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恒杰
清代學者朱象賢曾在《聞見偶錄》中寫道:“大堂之前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予考舊典,此名戒石。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賜郡國以戒官吏,立于堂前?!?/p>
戒石所刻十六字,屬于古代諸多“官箴”之一種。古代統(tǒng)治者為維護政權,特頒制“官箴”,用以勸誡規(guī)范官員,促使其公正用權,從政為善。殊不知,在宋太宗頒制之外,這十六個字的首創(chuàng)者卻是后蜀國君孟昶。
孟昶即位前期,大展文治武功,頗有作為。他親政之初,“于朝堂置匭,以通下情”;清除不法故將,抑制權臣,加強集權,并作“官箴”頒布各地。宋太祖后來從中摘取十六字,作為“戒石銘”頒示天下。他勵精圖治,實行“與民休息”政策,興水利,重農(nóng)桑,致國泰民安。此外,他還愛好文藝辭賦,令人在石頭上刻《論語》《爾雅》《周易》《尚書》等十經(jīng),歷時八載方告竣。
963年除夕,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边@大概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副春聯(lián)。
可惜的是,孟昶以“官箴”制約百官,他自己卻漸漸驕矜自得,貪圖享樂,不思國政。他下令在全國挑選20歲以下美女入宮,不少人家唯恐女兒被選,急于托人嫁女,時人稱為“驚婚”。官吏仿而效之,導致政風敗壞。孟昶怕熱,他在摩訶池上建水晶宮殿,以楠木為柱,沉香作棟,珊瑚嵌窗,碧玉為戶。四周墻壁不用磚石,而以數(shù)丈開闊的琉璃鑲嵌。殿內(nèi)羅帳錦被,極盡奢華,就連溺器也用珠寶制成,號稱“七寶器”。
964年,宋軍兵臨成都,孟昶自縛出城請降,被押往汴梁,不久去世。后來宋太宗以后蜀的經(jīng)驗和教訓為鏡鑒,將孟昶所制“官箴”去粗取精,刪繁就簡,選用其核心之四句十六字頒示天下,令各州縣刻石置于公堂座前,故稱御制“戒石銘”。宋神宗年間,黃庭堅出任泰和縣令,曾手書太宗所頒“戒石銘”,刻石立于堂前。至今,黃庭堅手書“戒石銘”碑刻仍珍藏在江西泰和縣博物館。
漫長歲月的消磨,使各地官府的戒石面目漸變。有的“多置欄檻,飾以花木,為首為令,鮮有知戒石之所謂者”。也就是說,即使戒石沒有毀棄,深刻的警戒意義卻被忽略了。
元代沿襲前朝,依然建碑寫銘。浙西廉訪使徐琰改寫的銘文名氣很大,其中寫道:“天有昭鑒,國有明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p>
明清兩代,戒石的形式亦有所變化。明太祖朱元璋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護,故有“戒石亭”之稱。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前立“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現(xiàn)保定直隸總督署仍保存著“戒石坊”。
古代頒制“戒石銘”,雖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在督導官員廉潔勤政方面,也曾發(fā)揮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也不乏借鑒意義。我們不妨在此基礎上撰寫嶄新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權乃民賦,萬勿肥私?!?/p>
(常朔摘自河北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