調式,音樂文化的學習以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為主,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民族音樂思維。
(三)以西洋音樂調式為主,忽略民族音樂調試調性
學生在演唱或演奏時是按照五線譜上的各類標記進行分析與展開的,并且在這過程中視唱練耳的教學基本以西洋樂理知識為主要學習脈絡,即使目前在視唱練耳訓練中對民族音樂作品也會有一定的講解和練習,但由于接觸作品數(shù)量較少、時間較短并且練習不足,學生能夠記住的民族音樂作品屈指可數(shù)。民族音樂作品無法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是在視唱練耳訓練中以技能訓練為主,練習形式單調且重復練習“唱”和“聽”,有零散和片面性的弊端,并沒有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民族音樂學習氛圍,使學生不能夠真正了解和把握所學習的民族音樂作品的內涵及風格,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這種情況直接導致視唱練耳教學時學生對民族音樂調式的表達方法單一、認知匱乏,忽略了民族音樂調式調性的固有特點。
二、如何提高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民族音樂思維
(一)師生共同提高民族音樂素養(yǎng)
民族音樂與中國文學、歷史、美術、建筑等共同構筑了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重要結構之一,民族音樂的學習不能夠只采用常規(guī)方法教學,而是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對其性質進行分析研究,將不同音樂置身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進行學習,才能真正了解其含義[3]。
因此,培養(yǎng)民族音樂思維不僅要了解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涵,還要明確民族音樂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血肉關系[4]。例如在學習《嘉陵江上》之前,一定要了解抗日救亡運動的相關背景,以及作者對失去東北家園的悲痛與憤慨之情,結合賀綠汀的人生經(jīng)歷,才能體會到音樂作品中的內在情感并恰到好處的將其表達。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才能引導學生去接觸并學習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了解民族音樂的整體發(fā)展歷程,在教學時以不同時期民族文化作為切入點,在不斷增強自身專業(yè)音樂知識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
(二)以傳統(tǒng)民族樂器為定律樂器
一般來說,視唱練耳的教學是以鋼琴作為基本定律樂器的,這就造成了基礎音樂教育框架西方化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很難培養(yǎng)出來具有民族音樂思維的學習者。培養(yǎng)民族音樂思維還是要以民族樂器作為基本定律樂器,如二胡、古琴、琵琶、揚琴等作為定律樂器則更有利于培養(yǎng)音樂學習者的民族音感和民族音樂思維[5]。民族樂器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音樂的內容及情感,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豐富多彩。民族傳統(tǒng)器樂的學習與傳播不僅是對于音樂教師的新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視唱練耳課堂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體驗。
(三)靈活運用多媒體工具
目前各個學科都在對教學工具進行更新?lián)Q代,試圖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以提高教學效率。視唱練耳教學中所應用的MIDI技術,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通過電腦軟件等現(xiàn)代科技對課堂教學進行輔助,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在視唱練耳訓練中的體驗,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理解,從而提高視唱練耳的教學質量。例如在進行“練耳”訓練時可以將傳統(tǒng)的“我彈你聽”式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閷嶋H音樂作品的視聽形式,既讓單一平面化的音樂變得立體多元化,又可以拓展學生聽覺方面的樂思;或是在練習民族調式的視唱時搭配相應民族樂器的伴奏音響,讓學生在視唱練耳訓練時有更多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獲得更多的樂趣和知識,提高學生對視唱練耳訓練的積極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的視唱練耳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要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培養(yǎng)民族音樂思維則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不僅需要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還需要從“民族音樂人文知識”“傳統(tǒng)樂器的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入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和底蘊。
參考文獻
[1]祁欣.視唱練耳中的民族音樂文化[J].北方音樂,2018, 38(12):27-28.
[2]梁靜如.高師視唱練耳課程評價取向分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3]李佳欣.民族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8,38(7):177.
[4]帖玲.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8(3):211-212.
[5]張毓倩.民族音樂教育中的視唱練耳本土化[J].北方音樂,2017,37(20):171.
作者簡介:杜娟(1988—),女,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視唱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