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鷺
“你怎么不聽我的,我都是為了你好??!”“我這么掏心掏肺地對你,還能害了你不成?你怎么就不聽我的?”……是不是覺得這些話似曾相識?它們可能伴隨過你的成長,可能是你最親近的人的口頭禪,也可能已經(jīng)成為你自己的語言習慣。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痹诟鶕?jù)史蒂芬·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危情十日》中,狂熱的女粉絲因為不滿作家為主人公書寫的結(jié)局,綁架了作家并強迫他改寫,只是因為她覺得這樣寫更好。
現(xiàn)實生活雖然沒有電影劇情那么夸張,但這種“為你好”的做法卻并不少見。對一些父母來說,要求你讀某個專業(yè)、選某種工作是“為了你好”;在一些長輩的眼中,阻止你和成績差的同學交往是“為了你好”;在有些朋友看來,左右你的穿著打扮也是“為了你好”。
2018年高考期間,一位同學的“為了你好”,甚至引來了全社會的關注。復讀了一年的小蘭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落榜,可比她分數(shù)低的考生卻被錄取了。經(jīng)過多方調(diào)查,小蘭最終找到了原因:自己填報的志愿被人偷偷修改,犯罪嫌疑人是她的同窗好友小柯。面對檢察官的審問,小柯稱:“我是為了她好,以她的能力上這個大學真的太可惜了,我希望她這次錄取不了再復讀一年,可以上更好的大學?!?/p>
從生活里的瑣事到人生大事,我們收到了來自親友、前輩們各種各樣的“好”。又或許,我們也曾以這樣的口吻和方式,關心過別人,付出過我們的“好”。那么,這真的會讓生活變得更好嗎?
熱播電視劇《歡樂頌》中,失業(yè)在家的邱瑩瑩情緒低落,邱爸爸買來成功學書籍鼓勵女兒,從此,邱瑩瑩每天在家情緒高昂地喊口號。朋友安迪看見了,批評這些書邏輯不通,是“毒雞湯”。邱瑩瑩為此與安迪大吵一架,覺得安迪不尊重她爸爸,認為這些書再不好,最起碼能讓她振作起來,不再那么消沉。安迪從沒說過“我這是為你好”這樣的話,但她的一番“好意”卻還是引發(fā)了兩人的矛盾。
對于“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言論和行為,有些人覺得,身邊的朋友、長輩都是出于關心和愛才會提出那些看似苛刻的、令人不快的要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每個人都是聽了別人的建議才成長起來的。可也有人認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令人難以反駁的“為你好”,有時會令人感到窒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好”或“不好”,都應該由自己決定。
“我都是為了你好?!?/p>
究竟什么樣,才是真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