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諍
【摘要】 在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栽植歷史中,楊柳一直是園林中的主要觀賞對象。因其極易栽種、樹姿優(yōu)美,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景觀配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蘇州古典園林中唯一以“柳”命名的建筑景點,是拙政園中部景區(qū)最具特色的長廊“柳陰路曲”。
【關(guān)鍵詞】 楊柳;意象;拙政園;柳陰路曲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楊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植歷史,分布也極為廣泛。作為中國古典詩文吟詠的重要題材和對象,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楊柳形成了豐富而又復(fù)雜的意象內(nèi)涵。
一、楊柳意象的審美內(nèi)涵
先秦典籍中,楊柳更多被關(guān)注的是其使用價值和長勢迅速、枝條茂盛的特點?!对娊?jīng)》中記述的植物種類繁多,應(yīng)該都是周代人所熟悉的?!缎⊙拧ば≯汀酚小拜冶肆梗Q蜩嘒嘒”,《國風(fēng)·齊風(fēng)》中有“折柳樊圃”,《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小雅·巷伯》:“楊園之道,猗于畝丘?!笨梢?,栽植楊柳已融入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楊柳生長迅速、枝繁葉茂,又可以作為木材制作船只、圍成籬笆。詩中所說“楊園”,既可理解為園之名,也可視為栽植楊樹的園子?!缎⊙拧げ赊薄纺┱虑Ч琶洹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豐富了楊柳的情感意蘊。因“柳”與“留”諧音,又是士兵離家時所見景物,“楊柳”因此成為蘊含離別、愁怨、思家等豐富情感的獨特意象。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的柳樹延續(xù)了這種情感,開篇即曰:“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戶牖。”獨居閨閣的女子,于春日登樓遠眺,不見游子歸來,只有園中青草與垂柳相伴,惆悵與孤獨成為這首詩的基調(diào)。
魏晉時期戰(zhàn)亂不斷,縱情山水、崇尚隱逸成為社會風(fēng)尚。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也進入了轉(zhuǎn)折期,園林經(jīng)營由皇家宮苑向士人百姓普及。文人雅士在造園活動中,開始兼顧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享受。植物栽培技術(shù)的提高,為造園的興旺發(fā)達提供了物質(zhì)要素的保障。同時,花卉樹木作為審美對象,也頻繁出現(xiàn)在詩文吟詠中。柳樹早春吐綠、暮春飛絮、盛夏成陰、秋日枯黃、寒冬飄零,代表了一年四季時序的變遷,極易引發(fā)時光飛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妒勒f新語·言語》中記載,桓溫北伐路過金城,見到早年親手栽種的柳樹已有十圍粗壯,不禁感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
魏晉時期,與柳樹密切相關(guān)的還有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碧諟Y明歸隱田園,栽植柳樹,自稱“五柳先生”,柳樹也因此代表了隱居世外的清幽環(huán)境,是高雅脫俗、不流于世俗的名士、隱士的象征。
進入隋唐,帝國版圖擴大,文化燦爛,楊柳又被注入了新的文化審美內(nèi)涵。隋煬帝時期,廣鑿河渠,筑堤栽柳,形成了“柳色如煙絮如雪”的獨特景致。隋堤作為南北交通的樞紐,進入唐代,成為送別之顯地。起源于漢代民間的折柳習(xí)俗,頻繁出現(xiàn)于唐人的送別詩文中。隋堤柳之外,灞橋柳也是唐代詩文中代表離別的重要意象。灞橋原名霸橋,橫跨灞水之上,是唐代出入長安的門戶之地,唐人常在此處與親朋好友依依惜別。李白多次在詩中將灞橋、折柳、離別聯(lián)系在一起?!跺绷晷兴蛣e》:“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薄稇浨囟稹罚骸澳昴炅?,灞橋傷別?!薄秳趧谕ぁ罚骸按猴L(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闭哿蛣e,既表達了對遠行親友的留戀不舍之情,也寄寓了希望對方在他鄉(xiāng)平安無恙,早日歸來的美好愿望。
南朝宮體詩興盛,楊柳意象中開始出現(xiàn)女性的綺怨色彩。以柳葉比美女之眉、柳枝比美人之細腰等等,都讓楊柳更具女性柔弱氣息。盛唐之后,楊柳已很少作男子比擬,柳甚至開始被比作青樓歌妓。宋以后,柳陌花衢、花街柳巷等詞匯的出現(xiàn),讓柳成為風(fēng)塵女子住所的指代。在長期的文化沉淀中,楊柳的人格象征意義,由名士、隱士轉(zhuǎn)而為美女、歌妓,由高潔出塵轉(zhuǎn)而為陰柔俗艷,這在中國古代植物文化中并不多見。
楊柳除了在古代詩文中演變出豐富而復(fù)雜的審美寓意,在佛教徒心中,更是佛門圣物,是觀音菩薩手持的法器寶物。民間認為觀音菩薩有33種造型,最常見的就是楊枝觀音,又稱滴水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左手持凈瓶,右手舉楊枝,用“楊枝蘸凈水”的法術(shù)為百姓治療疾病、驅(qū)鬼辟邪、祈福求雨。
二、拙政園柳陰路曲
因楊柳極易栽種、樹姿優(yōu)美,且具有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栽植歷史中,一直是主要觀賞對象,在景觀配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拙政園建于明代,五百年間,幾經(jīng)變遷,時至今日中部景區(qū)仍是全園精華所在。山水曠遠、林木蔥郁,樓閣掩映,曲廊縈繞,景致疏朗而富有變化。造園之時,為營造出方方勝景,在進行空間分割時,借助了假山、院墻、廊、橋等多種手段。中部景區(qū)最具特色的長廊是“柳陰路曲”,取意唐《二十四詩品·纖秾》:“柳陰路曲,流鶯比鄰?!贝死任挥谥胁烤皡^(qū)西北,是一條緊靠荷花池的彎曲空廊。廊東連荷風(fēng)四面亭,西接別有洞天亭,向北轉(zhuǎn)到見山樓,即是串聯(lián)景點的引導(dǎo)線,也增加了景深和層次,在分割空間的同時,達到了隔而不斷的效果。
柳樹根粗莖壯,枝葉繁茂,極具遮陰避陽的使用價值。西漢孔臧的《楊柳賦》歷來被稱為千古詠柳第一篇,文中贊譽柳樹“蔚茂炎夏,多陰可涼”“暑不御,凄而涼清。內(nèi)陰我宇,外及有生”。炎炎烈日,暑氣蒸騰,稠密的柳枝為人們提供濃陰,因此,自漢代起柳樹就是宮廷和園林中常見的綠化物種?!稘h書》載:“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這段記述雖強調(diào)的是柳樹的靈異,但也可見漢代皇家宮苑上林苑中栽植柳樹的情景。到了隋唐,老百姓的尋常家宅中也出現(xiàn)了柳樹的身影?!端鍟じ叻f傳》:“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書史,尤善詞令。初,孩孺時,家有柳樹,高百許尺,亭亭如蓋。里中父老曰:“此家當出貴人。”高穎十七歲出仕,當朝執(zhí)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因此家中植柳也被視為祥瑞的象征。
柳樹高大挺拔,樹陰參天蔽日,春夏之際,在柳陰下宴飲吟詠也是文人雅士的樂事。漢景帝之弟梁孝王劉武所建兔園,又名梁園,宏大富麗,與帝王宮苑幾無二致。劉武喜招四方豪杰,“自山東游士莫不至”,名人文士一時云集門下。劉武常常召集文人騷客,于茂林修竹、亭臺樓館間縱情游樂、賦詩飲酒。枚乘的千古名篇《柳賦》,即描繪了君臣在梁園忘憂館柳樹之下,聽絲竹管弦之樂?!巴鼞n之館,垂條之木?!卩导毩?,流亂輕絲。君王淵穆其度,御群英而玩之。小臣瞽聵,與此陳詞。于嗟樂兮。於是罇盈縹玉之酒,爵獻金漿之醪。庶羞千族,盈滿六庖。弱絲清管,與風(fēng)霜而共雕?!蔽娜搜偶x詩斷章,細柳如絲,不亦樂乎!“菀彼柳斯,鳴蜩嘒嘒”,于柳樹下宴飲還可聽蟬鳴鶯語。垂柳柔荑,絲絲交縈,柳樹兼具悅耳、悅目、納涼三美,真是園中之佳木。
柳樹多植于河畔池邊,柔條拂水,裊如絲縷,有掩映之逸致。魏晉石崇所造名園金谷園,園中有水池,池邊栽植楊柳。潘岳《金谷集作詩》曰:“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弊菊@水勢瀠洄,“柳陰路曲”南側(cè)臨池。盛夏時節(jié),池邊綠柳陰陰,池中碧葉接天、花紅映日,與荷風(fēng)四面亭中的對聯(lián),“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描繪極為貼切。池邊植柳、水中栽荷也成為園林中常見的造景手法。潘岳《閑居賦》中描繪其宅園之景,“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長楊映沼,芳枳樹樆,游鱗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藹,靈果參差?!焙苫ㄎ撮_時曰“菡萏”,可見潘岳造園之時已經(jīng)有意識地將楊柳與荷花搭配,綠柳紅荷相映成趣。
然蘇州園林中楊柳并不多見,以柳命名的建筑景點也只拙政園“柳陰路曲”一處。究其原由,大約是楊柳樹干粗壯高大,兼枝條繁茂,栽于小園池畔,反而顯出空間閉塞之短。
柳樹作為景觀樹木大規(guī)模栽植始于隋唐,隋煬帝修大渠筑長堤,堤上植柳。據(jù)南宋名儒祝穆《古今事文類聚·后集》記載:“隋堤柳,隋煬帝自板渚引河筑街,道植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薄洞笄逡唤y(tǒng)志·開封府志》也說:“(隋堤)一名汴堤,隋大業(yè)元年筑,西通濟水,南達淮泗,幾千余里,繞堤植柳?!碧拼始覉@林眾多,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宮、曲江等離宮別苑中都廣植楊柳。這在唐人的詩歌中多有體現(xiàn),王建《華清宮前柳》曰:“楊柳宮前忽地春,在先驚動探春人。曉來唯欠驪山雨,洗卻枝頭綠上塵?!遍L安曲江池邊因多柳樹,排列成行,還形成了以柳為主題的景觀——柳衙。宋代以后,中國古典園林進入成熟期,種柳賞柳之風(fēng)更為興盛,形成了眾多以柳為主題的景觀。最為知名的有杭州西湖的蘇堤春曉、柳浪聞鶯,揚州瘦西湖的長堤春柳等等。至清代康乾盛世,皇帝好園林之樂,巡游江南,臨幸名園,修建皇家園林也多仿造江南造景之法。頤和園水面開闊,園內(nèi)景觀多借鑒西湖,湖面筑堤,堤上架橋,桃柳夾植于堤上。乾隆《萬壽山即事》贊曰:“背山面水池,明湖仿浙西。琳瑯三竹宇,花柳六橋堤?!?/p>
由上可知,楊柳的景觀經(jīng)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臨水,二是空間開闊。蘇州園林以私家小園為主,雖必有水池,但空間有限,在選擇樹木品種時,楊柳并無優(yōu)勢。目前只有拙政園、獅子林、留園這類中型私家園林中栽植少許柳樹,拙政園的“柳陰路曲”就尤為難得了。
參考文獻:
[1]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拙政園志[B].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2]石志鳥.中國楊柳審美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9.
[3]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