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婕
【摘 要】 大學新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均要求要求加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其方法主要是:充分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豐富校園文化,建立家校聯(lián)動機制等。
【關鍵詞】 大學生;適應能力;入學教育;必要性;方法
一、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的內涵
“適應”一詞最初源于生物學范疇,是指生物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中的“適應”一詞,主要是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范疇來談的。在心理學中,適應是指個體心理在一定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進行調整,并反過來對生活環(huán)境產生影響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1]在社會學領域,適應表現為個體在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通過不斷改變、調整自身的內在認知和外在行為,從而適應社會環(huán)境并對其產生影響的過程。
大學時代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進入大學之前的學習、生活和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存在較大的差異。除了要面對學習上的壓力,還有來自生活、人際交往、心理等各方面的壓力。同時,新生大都是第一次面對集體生活,遠離父母,很難得到家人的關愛和幫助。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正是從新生入學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對新生開展短暫的集中適應能力教育和長期的引導,幫助大學生逐步適應大學環(huán)境,從學習、生活、心理、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引導大學生調整自己對大學認知狀況,引導大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改變自身,借助大學校園的學習契機,實現自我發(fā)展。
二、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學新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要求加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
(1)身體機能健全,內心尚不成熟。人的心理特點與年齡密切相關,不同的年齡呈現出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特征。一般而言,人的一生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作為大學新生來說,大多數新生在入學時已經年滿18周歲,處于青年期這一階段,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和實際年齡遠遠不相符。雖然人體已經基本發(fā)育成熟,但是由于神經纖維的髓鞘化還沒有完成,大腦的抑制和興奮過程不平衡,因此大學新生的心理并未發(fā)育成熟。如果不對其加以引導,他們自身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大學生活。調整好角色的轉換,使他們從心理上走向成熟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2)感情豐富,情緒易受波動。大學新生正處于青年向成年發(fā)展的過渡時期,他們內心敏感,情感豐富。他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與眾不同,這些強烈的需要導致他們情感體驗豐富而深刻,使他們不論在日常生活、學習還是交往中都帶有著濃厚的感情色彩。但是,大學新生的價值觀還沒有成熟,缺乏社會經驗,自身的認識水平、調節(jié)能力還不夠,因此情緒波動起伏較大,容易受到環(huán)境影響。通過對新生進行入學適應能力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及時化解因難以適應新生活而產生的各類心理問題。
(3)追求獨立,但缺乏能力。大學新生離開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遠離朝夕相處的家人,獨自開啟新的校園生活,他們的成人感迅速增強。他們渴望獨立,強烈需要得到社會認同,自信心、自尊心都大大提高。但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賴父母,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完全獨立。由于他們在大學以前的生活基本以學習為中心,其他的一切事物都由家人包辦了,這就導致他們在生活自理方面顯得尤為欠缺,無法獨立的面對大學生活,而這種阻礙又會延伸到學習、心理、人際關系等方方面面,從而嚴重影響新生適應全新的大學生活。因此,入學階段的適應能力教育關系到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成長和未來的發(fā)展。
2、理想的大學生活和現實存在差距要求加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
大學新生在經歷了殘酷的高考選拔,懷著無限憧憬跨進大學校門,他們對于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有無限的期待,無限的理想與抱負。然而,理想并不等同于現實,大學并非他們想象中的樣子。無論是校園壞境、文化氛圍、學習方式、人際關系、專業(yè)認知等等方面,都和預期存在著較大的落差,并且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的,無法憑借的自己的能力去改變。這種客觀差距還延伸到了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也就是對自我的期望與現實中的我的差距。由此而產生出了許多心理上、情感上的痛苦和失望,甚至有些人開始懷疑自己,用消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周圍的一切。因此,這時候對新生在心理和意識等方面進行引導,鼓勵新生主動融入新環(huán)境當中,盡快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非常重要。一旦無法快速適應大學環(huán)境,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影響大學生活質量。
3、高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要求加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
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可以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環(huán)境,減輕高校在心理工作和教學工作方面的壓力,有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2]在教學方面,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主要體現在對專業(yè)認知、學習方式、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培養(yǎng),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專業(yè)學習。適應了大學環(huán)境的新生會呈現出積極向學的景象,有利于老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學校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生管理方面,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主要體現在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學習,包括學習學生手冊、公寓管理規(guī)章制度、學位管理制度等等。這有利于發(fā)現新生存在的諸多潛在問題,有效預防問題的擴散,從而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水平。
三、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的方法
1、充分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加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
隨著高校班級數量和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這給教師隊伍帶來了比較大的壓
力。身處學生工作一線的輔導員往往身兼數職,分散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無法滿足數量龐大的學生的需求。相比于老師來說,身邊的同齡人在進行新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時更具有優(yōu)勢。他們生活環(huán)境相似,不僅在興趣愛好、行為方式上比較接近,而且在思考、處理問題的方式上也有極大的相似性。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他人交流分享,相比于灌輸式的說教,大學新生更愿意效仿身邊優(yōu)秀的同學。[3]
(1)優(yōu)秀學生榜樣示范。優(yōu)秀學生作為學習態(tài)度端正、專業(yè)知識扎實、綜合素質較高的群體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關注。他們大都在各年級、各專業(yè)擔任著學生干部的職務,一方面他們是學生,另一方面他們是學生事務的“管理者”和“服務者”。因此,這些優(yōu)秀學生除了認真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工作職責外,還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他人,用人格魅力拉近與同學們的心理距離,了解新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盡快融入集體,為他們適應大學生活提供盡可能的幫助。
(2)杰出校友榜樣引領。杰出校友作為畢業(yè)生群體的佼佼者,無論是學習經驗還是實踐閱歷都比低年級學生豐富很多,他們的大學成長經歷對于新生來說非常有借鑒意義。作為“過來人”,這種身份無形中會拉近與新生的距離,從而引發(fā)他們的崇拜感,他們會更容易卸下防備,更愿意吐露心聲,在交流中更好的進行大學適應能力教育。一方面引導新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yè),合理制定專業(yè)學習目標,盡早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找尋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另一方面引導新生全面認識大學生活,鼓勵大學新生充分利用校園資源進行興趣探索,培養(yǎng)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新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投入到感興趣的事情中,找到了發(fā)展方向,將會大大提升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性,從而減少焦慮和迷茫,為大學新生活的開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端。
2、豐富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形成的校園精神和文化氛圍,它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通過開展學術、文化、體育、藝術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來豐富學生校園生活。[4]對于大學新生來說,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正是他們所向往的,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以社團活動為載體,吸引新生積極加入社團組織,培養(yǎng)良好的興趣愛好,充實課余時光。通過社團活動建立起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增強新生的歸屬感,引領新生走出迷茫,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3、建立家校聯(lián)動機制,加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
為了幫助大一新生能夠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穩(wěn)定的度過這段“調整期”,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的教育是不足夠的,還需要發(fā)揮家庭的重要力量。學校很難顧及到每一個新生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入學適應性教育工作。[5]因此,需要通過父母幫助孩子在觀念和心理上及時調整以往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方式,與學校積極配合,構建起家校聯(lián)動機制,共同做好新生的入學適應性教育,幫助新生順利度過大學適應期。
(1)搭建家校聯(lián)系平臺,及時溝通交流。高校和家庭之間不應是彼此孤立的,而應該加強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優(yōu)勢,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家庭親緣關系的優(yōu)勢,打破學校和家庭教育相脫節(jié)的狀態(tài),創(chuàng)新溝通方式。通過以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為載體,搭建家校聯(lián)系平臺。由輔導員作為平臺的管理者,以學生干部為重要支撐加強對平臺的運營、和管理,通過該平臺和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交流,實現雙向聯(lián)通。
(2)增進家校聯(lián)系,參與學生成長。學??梢蚤_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增進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以新生家長會、開學典禮、迎新晚會等大型活動活動為契機,邀請家長參與,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融入學生校園生活,見證學生成長。除此之外,學校可以充分發(fā)揮教育方面的專業(yè)性優(yōu)勢,開展主題講座,加強理論指導,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全方位幫助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對大學新生適應校園,幫助他們快速完成角色轉變,盡快融入全新的大學生活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是,這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需要長期化、系統(tǒng)化的開展工作。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教育資源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入學適應能力教育方式,豐富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增強教育吸引力,從而增強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朱敬先.健康心理學:心理衛(wèi)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67.
[2] 王洪鵬.論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D].廣州:中山大學,2009.4.
[3] 趙鵬.學長制在高校新生適應教育中的優(yōu)劣分析及建議——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J].延邊黨校學報,2015(2)115-117.
[4] 李輝.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點及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101.
[5] 羅麗琳,朱琳.大學生入學適應能力教育[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