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敏
【摘要】西方關于雙性化人格的研究歷史悠久。榮格對于雙性化人格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從榮格的觀點中我們了解到了雙性化人格的概念。當前我們的性別教育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對于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幾種實施途徑本文做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雙性化人格? 榮格? 性別角色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43-01
一、引言
西方關于雙性化人格的研究歷史悠久。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潛意識雙性化”的概念。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著名的“阿尼瑪(Anima)和阿姆尼斯(Animus)”理論,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兩個術語說明人類雙性化生理和心理特點。為了使個體人格得到健康和諧的成長,應允許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個人意識和行為中得到一定的展現(xiàn)。否則這些被壓抑到意識深處的異性因素的逐漸積累,最終會危及生命主題的存在。
二、榮格的觀點
(一)男人的女性特質(zhì)
榮格認為,在每個男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女性特質(zhì),他稱之為“阿尼瑪”。如果男人對他母親的經(jīng)驗不是積極的,這同時可以獨特而不同的方式影響他的女性特質(zhì),結果不是變得無丈夫氣概,就是成為女人的掠奪品。
其實女性特質(zhì)也有許多重要的積極面,舉例來說,女性特質(zhì)對男人有能力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這個事實負責。另一個作用至少有相等的重要性:不論男人的腦袋什么時候無法辨識隱藏在潛意識后的事實,女性特質(zhì)都會幫他發(fā)掘出來。女性特質(zhì)在把人的思考和內(nèi)在價值調(diào)和一事上,擔任極重要的角色。
(二)女人的男性特質(zhì)
與男人的女性特質(zhì)相對應,在女人的心靈深處,也潛伏著一種男性的特質(zhì),榮格稱之為“阿尼姆斯”。女人很少能反駁男性特質(zhì)的意見,因為他往往是正確無誤的,不過他似乎很少適合個體的情況。
如果女人知道她的男性特質(zhì)是誰,而且它對她有什么作用,她的男性特質(zhì)可以變成一個無價的內(nèi)在朋友。它賦予她男子氣概的特質(zhì),包括進取心、勇氣、客觀性,和超凡的智慧。
三、當前性別角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性別角色教育的缺失
性別角色教育是社會化的任務之一。我國當前的性別角色教育有很大的缺失,男女兩性性別角色發(fā)展有著不同的需求,家長和教師在性別角色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給男生、女生完全相同的期待、要求和教育。
(二)單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誤區(qū)
科學的性別角色教育理念的缺乏,導致家長和教師對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施加的影響是單性化和不科學的
目前大多數(shù)家庭和學校在都是對兒童采取單性化性別角色的教育模式。例如忽視女生勇敢、堅韌等優(yōu)秀男性特質(zhì)的培養(yǎng),忽視男生細心、溫柔等優(yōu)秀女性特質(zhì)的培養(yǎng)。這些性別刻板觀念阻礙了兒童發(fā)展異性積極特質(zhì),限制了兒童人格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四、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兒童的社會知識、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行為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是社會化的重要方面,也會首先受到家庭的影響。在家庭中,對兒童實施性別角色教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父母改變對于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
2.要發(fā)揮父母在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3.父母應營造一個兩性平等的家庭氣氛。
(二)學校教育
學校是家庭和社會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也是兒童性別角色知識擴展和加深的重要場所。在教育觀念上,教師要有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期望。進入學校以后,男教師和女教師代替了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教師的言行成了兒童學習的榜樣,兒童往往希望把自己塑造成老師所期望的模樣。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教育模式中走出來,改變自己的觀念,看到雙性化性別教育模式的優(yōu)點,對于兒童性別角色發(fā)展持有雙性化的期望。
(三)促進雙性化性別角色的社會教育
書籍、電影、電視和廣播等大眾傳播工具,它們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有巨大影響,是傳播性別角色觀念的有效途徑。電視為兒童提供了更多觀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機會。教師、家長應該幫助兒童分清傳媒內(nèi)容的正確與否、吸收積極信息、抵制消極信息。
五、結語
當代社會中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觀念依然占據(jù)主流,任何個人都難以超越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無論如何,隨著社會的進步,男女兩性都應該有更自由的性別角色發(fā)展空間。雙性化人格可以使人更自由、全面地發(fā)展,我們在進行性別教育時要注意這一點。
參考文獻:
[1]榮格.榮格性格哲學[M].北京:九洲出版社.
[2]蓋笑松,王曉寧,張嬋.走向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教育[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