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是后“茶館式”教學的模式,它以“讀、議、練、講”這種輕松的教學方式展現出來,它的核心是“議”。反觀當下的課堂教學,特別是德育課堂,教師總體講得太多,學生“議議”的時間過少,教師不知道學生真正的需要。例如,學生早已知道的學校紀律要求,教師總是每天在強調:在校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為什么?因為教育課堂缺乏學生的“議”,學生搞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不理解不能做這些行為的理由。顯然,在學生腦海中教師所講的是一種“命令”:“必須這樣”“禁止那樣”,這種單純的說教式課堂是沒有說服力的,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這種“命令”的理由,這對正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來說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逗蟆安桊^式”式教學》提倡:在課堂中,教師要大膽給學生大量時間,讓學生圍繞教學中心,通過“實踐發(fā)現問題——分析、思考、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轉化為“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者”,讓“學生接受學習”變成“學生發(fā)現學習”。
德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不局限于時間與空間,德育課堂是無處不有,無處不在。教師應及時把握教育時機,把適合學生“讀”的資源發(fā)掘出來。例如,在班會課堂中,通過一則新聞、一個案例、一段視頻、一張照片、一個鏡頭……可以讓學生去“讀”,讓學生談談讀后的一些體會和看法。教師進行必要的點評,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校園內,無時無處都會產生深刻的、鮮活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用身邊事教育學生。例如:集隊集會有學生上下樓梯不注意安全、亂扔垃圾、做早操不認真、在宿舍區(qū)內打鬧、破壞校園綠化、損毀公物等不良行為,教師要及時讓學生去“讀”,讓學生認識它們的危害和影響,讓學生及早告別這些校園陋習。總之,校園無小事,事事能育人,德育課堂真的需要從日常小事中讀出大道理來。
“議”是把課堂的話語權下放到學生手中,要把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突出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對同一問題表達出自己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這個過程,教師可以捕捉到不同學生各種思維差異與錯誤,充分關注到學生“相異構想”的發(fā)展與解決。例如,有學生在教室內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活動。首先,利用課前三分鐘,播放一些在教室內由體育活動引起安全事故的微視頻或圖片。然后,小組合作探究:在教室內為什么不適合進行這些體育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找出在教室內不適合進行這些體育活動的理由:教室空間小、人多、影響他人安危、影響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最后,規(guī)定在教室內禁止進行一切體育活動,并讓小組通過討論、舉手投票等民主管理形式制訂違反規(guī)定的各種處理辦法,達到學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效果。在德育課堂中,有的案例還需要小組間爭論,甚至辯論,形成共鳴,達到共同遵守的教育效果。德育課堂中的“議”能讓學生都有活干,學生都想干活,并以“議”為載體貫穿于整個德育課堂,不僅讓學生知道“不能這樣干”,而且讓學生明白“不能這樣干的理由”,提升了學生對問題認識的能力。
中學生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除了在“書中學”以外,更應從“做中學”,在實踐中體會行為規(guī)范的樂趣。例如:在食堂排隊吃飯。如果你不排隊,他也不排隊,就會導致秩序混亂,輕則你會吃不上飯,重則會引發(fā)安全事故。然而,只要人人都遵守規(guī)則,就會體會到有序排隊帶來的好處,沒有親身實踐的學生是體會不到的。所以,“練”在德育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練”不僅可以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還能提升學生對這一行為的認識。例如,在食堂排隊案例,只有學生親身實踐,才能很好地落實學校提倡的分批吃飯方案。在校園中,很多行為都需要學生從“做中學”,教師可以把角色定位成學生學習的評價者,確保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例如:校園的保潔、宿舍的紀律要求、公物的愛護等,也讓學生在活動中規(guī)范自我。
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盡量少講、精講,為學生創(chuàng)造最大空間,讓學生充分對話,從而充分暴露學生“相異構想”。例如:在學生在校帶手機案例中,任何“一邊倒”的觀點都是偏頗的,任何人強加于學生的觀點都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必須通過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百家爭鳴,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帶手機回校弊大于利”,學生才能達成共識,最后形成統(tǒng)一規(guī)定,大家共同遵守。所以,“講”是貫穿德育課堂的始終,它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表現自我、實現自主學習。
德育課堂中的“讀、議、練、講”是靈活多變的、充滿生機的,是輕松的、有實效的,具體到每一個教育案例的“讀、議、練、講”也應是千變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