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磊,楊玉升,黃建華,張銀銀,張 斌,李 坤
重型顱腦損傷是由于墜落、鈍銳器創(chuàng)傷、爆炸、交通事故等暴力作用于頭部所導致,顱腦受損后患者持續(xù)昏迷6h以上或再次陷入昏迷[1]。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常已損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腦部缺血低氧,伴隨嚴重的腦水腫、腦挫裂傷和腦出血等,甚至導致死亡的發(fā)生[1-2]。而顱內壓升高是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又一急危并發(fā)癥,嚴重的顱內壓升高會引發(fā)腦干血管受迫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腦組織損傷;此外,顱內壓升高還會誘發(fā)顱內血腫、腦炎等,因此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致死致殘率均明顯高于其他損傷[3-4]。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變化迅速,護理難度大,預后較差,而及時有效地了解患者顱內水腫情況,可有效預測患者預后[5]。在臨床監(jiān)護過程中,對患者進行顱內壓監(jiān)測極為重要,有利于動態(tài)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給予處理,進行術后CT檢查雖可對繼發(fā)性腦損傷進行監(jiān)測,但仍難以監(jiān)測顱內壓變化。無創(chuàng)顱內壓監(jiān)測儀近年來逐漸引起臨床的廣泛關注[6]。研究報道,乳酸是糖酵解過程中的終產(chǎn)物,血液乳酸水平與機體內代謝紊亂有關,而腦脊液中乳酸濃度則主要反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糖酵解情況,也可以一定程度反映顱內感染和患者預后情況[7]。為進一步探究顱內壓監(jiān)測與腦脊液乳酸水平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中的臨床價值,本研究以2014年5月—2018年1月筆者醫(yī)院收治的6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筆者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并進行手術的6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頭顱CT掃描符合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斷標準[8]。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40~78歲,平均61.28歲;受傷至入院時間:(4.61±1.34)h;致傷原因:高血壓腦出血60例,道路交通傷4例,高處墜落傷4例;其中殼核區(qū)出血40例,丘腦出血10例,腦室出血10例,硬膜下血腫4例,腦挫裂傷4例。納入標準:(1)均經(jīng)頭顱CT掃描符合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斷標準:存在顱腦損傷病灶,意識出現(xiàn)障礙,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8分,且持續(xù)時間超過6h;(2)患者未合并嚴重的心、腎、肺等臟器的功能不全;(3)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本研究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需要服用血管活性藥物;(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3)患有免疫系統(tǒng)疾??;(4)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5)依從性較差,臨床資料不全。患者均采用無創(chuàng)顱內壓檢測儀連續(xù)監(jiān)測并記錄顱內壓同時設定預警值,并根據(jù)變化情況給予適當?shù)母深A。同時對患者行腰椎穿刺收集腦脊液檢測乳酸水平。
2.1 顱內壓監(jiān)測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手術治療,進行側腦室穿刺置管。于術中將光纖探頭置于患者骨窗邊緣至腦實質或腦室,于右額發(fā)際內3cm、中線旁3~4cm處鉆孔,將探頭置于右前腦室或額腦實質,置入深度2~3cm。探頭經(jīng)導線引出,在顱外連接壓力傳感器和監(jiān)護儀。每小時測量1次,持續(xù)至顱內壓穩(wěn)定或患者死亡,記錄ICP最高值和平均值(置管及使用脫水劑后2h內及留取標本后1h內的ICP值不參與計算)。同時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根據(jù)患者的顱內壓情況進行相應的脫水、利尿等術后干預治療?;颊叩娘B內壓分級標準[9]:顱內壓5~15mmHg為正常;顱內壓16~20mmHg為輕度增高;顱內壓2l~40mmHg為中度增高;顱內壓>41mmHg為重度增高。所采用的顱內壓監(jiān)測儀購自廣東百合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2 腦脊液乳酸水平檢測 首次標本在腦室引流后立即進行檢測,標本來源于腦室,在檢測前進行離心沉淀提取上清液,樣本中如果出現(xiàn)了溶血或者多余紅細胞干擾>5%者進行二次取樣,檢測腦脊液中的乳酸水平,采用酶動力學方法,經(jīng)全自動血氣、電解質和生化分析儀(羅氏診斷產(chǎn)品有限公司)以及配套的試劑進行測定。腦脊液乳酸含量的正常值為0.999~2.775mmol/L,按乳酸水平分組,可根據(jù)具體值分為<3mmol/L、3~6mmol/L、6~10mmol/L、>10mmol/L。
(1)術后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顱內壓水平變化情況,當出現(xiàn)顱內壓預警時,行頭部CT復查觀察患者顱內的病變情況,同時與GCS評分結果進行對比;(2)預后評估:患者均采用GCS量表進行預后評估,評分為1~5分,死亡為1分;植物生存為2分,患者處于長期去皮層或大腦強直且昏迷狀態(tài);重度殘疾為3分,患者意識清醒但不能生活自理;輕度缺陷殘疾為4分,患者可以在一定保護下獨立參與工作與生活;恢復良好為5分,患者的身體基本恢復,可以正常進行工作與生活。
術后2h后68例患者的顱內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輕度增高患者21例(30.88%),GCS評分降低0~1分,CT復查結果顯示未發(fā)現(xiàn)挫裂傷與遲發(fā)性血腫;中度增高患者32例(47.09%),GCS評分下降2~3分,CT復查結果顯示顱內挫傷與遲發(fā)性水腫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重度增高患者15例(22.06%),GCS評分降低>3分,CT復查結果顯示顱內挫傷與遲發(fā)性水腫均明顯增大?;颊叩娘B內壓升高改變程度與GCS評分改變、顱內病變相符合。
顱內壓監(jiān)測與預后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顱內壓升高程度與預后存在相關性,當顱內壓增高程度越小時,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高,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低;顱內壓增高程度越大時,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低,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高(P<0.05)。見表1。
腦脊液乳酸水平與預后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腦脊液乳酸水平與預后存在相關性,腦脊液乳酸水平越低,則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高,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低;腦脊液乳酸水平越高,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低,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高(P<0.05)。見表2。
表1 顱內壓監(jiān)測與預后分析結果[n(%)]
表2 腦脊液乳酸水平與預后分析結果[n(%)]
顱內壓升高是絕大多數(sh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相比中、輕度顱腦損傷患者更易發(fā)生顱內壓增高[2]。主要是由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易發(fā)生一系列的病理改變,如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硬膜內血腫、硬膜下血腫等,皆會導致患者血管壁損傷或壞死,血管繼發(fā)破裂引起的血腫與創(chuàng)傷,均會導致血管舒張功能障礙及局部血管擴張,引發(fā)顱內壓不斷攀升[3-4]。顱內壓的不斷升高會迅速加重患者的顱腦損傷,發(fā)生嚴重的后果,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0]。因此,應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實時的顱內壓監(jiān)測,以對患者的腦組織灌注情況及時掌握和了解,是患者成功救治的關鍵[11]。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壓水平與患者的預后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可對患者的預后發(fā)展進行評估[12]。
近年來隨著時代發(fā)展,除了持續(xù)監(jiān)測顱內壓情況外,尋找其他評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客觀指標也尤為重要,希望可以通過更準確的早期預后評價以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13-14]。人體內的糖代謝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氧條件下進行的三羧酸循環(huán),另一種是無氧糖酵解,而乳酸則是糖酵解的終產(chǎn)物,因此,乳酸水平的測定可反映組織代謝狀態(tài)、氧供和灌注量等情況[15]。腦損傷后腦組織由于出血低氧、機械性損傷而導致葡萄糖無法進行三羧酸循環(huán)而進入糖酵解還原成乳酸,導致腦脊液中的乳酸水平明顯升高,所以腦脊液乳酸水平可對腦組織的代謝情況進行良好的反映,從而作為判斷腦創(chuàng)傷預后的敏感指標[16]。
因此,本研究探究了顱內壓監(jiān)測與腦脊液乳酸水平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中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1)術后2h后68例患者的顱內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患者的顱內壓升高改變程度與GCS評分改變、顱內病變相符合。(2)患者的顱內壓升高程度與術后預后存在相關性,當顱內壓增高程度越小時,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高,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低;顱內壓增高程度越大時,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低,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高(P<0.05)。(3)腦脊液乳酸水平與術后預后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腦脊液乳酸水平與預后存在相關性,腦脊液乳酸水平越低,則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高,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低;腦脊液乳酸水平越高,患者的恢復良好率、輕度缺陷殘疾率越低,而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與病死率越高(P<0.05)。
綜上所述,顱內壓監(jiān)測與腦脊液乳酸水平均與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相關,均對患者的預后具有較好的預測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