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峰
【摘 要】需求層次理論是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符合人類需要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對于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生本教育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教師應該根據(jù)小學生不同層次上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和激趣方法,將小學生最迫切的需要轉(zhuǎn)化為激勵其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關鍵詞】生本教育;需求層次;理論
【中圖分類號】G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049-02
生本教育是我國當代知名教育專家郭思樂先生倡導的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教育與師本化、灌注性教學相對立,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育。
需求層次理論是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馬斯洛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人類需要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這一點對于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
按馬斯洛的理論,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內(nèi)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zhì)的需要所組成。從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角度來看,在每一個需求層次上都有相應的興趣激發(fā)點,可以使小學生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nèi)在得到的滿足轉(zhuǎn)化。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不同層次上的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和激趣方法,將小學生最迫切的需要轉(zhuǎn)化為激勵其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一、小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缺失及激勵措施分析
了解學生的需要是應用需要層次論對學生進行激勵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不同時期的學生、以及班級中不同的學生的需要充滿差異性,而且經(jīng)常變化。因此,教師應該經(jīng)常性地通過學生的外在表現(xiàn),深入分析學生占支配地位的關鍵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激勵。下面按馬斯洛理論所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做一簡要分析。
1.生理上的需要、缺失秘激勵措施。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宿就醫(yī)等等。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的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如果未能滿足生理需求,人就會只想自己能夠生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學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務工。從此可以判斷,生理需要的缺失要采取的激勵措施有:提高生活待遇,增加物質(zhì)獎勵、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給予更多的業(yè)余自我支配時間等。
2.安全上的需要、缺失秘激勵措施。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就要保障這種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每一個在現(xiàn)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chǎn)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實力的欲望。如缺乏安全感,學生就會感到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受到威脅,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從而變的緊張、彷徨不安,甚至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例如:對一個孩子來說,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對待,而開始變得不相信這社會,變得不敢表現(xiàn)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因為他認為社交是危險的),而借此來保護自身安全。對此,我們所要采取的激勵措施有:強調(diào)大家的規(guī)則約束,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避免學生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提供適合其能力的作業(yè)要求等。
3.社交的需要、缺失秘激勵措施。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如果孩子缺乏社交需求,就不會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從而感覺活在這世界上很沒意思。例如:青少年為了讓自己融入某個社交圈中,幫別人做牛做馬,甚至吸煙,搞惡作劇等。由此可知,我們所要采取的激勵措施有:提供同學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贊許學生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系,開展有組織的各項競賽和集體聚會等。
4.尊重的需要、缺失秘激勵措施。
尊重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可分為內(nèi)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但是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因為人人都希望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的承認。無法滿足尊重需求的特征有:變的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學生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小組長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等。針對此類,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有:公開獎勵和表揚,頒發(fā)榮譽獎章、在校園張貼照片表揚、優(yōu)秀學生光榮榜。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缺失秘激勵措施。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xiàn)個人理想,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xiàn)夢想的人,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馬斯洛提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缺乏自我實現(xiàn)需求的特征有:極需要有讓他能更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自己深刻的體驗到自己價值的事物,要自己去做一些符合自己理想身份所應該做的事。例如:一位學校足球隊的孩子刻苦地加強業(yè)余訓練,讓自己成為同學眼中一流球星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對這類孩子,可采取的激勵措施是:設計學習生活中運用復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學生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zhí)行計劃時為孩子留有余地等。
二、需求層次理論對生本教育的相關要求
1.關注貧困家庭,滿足學生的生理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zhì)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吃飯、穿衣、住宅、醫(yī)療等等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已經(jīng)不再是學生的主要需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雖然仍有極少數(shù)的地區(qū)和家庭處于貧困狀況,但國家和社會的全面扶貧攻堅工程將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改善孩子的生活學習條件。當然,這也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密切關注那些因種種因素而致貧的家庭的孩子,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和心理狀況,聯(lián)合學校、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助,確保孩子最原始、最基本的、最底層的需要,保障、推動和激勵學生的穩(wěn)定發(fā)展。
2.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滿足學生安全需求。
少年兒童對于安全的需求比成人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他們不善于掩飾自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恐懼反應。所以,每一所學校必須把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當做頭等大事來抓。規(guī)范校園管理,加強門衛(wèi)值班、校園欺凌、疾病防控、消防逃生演練、體育設施的安全防護。利用多種形式認真扎實地開展各項安全教育,做到安全工作警鐘長鳴。建立健全預防排查、重點關注、應急預案、心理輔導、家校聯(lián)合等機制體系,強調(diào)學生的規(guī)則約束意識,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多方綜合施策,悉心打造平安陽光校園,滿足學生安全需求。
3.開展七彩活動,滿足學生社交需求。
如果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基本滿足之后,社交需要開始占主導地位。學校是一個小型社會,小學生又好動惡靜,對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很有興趣,使得學校在開展活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所以學校應該經(jīng)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社交往來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吸取他人的長處,提高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促進了小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支持與贊許學生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老師、家長、團體的關懷愛護理解,滿足對友情、信任、溫暖的需要。
4.提升教師素養(yǎng),滿足學生尊重需求。
當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得到滿足時,對尊重的需要就開始支配人的動機和行為了。學生渴望得到關愛與尊重。若愛與歸屬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產(chǎn)生強烈的孤獨感。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對學校和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素養(yǎng),強師德,提師能,熱愛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善于發(fā)掘他們優(yōu)點,與學生建立除教學以外的深厚的感情,并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
5.全面多元評價,滿足學生自我實現(xiàn)需求。
馬斯洛認為,當上述四種層次需要基本滿足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就會隨之產(chǎn)生。學校和教師應轉(zhuǎn)變教育觀念,樹立個性化的教育理念,在注重學生智力開發(fā)的同時,也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同時,改變單一的評價機制,制定多元化的教育評價標準,以寬容的態(tài)度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承認并尊重和接受他們身心發(fā)展、認知規(guī)律的差異,防止僅僅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定一個學生。評價時,盡量減少橫向比較,鼓勵學生超越自我,促進學生的幸福成長和終身可持續(xù),培養(yǎng)出真正的自我實現(xiàn)者。
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nèi)打破是生命?!睂W習亦如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nèi)打破是成長。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師要做到心中有生,目中有人,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通過滿足小學生內(nèi)部不同層次的需求,促使其從內(nèi)打破,自主成長。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
[2]馬斯洛.《動機與人格》.
[3]荊志強.《幸福地做老師——我的生本教育實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