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肖 杰,鄒 偉,劉 杰,王國賢,龍 浩
Kümmell病是導致老年患者腰背痛的主要原因。目前文獻報道多采用經(jīng)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治療[1-3]。對于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PVP)和PKP治療Kümmell病的療效對比尚無報道?,F(xiàn)對筆者科室2016年3月—2018年3月診斷為Kümmell病的40例患者,按手術方式不同分為體位復位結合PVP和PKP兩組,分析兩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本組患者均在筆者科室診斷為Kümmell病,按手術方法分為兩組,分別接受體位復位結合PVP(以下簡稱PVP組)與PKP(以下簡稱PKP組)手術治療,各20例。40例患者均為單一椎體骨折,骨折部位為T8~L2,其中T83例,T95例,T104例,T115例,T1210例,L110例,L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基線比較
所有患者采用俯臥位,胸骨柄及髂前上棘水平墊枕保持過伸位,C臂機透視定位病變椎體,以雙側(cè)椎弓根體表投影并標記。PVP組先牽引患者上下肢,在牽引過伸位狀態(tài)下向下適度按壓傷椎棘突1~2min。采用局部麻醉,經(jīng)雙側(cè)椎弓根行PVP手術。PKP組采用局部麻醉,經(jīng)雙側(cè)椎弓根行PKP手術。患者術后臥床6h,在腰圍保護下下地活動。常規(guī)予以鈣劑、阿法骨化醇、阿侖膦酸鈉抗骨質(zhì)疏松治療。
記錄兩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shù)、骨水泥注入量、治療費用、骨水泥滲漏例數(shù),以及術前及術后3個月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凸角度(傷椎上一椎體上終板與下一椎體下終板所成的角度)。評估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視覺模擬評分(VAS)、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
PVP組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shù)、治療費用少于PK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滲漏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VP組有5例出現(xiàn)骨水泥滲漏(椎旁2例,椎間盤3例)。PKP組有3例出現(xiàn)骨水泥滲漏(椎旁2例,椎間盤1例),均未出現(xiàn)臨床癥狀。見表2。
PVP組和PKP組椎體前緣高度術后3個月分別為(19.75±1.59)mm和(20.40±1.39)mm,與術前(18.75±1.68)mm和(18.90±1.74)mm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VP組和PKP組椎體后凸角度術后3個月分別為(11.15±3.34)°和(10.45±3.28)°,與術前(13.05±3.55)°和(12.40±3.69)°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凸角度術前和術后3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PVP組和PKP組術后3個月的VAS評分(2.90±0.64;2.85±0.67)和ODI指數(shù)(26.60±4.99;25.40±4.94)較術前VAS評分(6.90±0.79;6.80±0.95)和ODI指數(shù)(62.15±4.66;62.50±4.43)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術前和術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手術一般指標及治療費用比較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及組間影像學情況比較
表4 兩組手術前后及組間治療效果的比較
Kümmell病被認為是椎體骨質(zhì)疏松性骨折由于發(fā)生骨折不愈合,導致椎體內(nèi)出現(xiàn)裂隙征和假關節(jié)形成[4-6]。在骨水泥灌注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滲漏。目前文獻報道,PKP手術通過球囊對骨折椎體擴張后,從而降低骨水泥滲漏的風險[3,7]。本組研究顯示,兩種術式在取得相似骨水泥灌注量的情況下,滲漏率無明顯差異。原因在于,術前通過體位復位的作用,使骨折椎體內(nèi)的裂隙象活瓣樣打開,起到類似于球囊擴張的作用,增大了椎體內(nèi)的容積,降低了骨水泥的灌注壓力,同時由于裂隙周圍形成的硬化帶,有效減少了骨水泥滲漏的風險。另外,筆者在手術過程中采用少量多次推注骨水泥的填充方式,利用骨水泥對裂隙的破口進行封堵,避免骨水泥從破口滲漏,降低滲漏率[8-9]。
Kümmell病的病椎往往形成假關節(jié),患者于俯臥位后,在牽引狀態(tài)下經(jīng)傷椎施以按壓手法,一方面通過骨骼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的牽拉作用恢復椎體的形態(tài);另一方面,經(jīng)傷椎后柱的壓力,通過中柱作為支點,椎體內(nèi)的裂隙在受張力的作用下打開,可以較好地恢復椎體高度,減少后凸畸形程度[8,10-11]。本研究中PVP組通過術中將患者置于過伸體位及牽引狀態(tài)下進行傷椎手法復位,使椎體高度獲得滿意恢復。
PVP組和PKP組術后均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短期內(nèi)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其原因在于PVP組通過體位復位,增加了裂隙內(nèi)容積,可以獲得與PKP相似的骨水泥填充量,達到穩(wěn)定和支撐椎體的作用[12]。同時由于椎體高度恢復,椎體后凸畸形減輕后,更好恢復脊柱的生物力學,減輕了患者腰背部疼痛的程度。另外,本研究顯示相對于PKP組,PVP組手術時間短,減少了患者長時間處于俯臥位的不適感;同時透視次數(shù)少也降低了患者及術者的射線量;治療費用也低于PKP組。
總之,體位復位結合PVP治療Kümmell病,可以取得與PKP相似的臨床療效,且未增加骨水泥滲漏率,但前者能減少手術時間、透視次數(shù),降低手術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