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力
摘 要: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越來越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旨在引導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將人類文明和人文精神傳承和發(fā)揚。本文將結合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分析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并提出將人文精神培養(yǎng)融入歷史教學的有效對策,希望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人文精神 培養(yǎng) 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人文精神主張以人為本,倡導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人類歷史文明長河的精華所在。歷史教學在傳承人類文明、弘揚人文精神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通過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有助于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將人本主義根植于心。特別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人格和品性已基本成熟,歷史教師更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的內涵,將人文主義精神巧妙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樹立人文精神。
一、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意義
1.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本理念,既要肯定自身的價值,又要學會尊重他人,在自尊、自愛的同時養(yǎng)成心懷大愛的情懷。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例子,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將文化的光榮傳統(tǒng)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傳導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塑造學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學生品質修養(yǎng)和道德內涵。
2.增強人本的責任使命
當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了解了歷史的發(fā)展背景、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要經歷后,教師將歷史理論知識與人文知識進行融合,從中提煉出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總結出歷史事件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傳承人類文明的責任使命。
3.推進教育的改革深化
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正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在歷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是推動我國教育體制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二、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1.未形成人文精神融合的教學體系
現(xiàn)階段,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的融合還在探索階段,沒有形成成熟的、富有經驗的教學體系,多數(shù)教師只是根據(jù)教學內容即興加入人文精神的內容,沒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授課依然以歷史知識點為主線,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未達到預期。
2.未達到吸引學生興趣的教學目標
當前,高中學生歷史學習的最大特點仍然是面臨巨大的考試壓力,歷史教學變成了大量知識點的輸入,學習方式仍以背誦、記憶和題海戰(zhàn)術為主,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教育未能完全理解,對歷史學科缺乏學習興趣,甚至認為歷史課與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相比,是靠記憶考取高分的輔助學科,人文理念的傳輸遇到阻礙。
3.未找到有效創(chuàng)新融合的教學方法
高中歷史教材中蘊含大量的人文知識,對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但由于觀念老舊和體制限制,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傳授,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新手段,難以達到將人文精神根植于學生內心、影響學生日后品格的目的。[2]
三、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策略
1.重視德育教育,堅持人本理念
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是所有教育者的終極目標,但只有才華而沒有德行的人才,卻是教育中最大的敗筆。因此,作為高中的歷史教師,要本著德才兼?zhèn)涞哪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學中將人文精神融入到課堂,用歷史的精髓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學會理解和尊重,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2.深挖歷史教材,解析人文精神
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濃縮了歷史的精髓,涵蓋大量的人文內涵,歷史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巧妙結合歷史事件,立足人文理念進行解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體會歷史事件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學習《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一課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榮辱觀,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更加生動具體。
3.優(yōu)化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將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歷史教師則轉變角色,從教學主體轉變?yōu)橐龑д?、輔助者,負責研究和完善教學體系,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熱情和潛能??梢詮哪骋粴v史事件出發(fā),結合人文精神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自發(fā)總結出歷史事件中反映出來的人文價值觀,既優(yōu)化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流程,增進了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的交流,又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強調和重視學生的感受,促進學生更好地從人文理念的角度理解歷史,從歷史的角度體會人文精神,從根本上解決人文精神培養(yǎng)與歷史課堂的融合問題。
4.開展實踐教學,深化人文價值
“紙上談兵”的教學終究達不到預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是教育的真諦。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擅長理論知識的教授,更要注重實踐教學的開展。例如,可以定期開展歷史與人文專題教育活動,例如在“南京大屠殺”等關鍵事件的課程中,開展參觀歷史博物館、演講比賽、座談交流等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在歷史問題中透視人文精神,在潛移默化的實踐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人文素質。
5.運用科技手段,引入多元媒介
在如今科技不斷進步的發(fā)展階段,網(wǎng)絡和多媒體也應廣泛應用到學校各學科的教學課堂,特別是在歷史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時,更適合巧妙利用好多元化科技手段,使原本枯燥的歷史課堂更加生動和形象。例如,在學習《理性之光與浪漫之聲》中,借助影視資料等媒體資源讓學生通過畫面和視頻深刻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況和所反映出來的文化背景,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反思歷史、分析當下,更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滲透。另外,運用網(wǎng)絡等平臺,能夠便于教師搜集外部資料,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人文精神的價值。[1]
結語
人文精神作為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內容,在歷史教學中是不容忽視的。高中學生正處于人格品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更要注重歷史教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以及對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榮.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策略[J].中國教師2017(S2):146
[2]費飛相.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培養(yǎng)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2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