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麗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有兩個基本層次:一是讀文,二是讀人。文是人所寫,文亦是人之心聲。如果只讀文本而不讀人,就很難讀懂文之真義,而讀人又是以讀文為基礎的。所以先讀文再讀人,在讀文中讀人,就成為文本解讀的基本教學取向。
古典詩文中通常包含一個個栩栩如生、情感豐富的人物形象,或是作者塑造的,或是作者本人,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時代風貌、作者處境、情緒心境等。在古詩文教學中,當我們引導學生在讀文中讀懂人,學生便能完成對作品的理解、感悟、學習。教《記承天寺夜游》這一課時,筆者思考,要讓學生讀懂這個時期的蘇軾,就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品讀、認識。
為了更好地讀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等,學生首先可以圍繞作者,了解時代,了解其人,即所謂知人論世。在七年級時,我布置學生讀完《康震評說蘇東坡》一書,讀完后,學生對于蘇軾蓋世的文學藝術才華、坎坷跌宕的政治命運,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以蘇軾為對象,模仿任先青的《詩人 領袖》一詩,進行仿寫。新課開始時,讓學生說說對蘇軾的一些了解,并展示班級學生成功的仿寫之作《詩人 文豪》。接著進一步告知學生《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具體的寫作背景:因為“烏臺詩案”,蘇軾差點兒掉腦袋,政治上遭到巨大打擊,精神上備受折磨,被貶黃州,擔任有職無權(quán)的“團練副使”……這樣盡量詳細地“知人論世”,才能進一步推動學生品讀這篇小品文,品讀文中的蘇軾。
古詩文常常在生動形象的描寫中再現(xiàn)一個個場景或畫面。那我們?nèi)绾卧诩氉x慢品中,逐步走進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抓住圖景中的景、人、物,捕捉形態(tài)、聲音、色彩、味道等等,通過不斷誦讀、想象,想象作品中包含的景物、人物,想象那一個有形、有聲、有色的世界,甚至作品中營造的氛圍。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我在學生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這篇短文中寫院中之景的文字,結(jié)果學生很快地就說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接著要求學生展開心靈的翅膀,誦讀想象其中所描繪的美景,學生神而往之,仿佛來到了那個境界之中。
想象的展開,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之感,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心中文豪蘇軾的形象。學生更容易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感,而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情感,會自然地將思維引向深處:這樣的明月之下,這樣的承天寺,這樣的冷寂澄澈,這樣的遭遇,蘇軾有著怎樣的心境呢?
讀文中讀人,要求我們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外在風貌,進而透視其內(nèi)心世界,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細細品味、揣摩。通過《記承天寺夜游》,解讀這一特殊時期蘇軾的心境,是學習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結(jié)合寫作背景和文中詞句,思考蘇軾寫本文時流露出哪些情緒。
生1:被貶,夜晚寂寞無聊。
生2:課文中有“欣然起行”,這說明蘇軾準備賞月時,心情既是興奮的,也是喜悅的。
生3:“念無與為樂者”,感慨知己太少了!
生4:“尋張懷民”是短短的四個字,但卻反映了蘇軾急切地想與自己的知己共同賞月的心理。
生5:以“閑人”自居,又以“閑人”自慰。
生6:鄙棄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
生7:熱愛自然美景。
師:你能用一個字表達蘇軾這個月夜的處境、心境嗎?
生:閑。
師:文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xiàn)這一“閑”?
生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笨梢婇T庭冷落。
生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閑。
生3:“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可見交友之稀。
師:“閑”字是理解課文的重要的一個字,通過這個字,你認為蘇軾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
生1:蘇軾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以閑人自居,甚至引以為傲。
生2:他“鄙視”追名逐利的小人,他也討厭趨炎附勢的人,一個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人,是不可能感受到風景的真諦的。
師:所以他“享受”清閑。
生3:其實他又不愿做“閑人”,我們剛剛學過《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寫于1075年,這個時候的蘇軾其實是很想得到朝廷重用的。而蘇軾1079年“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1083年夜游承天寺,寫這篇文章。所以透過“閑”,體會到作者不能為朝廷盡忠的遺憾。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這個時候的蘇軾既是文壇上最得意的文人,又是官場上最失意的官員,他一次次遭貶,一次次振作,走向自然,曠達樂觀,在逆境中保持隨緣自適的心態(tài),不失進取之心,這就是蘇軾。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面向具有一定理性認識的學生,將文本與人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讀文本的時候,不只是空洞地解讀文字,毫無內(nèi)涵地抒發(fā)感慨,而是基于作者的解讀與認識,形成自身對文、對人的理解,進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才是語文教學的較高境界。這樣,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才尋找到了真正的依靠。
作者簡介: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zhèn)郭園初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