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講人:叢文俊
◇ 時 間:2018年12月17 日14:00—16:00
◇ 地 點:北京語言大學
第二十講主講人
書法審美的理論問題十分復雜,學者關注也比較多,但如何能使理論聯(lián)系書寫實踐,或者說如何把關于書寫的各種技法納入審美和理論當中加以探討,則罕有涉及。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大都注重技法功夫,極少做理論思考。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納為作者的素質(zhì)問題,還有思維習慣、思維方式的欠缺,而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沒有為其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也是一方面原因。有鑒于此,本文擬從古今書論中習見的“方圓”兩個概念入手,逐一探討技法審美中如何進行理論關懷,為學術研究和書法學習、鑒賞與創(chuàng)作提供一條思路。
方圓本指視覺中的形狀,初用于書法時亦然,如漢崔瑗《草勢》所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guī)”即是。其后隨著對書法的認識逐漸加深和拓展,方圓之用亦廣,從技法到哲理,終至于無所不備。仔細梳理,則不難發(fā)現(xiàn)其衍生延伸的某些關聯(lián)與特點。
技法與視覺形狀。書法最直觀的是點畫線條的直覺方圓,進而積字成篇。如果從視覺形狀回溯技法,遂有圓筆、方筆的差異與推說。大體言之:側(cè)鋒方,中鋒圓;筑筆方,轉(zhuǎn)筆圓;直則方,曲則圓;頓挫則方,使轉(zhuǎn)則圓……以此推及書體,則隸楷尚提按,故方;篆草重使轉(zhuǎn),故圓;行書介于楷草之間,近楷則方,近草則圓。論及風格,則南帖圓,北碑方,是刀筆不同使然;唐楷則歐、柳方,虞、顏圓,乃筋骨之異質(zhì)故也。當然,以方圓論書,于古人可謂通則,于今天卻不普遍,明顯地表現(xiàn)為古今文化差異與書法審美習慣的變遷。方圓只是相對而言的,它們以經(jīng)驗為基礎,以特定的具有可比條件的對象為參照系,意在比較分析作品的技法、風格和書體特征,以及優(yōu)劣長短,易于把握和認知,也易于交流和接受。不過,古代書論中多見論說方圓而至于復雜莫名者,不免有玄虛化和為文而文的特點,既不足以付諸實踐,也不值得仿效。
技法和視覺形狀是作品的客觀存在,美與不美、美在何處、它們之于作品的意義等都需要借助進一步的關聯(lián)性審美表達加以明確,并給予適當?shù)膬r值判斷。例如,如果忽略其他因素,如筆力、筆勢之類,方圓的直接對應物就是書法美感中習見的“骨”和“筋”。古人很早已掌握了使書法審美對象人格化的表達方式,傳衛(wèi)夫人《筆陣圖》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p>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以“骨勢”優(yōu)劣較論“二王”書法,王僧虔《論書》以“筋”“骨”為的,梁武帝《答陶隱居論書》以“骨力”并舉,凡此之類,不一而足?!肮恰焙汀敖睢本⌒в谌?,以筋骨強健表示旺盛的生命狀態(tài)。“骨”則有形,“筋”是膚肉包裹于骨而健美者,豐筋則肥,尚骨則瘦,過則肥,瘦皆病,如張懷瓘《評書藥石論》對時尚中“棱角”和“脂肉”弊病的批判,陸游《劍南詩稿·唐希雅雪鵲》有“我評此畫如奇書,顏筋柳骨追歐虞”句,后世以為的評。以門字豎畫為例,顏書渾圓外曲,柳書瘦硬內(nèi)斂,圓如筋,瘦若骨,皆得其形似。不同的是,筋力內(nèi)斂,骨力外露,這是由于筆圓則其力中含、筆方乃成棱角而其力外溢的緣故。
由方圓步入筋骨只是書法審美的初階,當筋骨不斷衍生眾多的美感、風格需要區(qū)別表達的時候,人們往往舍棄循序漸進的方式,用衍生詞語直接評述。試以方圓、筋骨十分典型的歐體和顏體來加以說明。歐書多用側(cè)鋒方筆,故多棱角,平行的豎畫均向字內(nèi)弧曲,即張力內(nèi)向,字形瘦削;顏書多用中鋒圓筆,不出棱角,平行的豎畫均向字外弧曲,即張力外放,字則寬博。論及美感,歐書以瘦骨嶙峋、鋒芒四射為“險”,換言之則有“險勁”“險峻”“險拔”“險峭”“峭拔”,夸張又有“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等;顏書以豐筋偉力為“雄”,換言之則有“雄強”“雄壯”“雄偉”“雄媚”“雄放”等,二者都是就其形質(zhì)所作審美描述。此外,張懷瓘《書斷·妙品》評歐書“森森焉若武庫矛戟”,印證其《書議》評王羲之草書“無戈戟铦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之語,則歐書瘦硬而棱角四出,正是“戈戟铦銳可畏”“物象生動可奇”的狀態(tài)。梁武帝《答陶隱居論書》稱“棱棱凜凜,常有生氣”,棱言方筆棱角,凜謂凜然可畏,故能神采飛揚,生氣浩然。黃庭堅《山谷論書》評歐書是“直木曲鐵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直木”“曲鐵”都是講其筆力形質(zhì),已然自內(nèi)向外了。介胄,甲胄,言其書孔武威嚴,而不可冒犯,也是凜然可畏之意。朱長文《續(xù)書斷·神品》評顏書“合篆籀義理”,謂其圓曲類似篆籀,點畫如鐵石陷壁。后人評顏書有“篆籀氣”,也從此著眼。篆籀兼言大小篆,其地位的尊崇有四:一則其代表字源,自法效天地萬物而來,一直籠罩在圣人造字的光環(huán)之下;二為圓筆之祖,有著無可爭議的權威性;三乃禮樂文化、儒家正統(tǒng)思想之象征,其文化意義遠高于隸楷草行諸近體書法之上;四是篆籀一直代表古體,伴隨諸近體書法而行,并作為古雅之美的參照系,在技法、審美和理論諸多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顏書“合篆籀義理”,猶言其遠承書法正統(tǒng),足以正本清源,后世鄭杓《衍極》評顏書“含弘光大,為書統(tǒng)宗,其氣象足以儀表衰俗”,即是此意。
在技法方面,別有一種富含哲理的方圓,即古人常講的“筆方勢圓”,自“二王”楷書總結(jié)而來,其要領是凌空取勢,一拓直下。凌空取勢,謂筆在空中已然成勢,側(cè)鋒打筆入紙,轉(zhuǎn)瞬成形,筆富彈性,妙在空靈。其中最典型的筆畫是“點法”和“捺法”,不留起止痕跡。而顏、柳代表的唐楷字大,“點法”需要平移回鋒,“捺法”一波三折,皆用中鋒,務求結(jié)實,故不能空靈。若“二王”之法,筆勢環(huán)環(huán)相扣,圓融無間,側(cè)鋒斬斫,勢巧形密,是一種從空中到紙上氣息連綿不斷而均為有效運動的筆法。孫過庭《書譜》稱“隸欲精而密”,隸是晉唐人對楷書的稱呼,精謂精巧,密言筆勢連貫而意氣密麗,是對“二王”楷法的準確概括。古代書論講楷法的“呼應顧盼”“筆斷意連”,也是屬意于此。唐楷自顏、柳之出,天下宗之,而古法衰微,后人遂不復解“筆方勢圓”“空靈”為何物事矣。
“筆方勢圓”的書寫和審美實踐,代表了魏晉玄學風氣影響下人們對書法藝術的哲理化認知,其瀟灑優(yōu)雅的揮運狀態(tài)或許與魏晉風度有所關聯(lián),米芾感慨“時代所壓,不能高古”,蓋有由矣。玄學的經(jīng)典是《周易》和《老子》《莊子》,是典型的儒道互補學說,對書法藝術的認知有極大的裨益。方圓是古人解釋客觀世界的一對基本概念,通用性、類比性很強,例如,方象地,圓象天,方為陽,圓為陰,方謂剛,圓謂柔,自然而然,從技法和視覺形狀順利地進入宇宙秩序當中,上升到哲理闡釋的層面。項穆《書法雅言·規(guī)矩》云:
“天圓地方,群類象形,圣人作則,制為規(guī)矩。故曰規(guī)矩、方圓之至,范圍不過,曲成不遺者也。
圓為規(guī)以象天,方為矩以象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guī)矩,又曰之至。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zhí)也?!?/p>
“用筆貴圓”,即前文的勢圓;“字形貴方”,即前文的筆方,行文換言而已。項氏所論“神圓”,即前文講的筆勢圓融無間,要在精神彌滿;“通方”,指與圓相對而言之普通的方,不可執(zhí)著于棱角、骨勢。又,張懷瓘《評書藥石論》云:
“蓋欲方而有規(guī),圓不失矩,亦猶人之指腕,促則如指之拳,賒則如腕之屈,理須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曰壯哉!書亦須用圓轉(zhuǎn),順其天理;若輒成棱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唐]歐陽詢 卜商帖 25.7cm×16.5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張氏所謂“順其天理”,乃“勢圓”的哲理依據(jù),一味夸張棱角,也會失去“通方”須有陰陽變化之義。張氏《六體書論》又言“夫物負陰而抱陽,書亦外柔而內(nèi)剛”,“剛?cè)帷庇靡躁U釋點畫字形的生命狀態(tài)和質(zhì)感,歸宿仍在于陰陽,以陰陽統(tǒng)合天地萬物,書法自然不能例外。傳歐陽詢《用筆論》“剛則鐵畫,媚若銀鉤”之語乃千古論書名言?!拌F畫”言陽剛,“銀鉤”言陰柔,得方圓的極致,也是后世仰慕的技法極致。又傳王羲之《記白云先生書訣》云“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是“道”“氣”“陰陽”均可根基于方圓。詳言之,用筆痛快有力即陽剛之氣,有陽剛之氣則字勢勁險如懸崖峭壁,用筆沉著遲澀即有陰柔之氣,陰柔之氣郁勃而風神自生,這是由方圓剛?cè)岬膹娏覍Ρ壬傻拿栏小⑽踺d《藝概·書概》云:“書要兼?zhèn)潢庩柖?。大凡沉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彼寡哉梢宰鳛榻裉熘v座的注腳。
劉氏《游藝約言》又云:“利斷金,溫如玉,二語可作書評。褚河南之‘金生玉潤’,缺一則未免有弊?!彼寡灾^筆勢痛快有如利刃斷金,而點畫質(zhì)堅復溫潤如玉,可與“鐵畫銀鉤”并觀,均本于方圓之義,輾轉(zhuǎn)而為之說,正所謂一理通而百理洞達也。
除上述衍生延伸的各種表現(xiàn)之外,方圓還被作為推闡“字如其人”之類的倫理價值標準的象征,傳神地物化了儒家思想學說。例如,初唐歐、虞并為名家,歐陽詢書名遠播,傳世書跡亦多,而評價卻在虞世南之下,這就是始于唐太宗的“抑歐揚虞”現(xiàn)象。據(jù)新舊《唐書》記載,歐陽詢相貌瘦小丑陋,又性情耿介,素為唐太宗所不喜;虞世南相貌儒謹,博學直諫,為太宗腹心,譽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敕曰“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張懷瓘《書斷·妙品》評歐書云:“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于智永,潤色寡于虞世南。其草書跌宕流通,示之二王,可為動色,然驚奇跳駿,不避危險,傷于清雅之致?!?/p>
又評虞世南云:“歐之與虞,可謂智均力敵,亦猶韓魯之追東郭?也。論其成體,則虞所不逮。歐若猛將深入,時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選,罕有失辭。虞則內(nèi)含剛?cè)?,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yōu)?!?/p>
合觀二評,歐書“潤色”不及虞,復“不避危險”而失“清雅”,均緣于方硬勁險,鋒芒外露,而虞勝在“內(nèi)含剛?cè)帷钡膱A上面。張氏雖然也承認歐書標置成體,為“虞所不逮”,卻得出“君子藏器,以虞為優(yōu)”的結(jié)論。顯然,斯評已超出藝術標準,依據(jù)倫理臧否取舍,不能沒有唐太宗的影響。又蘇東坡《書唐氏六家書后》評歐書云:“率更貌寒寢,敏悟絕人,今觀其書勁險刻厲,正稱其貌耳?!薄翱虆枴毖云涫萦玻饨翘^,鋒芒迫人。東坡此評一出,“字如其人”之說所用日廣,更與“人品即書品”等論齊觀,影響書論近千年之久。
從技法和視覺形狀的方圓發(fā)展起來的審美和理論見解,各循其路再為引申與追加,在多途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所關心的往往只是新的認知本身及其所處層面的理論意義,至于方圓原本是什么,已經(jīng)不再重要了。在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平凡、簡單的事物都可以作為宇宙秩序的表征,進入天地之大節(jié)奏、大和諧當中,從而取得崇高和永恒。在書面表達中,代表那些具體事物的詞語之含義不斷被引申追加,不斷被推廣應用,如果追根溯源,大都可以找到最初的形態(tài),還原到基本的技法和視覺形狀上面。這對于書家和理論家來說,都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閱讀和思考過程,如果做得好,將會推進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解決當代書法所面臨的許多問題。當然,與“方圓”類似話題正多,感興趣者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