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雪瑩 王澤正
摘? 要:《英雄志》是一部當代武俠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本文從武學、狹義、愛情及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程四個角度探尋作品的深刻意蘊,并探討作品不同于傳統(tǒng)武俠的創(chuàng)新之處。
關鍵詞:英雄志;武學;俠義;愛情
作者簡介:亓雪瑩(1973.2-),女,副教授,文藝學、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生導師;王澤正(1991.4-),男,山東棗莊人,漢族,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2-0-02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雖然筆者出于對鳳歌《昆侖》、蕭鼎《誅仙》以及溫瑞安《逆水寒》等當代優(yōu)秀武俠類作品的喜愛,認為英雄志的擁躉者們對該書的論斷或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不得不承認《英雄志》確是繼金古梁溫之后,中國武俠小說的又一經(jīng)典力作。
從創(chuàng)作歷程來看,《英雄志》于1996年開筆,2000年開始出版,至今已有二十二冊面世,字數(shù)更多達三百三十萬,且尚未完篇。許多《英雄志》的書迷已經(jīng)從初時追書的小學生、中學生,變成了如今結婚生子的中年人,卻依舊癡心不改,苦苦在各大貼吧、論壇、網(wǎng)站等待著英雄志的更新。韓寒曾在獨唱團中寫道“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xiàn)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可以說《英雄志》不僅是孫曉個人精神世界的慰藉,而且填補了無數(shù)血氣方剛的男性書迷青春歲月里的精神空缺,裝扮了每個男人心目中都有的俠客夢。其實,僅從《英雄志》的巨大篇幅就足以看出作者付出的心血和努力,體會到作者對“清明上河圖”式的武俠創(chuàng)作的追求。孫曉在書中憑空虛構了一個短暫而又細致入微的復辟王朝,架構起了一條一望無際的主線脈絡,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起了一個格局宏大而又纖毫畢現(xiàn)的立體化武俠世界。
從“武”的角度來看,《英雄志》已具備一個完善的獨特體系。學者馮其庸指出,僅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學研究就能出一本專著,《英雄志》也大抵如此。孫曉從總體視角將書中武學分為心、體、氣、術、勢五大類。筆者將“心”理解為意念,如四大主角之一的秦仲海,他可以在極端逆境的戰(zhàn)斗中用意念將自己的潛力爆發(fā)出來,哪怕最后雙腳被剁、琵琶骨被穿、武功盡廢,也可以登上珠穆朗瑪峰涅槃重生,武功直追名列四大宗師之一的業(yè)師九州劍王“方子敬”?!绑w”,指的是身體素質(zhì),簡而言之就是將自己的肉體修煉到超過利刃的極致強度,比如四大主角之一的伍定遠,因緣和合下在神機洞中脫去凡胎,得仁心、治義肝、發(fā)信腎、取智脾、獲勇膽,達到了“神胎寶血符天錄,一代真龍海中生”的最高境界,一身披羅紫氣,所向披靡。“氣”,指的是內(nèi)力,內(nèi)力的提高只能靠日復一日枯燥的修煉提升,比如四大主角之一的盧云,他在顧嗣源府上做看管書房的下人時,讀了許多養(yǎng)生修道的書,并按照武當掌門元清的《練氣論氣》一書練氣,種種變故之后,終于獨創(chuàng)了一種特色的內(nèi)功心法,并取“天無絕人之路”之意,將其命名為“無絕心法”,該心法在隨后盧云奉命保護公主和番的時候還曾救了二人的性命?!靶g”,指的是心算能力,即通過打斗中對手的出招,迅速判斷出對方的弱點,后發(fā)先至、出奇制勝,比較典型的例子當屬華山“三達劍”了,即智、仁、勇三劍,華山掌門寧不凡只憑其中的智仁二劍,便已是公認的天下第一,享有“常勝八百戰(zhàn),武藝天下尊”的美譽。創(chuàng)立“三達劍”的開派祖師天隱道人,更是在一點內(nèi)力沒有的情況下,憑借此劍戰(zhàn)勝了當時江湖內(nèi)力第一的威靈子?!皠荨?,指的是操控環(huán)境,借助外界的陣式、神劍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況壓制對手,比如四大主角之一的楊肅觀,以天訣正氣引領、佐以閻浮提之妙奧、羅慟羅之威猛,兼加“惡三道”之種種不可思議奇招,創(chuàng)造的一套集天竺、中土兩大源流于一身的無敵陣式“六道輪回”,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他憑借手中的神劍擒龍一人便可獨自施展“六道輪回”整個陣式。
從“俠”的角度來看,《英雄志》中的俠義精神不同于以往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觀念,而更傾向于一種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論及“俠”,魯迅先生曾在雜文中寫道“孔子之徒為儒,墨子之徒為俠”,誠然,俠客確應具有墨家的“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的“兼愛”、“愛民”風范,但與之相悖的“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主題也時常成為武俠小說的主旋律。孫曉曾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他本欲借盧云這個人物形象來批判一些腐朽的儒家思想,誰知道在寫作過程中“盧云”活了過來,作品更是背離了原本的創(chuàng)作意圖,劇情發(fā)展也逐漸偏離預設,以至于全書的框架和結局不得不一改再改。書中有著“觀海云遠”四大主角,依次為楊肅觀、秦仲海、盧云、伍定遠,他們身上都閃爍著作者對于俠的理解。楊肅觀不同于以往小說的反面人物,他屬于讓人恨不起來的類型,他身上折射出一種“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的隱忍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氣概。秦仲海,解衣磅礴、豪邁詼諧、疾惡如仇、慵懶散漫、狀似粗獷而又有勇有謀,他在怒蒼山高舉反旗,立志要推翻那個惡貫滿盈的朝廷,發(fā)誓一生不向人下跪,奈何“堪嘆英雄值坎坷,平生意氣盡消磨”,十年后,面對漸漸老邁的怒蒼諸將,他厭倦了爭斗,恨也無力,最終在眾人的不解與背離中無奈地選擇了招安?!坝窕嗜魡柸碎g事,亂世文章不值錢”,作為文人代表的儒生盧云,本來是孫曉創(chuàng)造出用以批判儒家部分腐朽思想害人的工具,卻被寫成了一個偏離預設的最受英迷歡迎的第一主角,他是正義的極端代表,起初他做事因循古板,就是面對死亡,也堅守著教條不知變通,一番變故之后,他終于在秦仲海的啟發(fā)下,心有滄溟,縱橫江湖。他自悟出了一套接近孔子所說的“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的處事原則,自創(chuàng)了萬刃不加于身的“正十七”武功,學會了主動捍衛(wèi)自己內(nèi)心的正道。伍定遠身上則透露著一種“不信不立,不誠不行”的俠義精神和“夫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的機變風格,他可以為了一個諾言逃亡千里,任憑敵人威逼利誘絕不妥協(xié),也可以為了兄弟下跪求饒,但是他不忠于君,不忠于恩人,筆者以為伍定遠是一個最接近平凡人的主角,他雖然不忠于君,但是他忠于民,他有著看透世事的犀利眼光,內(nèi)心從來都是為民眾著想,但是最后他在官場變得周到事故,背離初心也是不爭的事實。
《英雄志》中的愛情一反常態(tài),既不寫男忠女貞,也不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是盡量還原一種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情感狀態(tài)。本書雖未完篇,但從現(xiàn)有章節(jié)來看,基調(diào)已基本形成。楊肅觀和顧倩兮結成了有名無分的曖昧夫妻,淑寧對楊肅觀的一片癡心付諸東流,更有甚者,胡媚兒到了想做妾而不得的地步。彼此情投意合的盧云與顧倩兮也終究有緣無分,他們的感情成為了另一段“章臺柳”。秦仲海和七夫人偷情,原本可以甜蜜相處,卻不知是受了師傅方子敬獨身處事之道的影響,還是礙于柳昂天的情面,秦仲海一直在逃避七夫人的情感,在秦仲海滿心歡喜的以為終于找到自己的愛情,想和言二娘共度余生,所有人都以為要皆大歡喜的時候,言二娘的老公“小呂布”韓毅卻突然歸來。而盧云面對感情更是木訥呆滯、不知所措,他認為銀川公主要嫁給一頭豬,可是她卻不知道銀川公主心中卻在想為何要嫁的這頭豬偏偏不是盧云。盧云面對瓊芳感情的時候,更是遭遇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局面。玉寧公主和盧云的感情讓人拭目以待,但是根據(jù)盧云的感情經(jīng)歷,大致也可才猜測到這段感情的凄涼結局。而伍定遠對于艷婷的愛情更是全書最悲劇的一段感情,從頭到尾,伍定遠都深愛著艷婷,而艷婷卻愛著楊肅觀,而楊肅觀卻選擇了顧倩兮,甚至從來沒有對艷婷動過真心,艷婷不過是楊肅觀控制真龍的一顆棋子而已。
筆者還注意到了本書的兩大創(chuàng)新點。首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同時具有四個主角的設置,不同于大量傳統(tǒng)武俠小說一個主角的敘事模式。其次,在寫法上,本書采取了純文學式的寫作,運用了多種敘事策略,如敘述人、敘述視角的多樣化等,摒棄了傳統(tǒng)武俠小說“通俗”的寫法。
作為中國獨有的一種小說形式,武俠小說在文學評論界一直處于毀譽參半的尷尬狀態(tài),比如在現(xiàn)當代文學領域影響較為廣泛的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一書更是徹底忽略了武俠小說。筆者以為,武俠小說常為評論家所詬病的過于“通俗”式的寫法是其尷尬處境的主要因素,而《英雄志》所采用的純文學式的寫法則是對傳統(tǒng)武俠弊病的修正,促進了武俠小說自身的成熟,也為新環(huán)境下武俠小說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開創(chuàng)了純文學式武俠創(chuàng)作的先河。
參考文獻:
[1]白賢.從“以武犯禁”到“俠骨飄香”:略論中國俠文化之流變[J].蘭臺世界,2015(34):110-111.
[2]林保淳.顛覆與創(chuàng)新——孫曉《英雄志》述評[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5(02):27-36.
[3]黃燕.金庸小說中武功名稱與文化意蘊[J].語文建設,2014(2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