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二十世紀開始,打擊樂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樂器的種類也快速增加,樂曲因樂器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多元化,打擊樂器開始有了獨奏曲、協(xié)奏曲、室內樂的作品等,為了將龐大的打擊樂器分門別類,最常見的歸納法為有固定音高樂器及無固定音高樂器的分別,馬林巴木琴被歸類在有音高的樂器當中。木琴種類很多,有小型的十幾個音、無共鳴管的木琴;也有高音木琴、低音木琴,還有外形和一般木琴相似的中南美洲木琴,叫做馬林巴木琴。本文主要分析安倍圭子的馬林巴作品《愛的馬林巴》。
【關鍵詞】安倍圭子;馬林巴;現(xiàn)代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作者簡介與創(chuàng)作背景
安倍圭子Abe Keiko,生于1937年4月18日,是日本作曲家以及馬林巴演奏家。在馬林巴的發(fā)展過程中,安倍發(fā)揮了重要的推手,無論是在演奏的技巧上以及歌曲的創(chuàng)作上皆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透過與日本雅馬哈樂器制作公司的合作,創(chuàng)造出現(xiàn)代的馬林巴,能演奏五個八度的音域。安倍圭子的作品數(shù)量目前已超過七十首之多,而《日本童謠變奏曲》《棱鏡》《櫻花夢》和《竹林》等,皆為馬林巴木琴作品的重要典范,深受世界各地馬林巴演奏者的喜愛,也經(jīng)常被列為演奏會的曲目。在安倍圭子作曲生涯早期的作品,皆是寫給高音木琴演奏的樂曲,1958年之后才開始創(chuàng)作馬林巴木琴的作品。到了1980年代五個八度的馬林巴木琴開始正式生產(chǎn)時,她也開始創(chuàng)作給五個八度木琴演奏的曲目,安倍圭子憑借著對馬林巴木琴的熱情與喜愛,終其一生皆創(chuàng)作木琴的作品,挾帶著自身日本文化的內在精髓和受到西方作曲手法的影響,在兩者的互相激蕩下,時期作品呈現(xiàn)出獨樹一格的特色,在打擊樂的領域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長的作曲生涯中,從早期直接臨摹事物的作曲方式到中后期逐漸添加即興風格和邊走手法的使用,樂曲的豐富性大增。其中《愛的馬林巴》(Marimba Damore,1998)為安倍圭子至今的所有作品中,唯一引用法國歌曲的樂曲。在《愛的馬林巴》當中的裝飾樂段,運用了秘籍的快速上升音群和休止符,制造類似于日本傳統(tǒng)能劇當中動與靜的對比,而人聲的使用釋放了快速音群所累積的音樂能量,強烈表現(xiàn)出樂曲的高潮處,深刻地傳達了樂曲的中心精神。使用頑固低音、不和諧音和即興手法為安倍圭子創(chuàng)作上的一大特色。
二、樂曲分析
(一)導奏(1-9小節(jié))
樂曲的前9小節(jié)為導奏,安倍圭子以《愛的喜悅》旋律中的C、D、E為動機,將F大調轉為C大調,輔以臨時升降記號和不和諧音程,組織成此段導奏。演奏師有鋪上表示的術語“神秘地”開始,營造出晦暗不明的色彩,三個裝飾音烘托出動機C、D、E音,先現(xiàn)了A段中所用到的愛的喜悅的主題旋律。第三小姐標示頓音的不協(xié)和音程,如同矛盾糾結的情感,沉重的劃破寧靜,營造出具強烈反差的氛圍,而音與音間的休止符則帶出了東方文化中留白的藝術,與后續(xù)規(guī)律而密集的八分音符為聽覺上的反差。
(二)A段(10-49小節(jié))
從第10小節(jié)開始,如心跳般微弱而規(guī)律的八分音符節(jié)奏,平靜的迎接主題的出現(xiàn)。第12小節(jié)進入此曲的第一主題,右手的外聲部為《愛的喜悅》的旋律引用。16小節(jié)音量漸強時,安倍圭子同時增加了音樂的織度,從二聲部增為三聲部、四聲部,逐漸營造出音響的豐厚感。頓音的使用凝聚了音樂的能量,與接下來第二主題的快速音群為速度上的對比,更添音樂張力。第21小節(jié)右手部分的高音旋律為第二主題,左手部分以C、bE、bA分解和旋的形式伴奏,不斷重復形成頑固低音,演奏時左右手旋律相互呼應。此處調性轉為c小調,之后穿插第一主題的變奏一,到了第40小節(jié),第二主題以高八度的形式再次出現(xiàn),左手部分則改以大2度的音程伴奏。29-31小節(jié)為第一主題的變奏一,調性轉為G大調,右手的外聲部重復著愛的喜悅的主題,其他伴奏音C、bE、bG、bA和第21~27小節(jié)相同,以頑固低音的形式不斷重復,如暗濤洶涌的浪潮,隱藏在G、A、B動機之下,表現(xiàn)出詭異的氣氛。
(三)B段(50-77小節(jié))
50-57小節(jié)為第一主題的變奏二,主題旋律依然在右手外聲部,此段安倍圭子偏向四聲部和聲的形式寫作,但要以“如歌的”和“富有表情的”方式細膩處理此段滾奏樂段。第51-53小節(jié)左手的最低音聲部為下行的半音(B-bB-A-bA-G-bG),而從54小節(jié)開始,右手的外聲部為上行的半音(B-C-#C-D),與前樂句的下行半音作呼應。第65-77小節(jié)為連接C段的過渡樂段,旋律線轉到左手,演奏是需輕巧地呈現(xiàn)此速度彈性樂段。在72和73小節(jié)左手為連續(xù)上行的音型,安倍圭子以重復相同音型,及漸強和漸快的方式,將樂曲順暢的推到極富力度感和對比性的C段。
(四)C段(78-155小節(jié))
從第79-94小節(jié)第一主題的變奏三,此樂段轉調回C大調,并再次使用強弱對比樂句的手法呈現(xiàn),除了強弱對比的使用外,此樂段具節(jié)奏性的音符和旋律性的樂句也是一大反差。在演奏方面,78小節(jié)ff的樂句要表現(xiàn)出“果決有力”的情緒,下一小節(jié)立刻切換至mp,變奏三選了則穿梭其中,如此兩極的表達方式,如同隱喻情愛中不斷擺蕩的多變情緒。承接前段劇烈變化的高亢情緒,91-94小節(jié),左右手交錯而緊湊的重音和漸強的上行音群,凝聚了樂曲的高潮點。第95-108小節(jié)為裝飾樂段,仿佛宣泄出積攢已久的情緒,表現(xiàn)出此曲的高潮處。第109-121小節(jié)為第一主題的變奏四,主要旋律轉移到左手,調性短暫轉為f小調,113-120小節(jié)旋律線在右手高音聲部,與前四小節(jié)低音聲部旋律對唱。在第四變奏和第五變奏的連接段落(126-132小節(jié)),左手為固定16分音符的音程伴奏,表現(xiàn)平穩(wěn)、安定之感,右手在拍子內由慢到快演奏音程,隨著音量和音符密度逐漸累積,136小節(jié)再次以人聲,釋放前一樂段累積的音樂能量。138-150小節(jié),安倍圭子使用到兩種特殊技巧,一為悶音,敲擊后立即下壓,與正常音交互出現(xiàn),制造出俏皮、趣味的感覺。二為使用琴棒桿敲擊木琴鍵盤邊緣,并木方球體墜落時的彈性速度敲出,制造出木頭互擊的喀喀聲響。第151-154為第一主題的變奏五,為一優(yōu)雅的旋律樂段,調性為F大調。優(yōu)美的樂句如同遠處傳來的悠揚風笛聲,描繪出愛的甜蜜夢境。第154小節(jié)半音上升,制造出樂句尚未結束的期待感,下一小節(jié)立刻以不協(xié)和音程重重擊下,如同打破前段營造出的美好夢境。
(五)D段(156-179小節(jié))
第156-162小節(jié)為第一主題的變奏六,調性保持在F大調,安倍圭子在此段低音聲部中使用了對位旋律,與高音聲部第一主題溫柔對唱,交織出溫暖而光明的景象。第173-176小節(jié)為第一主題的變奏七,此變奏與變奏二非常相似,但安倍圭子將第二變奏的四聲部旋律線回歸到單旋律,重復加重主題的印象。
(六)尾奏(180-208小節(jié))
第180-189小節(jié)為第一主題的變奏八,在樂曲的末段將主旋律圍繞F大調的屬音C音,加強頭尾的呼應關系。持續(xù)優(yōu)雅而規(guī)律擺蕩的中心音C八度分解和弦,輕柔的襯托出美麗的旋律主題,維持著短暫的寧靜。188小節(jié)由單音轉為音程,使織度更為豐厚,隨著音量的逐漸增強,預備再掀波瀾。第190小節(jié)至結尾為暴風雨般強大的快速樂段,為本曲的第二個高潮之處,音量范圍皆在ff-ffff之間,演奏時盡可能快速清楚地敲擊每個音,突強記號之處更為能量的爆發(fā)點。末四小節(jié)漸慢并漸強,如同用盡全力將弓拉滿般聚集能量,而后強而有力的結束全曲。
三、總結
在安倍圭子的許多作品中經(jīng)常使用民謠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的元素,而《愛的馬林巴》引用了十八世紀馬丁尼的作品《愛的喜悅》其中的主旋律作為主要發(fā)展的動機,并以擷取相同的旋律主題鑲嵌至不同的樂段的方式,完成此曲的主要架構,與其以往慣用的變奏手法略有不同。《愛的馬林巴》以甜美的法國歌曲旋律融合日本能劇的精神,表現(xiàn)出外放的情感對比,塑造了愛的各式樣貌。
參考文獻
[1]白海川.安倍圭子馬林巴作品及演奏初探[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9.
[2]唐宏智.現(xiàn)代音樂的存在方式分析[J].音樂時空,2015 (10):110.
[3]羅眾.現(xiàn)代音樂分析方法的實際運用[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6,35(4):98-103.
[4]耿然.淺談安倍圭子與其作品Damore[J].黃河之聲, 2014.
[5]白海川.安倍圭子的馬林巴音樂與演奏研究[J].大舞臺,2014.
作者簡介:項鈺涵,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漢族,音樂表演打擊樂專業(yè),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