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安
倒鋁匠
“倒鋁的”是村里人對“以舊變新”倒制鋁品的手藝人的簡單稱呼。倒鋁的一來,村子里就像炸開鍋一樣,家家翻箱倒柜,把原本積攢堆放在墻角背處的鋁線、爛鋁盆、易拉罐、空牙膏鋁盒等全翻出來,準(zhǔn)備倒制一件鋁品。一傳十,十傳百,不大一會,倒鋁的攤位前就圍滿了人,婦女尋問價格討論倒制鋁品,孩子們?nèi)菫榱丝礋狒[。倒鋁的是父子三人,一口爐子、一堆河沙、幾種模具,基本上就組成了一個土法制作鋁制品的攤點(diǎn)。父子三人分工明確,身材敦實(shí)的大兒子負(fù)責(zé)澆鑄,個子較高的二兒子主要做模具,老父親負(fù)責(zé)燒火和打磨鋁品。可以澆鑄的器具也很多,有雙耳大鋁鍋、平底鋁鍋,大小不一的盆子、鋁壺,也有漏勺、箅子、飯勺、小勺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具。雖然有些麻煩,但變廢為利,特別是倒出來的鋁鍋鋁盆要比商場里買的厚實(shí),價格也便宜。鄉(xiāng)下人講究的就是皮實(shí)、耐用,經(jīng)濟(jì)實(shí)惠。如誰家需要鑄制的東西廢鋁不夠,倒鋁的會根據(jù)需要給添加廢鋁,只要補(bǔ)點(diǎn)錢就可以。
手搖吹風(fēng)機(jī)在老父親粗糲的手下變得異常歡實(shí),就像夏天的蒼蠅嗡嗡不絕,炭火舔得坩堝渾身通紅,那些擠在坩堝里的易拉罐、鋁條等慢慢變軟,最后融化成像牛奶一樣的鋁水。身材壯實(shí)的大兒子,手持長勺,一邊觀察爐火,一邊將坩堝里漂著的殘雜物舀出來。個子較高的老二正在用河沙堆鍋的模型。先給細(xì)沙加入適量的水,到一捏成型結(jié)塊就行,不能太濕。將模具盒下面用土弄成鍋狀,用篩子往模具里面篩細(xì)沙,弄成鍋狀,將一個鍋扣放在上面用力壓實(shí),繼續(xù)向上面篩細(xì)沙,封閉嚴(yán)實(shí),蓋下模具上蓋,壓實(shí),把模具打開,把鍋小心拿出來,向模具里撒些石灰粉,用鍋壓一下再拿出來, 模具就做好了。這時,坩堝里的鋁水已經(jīng)滾沸,老父親停止燒火,將下一家準(zhǔn)備制作的廢鋁用腳用手敲碎,壓扁,以便到時放進(jìn)坩堝。只見老大拿著一把長長的大火鉗子,從爐火里將盛滿鋁水的坩堝夾出來,快步走到幾米外老二做好的模具前,小心翼翼地將鋁水從模具預(yù)留口倒進(jìn),然后將坩堝放在一邊,拿著一個小勺把多余的鋁水盛出來以免浪費(fèi)。為了保證鍋底光滑。趁熱又拿了一把前頭圓平的工具,伸進(jìn)預(yù)留口,將接觸面整平。這一連串動作嫻熟而緊湊,有條不紊。一分鐘后,大兒子熟練地將模具兩側(cè)的緊固螺栓松掉。約莫六七分鐘,他開始吃力地搬去模具的上罩,只見一個銀白色的鋁鍋倒扣著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
若有的人家廢鋁多,在做個大件之后,還想做個小勺子什么的,在做模型時,在鍋的旁邊還做個小勺子模型,只不過兩個模型之間用指頭粗的鐵棍做了一條通道,以便澆鑄時鋁水能流過去。出來時,就是一個鍋連著一個勺。待冷卻后,老父親用鋼鋸將兩個器物之間的連接段截去,再打磨一下就好了。
相比復(fù)雜的沙制模型,鋁盆等成品模型就要簡便得多。老大將上下兩個模板用螺栓固定,使之成型,只待澆鑄。冷卻后的器皿,被老父親細(xì)致打磨之后,銀光閃閃,光彩照人。那新鑄的鋁器,沉甸甸的一掂就知要比商場賣的結(jié)實(shí)得多。
土法做鋁鍋看似簡單,其實(shí)有很多秘密,需要多年的實(shí)踐才能得心應(yīng)手。比如,鋁水溫度高低,全憑肉眼辨色識別,火候到了,鋁熔化得徹底,倒出來的鋁鍋沒有砂眼,結(jié)實(shí)耐用!澆鑄時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xiàn)廢品??粗貪M污垢廢棄的鋁器,在坩堝里的鳳凰涅槃,當(dāng)時還在上小學(xué)的我感覺很神奇,只到上初中后,我才知道,那叫鋁翻砂鑄造工藝。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批的不銹鋼制品基本代替了鋁制炊具,倒鋁的再也不見來了。
30多年過去了,母親當(dāng)年倒制的鋁盆鋁勺還在使用,可那走街竄鄉(xiāng)的倒鋁工藝,卻再也看不到了。
葦匠
秋收冬藏之后,原本緊張繁忙的鄉(xiāng)村便如空曠的田野一樣,一下子平靜下來。寡言的父親便去村外的灞河灘上割蘆葦,預(yù)備打葦席。
從秦嶺北麓竄出來的灞河水,在故鄉(xiāng)藍(lán)田縣新寨村外轉(zhuǎn)了個彎,便形成了大片河灘地。河灘地里長不出莊稼,蘆葦卻長得瘋野。秋風(fēng)吹過,呼啦啦地白絮飛舞,甚是壯觀。父親手握鐮刀,貓腰砍葦。隨著鐮刀的吭哧聲響,大片的蘆葦?shù)瓜?。很快地,那如屋檐高頭頂白絮花的蘆葦便擠滿了院落,就連卷尺、葦梭子、撬席刀、撥子也被從工具箱里翻了出來。看到父親忙活的身影,鄉(xiāng)鄰們譏笑道,一張葦席也就十來元錢,還用得著親自打?雖然村人們這樣說,但他們卻曾經(jīng)分外眼紅父親會打葦席的手藝。父親總是嘿嘿地笑著說,閑著沒事干,打打葦席,手藝也不生分。
這是20世紀(jì)90年代,父親每年秋后必做的一件事。作為村里唯一的葦匠,父親雖然說得輕松,但葦席打起來卻并不輕松,需要經(jīng)過選葦、破篾、浸泡、碾壓、分葦、編織、收邊等一系列過程。編一張葦席父親最快也得兩三天時間,論起經(jīng)濟(jì)效益確實(shí)沒有買一張葦席劃算,但執(zhí)拗的父親堅(jiān)持要親自打葦席。脆生生的細(xì)長蘆葦拿在手里容易折斷,堆在地上,又容易被人踩碎,但只要不碎得破敗不堪,都會被父親物盡其用地拿來編葦席。一根根細(xì)長的蘆葦,需要去葉、剝殼、砍葦花,才能備用。父親左手拿著葦梭子右手推送著蘆葦,隨著嘶嘶聲響,剝得光溜溜的指頭粗的蘆葦穿過葦梭子,便四分開來,變成薄如羽翼的篾條。劈篾條很費(fèi)手勁,也容易刮傷手,所以父親從不讓我們幫忙,即使自己手指劃破了,也只是簡單地用小布條纏下,草草了事。纖細(xì)冗長的篾條很容易折斷,需要灑水經(jīng)過一夜的浸潤。再用碌碡反復(fù)碾壓,便薄如紙張韌似牛皮了。
父親編葦席時,就會搬到屋里光潔的水泥地面上,手拿一把篾條從一個邊角開始,然后沿著兩條邊逐漸鋪開,這叫踩角起頭。就是用5根葦篾,一根是根,另一根為梢,根梢輪換交替使用。只見父親左手抬,右手壓,一根根篾條在他粗糙的手下,上下翻飛,錯落有致。挑一壓二,隔二挑一壓一,挑二壓三抬四,或交叉、或平行,時不時還用撬席刀緊一下縫隙。原本各自為體的篾條在父親運(yùn)籌帷幄的調(diào)遣下,聚到一起,便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織、縱橫交錯的葦席。那白云似的葦席如長了翅膀般,在父親的身下,先是篩子大,再是磨盤大,最后便成了一片金黃。俗話說“編筐編籃,重在收邊”,一張葦席的成功與否也取決于收邊。作為編織葦席的最后一道工序,每到此時,父親總要抽上一袋煙休息片刻,不知是為了慶賀編席的勝利還是為了鼓勁。多余的篾子被斜切掉,只留下一尺長左右,然后反折過來,在撥子的幫助下插到葦席的背面,這樣整個席邊便變得光滑美觀。收完邊,再壓平,把席面掃刷幾遍,確認(rèn)光滑無痕,才算完事。
編葦席看似不經(jīng)風(fēng)吹日曬卻是個苦力活,彎腰低頭,且手指頭會經(jīng)常扎到葦刺,血跡斑斑。我曾問父親,怎么學(xué)得編葦席呢?父親說,當(dāng)年為了謀生在渭北跟人學(xué)了編葦席手藝。在吃不飽飯的日子里,他就是憑此獨(dú)門手藝在生產(chǎn)隊(duì)里掙得高工分,養(yǎng)活著一家人。
一門手藝記錄著一段生活,也講述著一段人生。只可惜父親用編葦席的方式紀(jì)念過去的生活并沒有長久下去,1997年,灞河大旱,河灘里蘆葦?shù)南嬷赣H編葦席的生涯徹底結(jié)束,而鋪炕、曬糧食、蓋垛遮雨的葦席也隨之被床墊子、竹席、塑料帳子所代替。我曾想跟著父親學(xué)編葦席,不知是因?yàn)槟晟儇澩?,還是根本就沒想著靠它吃飯,終沒有學(xué)會這門手藝。1999年,隨著父親的去世,村子里就再也沒有葦匠和編葦席的手藝了。
窯匠
爺爺主持分家時,給了父親五個甕,兩個瓦盆。甕和房上的瓦一樣穿著青灰色外衣,底小肚大,張著朝天嘴,用來裝糧食既防霉變也防老鼠。每個甕都配有一個草帽樣的圓形蓋子,個大如篩子,上下相扣,嚴(yán)絲合縫。因?yàn)楫Y的體積大,卻又壁薄如紙,掂起來也輕飄飄的,這就造成瓦甕易碎,使用起來需十分小心。每次倒、舀糧食,父母都是輕拿輕放,似乎怕驚嚇著它們。陶黑油亮的兩個瓦盆,一個是面盆,一個作臉盆。和面、洗臉,讓兩個瓦盆經(jīng)常叮當(dāng)?shù)乇慌鲎?。雖然相對瓦甕要厚實(shí)些,但使用頻率的增大,讓兩個瓦盆在分家一年多時就碎了。家里沒錢買,和村里許多人一樣,母親就去厚娃爺那賒賬,先拿回兩個瓦盆用著。
厚娃爺是村里的窯匠,他的一只眼睛視力不太好,但卻學(xué)得一手制盆燒窯的好技藝。小時候,我曾多次跑到村里的瓦窯,去看厚娃爺制作瓦盆的情景。那些從南橋渠里挖回來的黃膠泥,性黏雜質(zhì)少,是制盆的上等材料。拉回來的黃膠泥,曬干后用篩子像篩面一樣慢慢篩。塵土飛揚(yáng),土落如雨。篩出的土塊又被碌碡碾碎,并挑揀出里邊的沙粒、雜質(zhì)。剩下的細(xì)土便被和成泥,用腳反復(fù)踩踏。我經(jīng)常見厚娃爺背著雙手,褲子挽到大腿,光腳在泥巴里來來回回反復(fù)地踩踏。他哼著戲曲,晃著頭,不緊不慢,時倒時進(jìn)時轉(zhuǎn)圈,盡情沉醉其中。隨著腳下的用力,泥水飛濺,那些在擠壓中的泥也發(fā)出如蛤蟆般的“咕嘰咕嘰”聲。四四十六遍之后,整個泥團(tuán)便如面團(tuán)般韌性有力,光滑潔凈。然后根據(jù)用料需求,用弓箭樣的弓弦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泥劑子備用。
踩泥的人經(jīng)常有好幾個,但是到最后“掌桌”的卻只有厚娃爺。所謂 “掌桌”,就是在輪盤上把泥坯“擼出”盆甕的形狀。小圓桌似的輪盤在電帶動下飛速旋轉(zhuǎn),坐在一旁的厚娃爺不慌不忙地抓起一塊泥劑子,摔在輪盤中央。輪子飛轉(zhuǎn),原本貼在盤上的泥劑子在厚娃爺?shù)氖窒氯玳L了翅膀似的,飛速成長。那飛快的動作看得我有些眼花繚亂,以至于當(dāng)時的我,一直認(rèn)為厚娃爺會變魔術(shù)。有了形之后,就進(jìn)行“貼桌”,割去多余的泥,修邊、打磨,然后拿出去晾曬。因?yàn)橥吲璧男枨罅看?,所以厚娃爺做的瓦盆也較多。干凈的場院里,大大小小的盆按著次序排了一溜又一溜,直到曬干,再搬到窯里去燒制。在這中間,免不了破損、碰壞,所以最后燒制成品的有一半多就不錯了。燒制瓦盆受天氣影響較大,太陽太烈了不行,雨天也無法干,是個極累人的技藝,所以厚娃爺一年燒制的瓦盆,勉強(qiáng)和村里家家戶戶損毀的甕盆數(shù)相當(dāng)。
分田到戶以后,糧食增多,甕里放不下的糧食只能堆在墻角,吊在空中。老鼠咬破口袋,連吃帶拿,給人糟蹋得不成樣子??粗列量嗫喾N出來的糧食被老鼠如此禍害,母親不停地嘆氣說,趕緊添置些瓦甕,可厚娃爺燒制的瓦甕遠(yuǎn)遠(yuǎn)不夠用。不久村里面來了賣甕的。拖拉機(jī)上放著大大小小的半人高甕。粗的如鍋大,細(xì)的如人腰,均是陶瓷的,壁厚如人胳膊,質(zhì)地厚實(shí)。雖然有些笨重,但要比厚娃爺燒的瓦甕結(jié)實(shí),且裝的糧食多。這些甕既賣也可以用糧食換,家家戶戶爭相換。母親一下子給我家換了大小十個甕,后來我才知道這是耀州瓷。陶甕、搪瓷盆的出現(xiàn),讓厚娃爺制盆燒窯的生意一落千丈。1983年,快五十歲的厚娃爺改行做了泥瓦匠。沒幾年,陶甕也沒需求了,人們裝糧食全部用水泥柜。
2010年回村,母親跟我說,厚娃爺去世了??粗依镆呀?jīng)有豁口的唯一瓦盆被母親改做成雞窩,我心里空落落的。也許若干年后,我們只能在博物館里找到窯匠的影子。
茶水?dāng)?/p>
蘇東坡說“日高人渴漫思茶”,炎炎夏日,烈烈驕陽,行路之人最渴望有一杯熱茶喝。20世紀(jì)的七八十年代,商業(yè)百廢待興,茶水?dāng)偙銘?yīng)運(yùn)而生。論起來,茶水?dāng)偪赡苓€是最古老的行業(yè)之一,只不過古代叫茶館、茶坊、茶肆、茶舍、茶樓等,如古代《水滸傳》中的“王婆茶坊”,近代老舍的《茶館》等,都講述的是這個行業(yè),只不過這個行業(yè)在改革開放之初,變成了茶水?dāng)偂?/p>
因?yàn)槌杀镜?,?jīng)營方便,一到夏天,街頭巷尾的陰涼處,或是十字路邊,學(xué)校附近,擺茶水?dāng)偟奶囟唷R驗(yàn)椴杷當(dāng)偸芴鞖庥绊戄^大,收入也不穩(wěn)定,加之當(dāng)時剛興起個體經(jīng)濟(jì),家境條件好的、思想保守的人還拉不下臉面,拋頭露面,所以經(jīng)營茶水?dāng)偟?,大多是比較勤快的老人或家庭婦女。對于他們來說,擺個茶水?dāng)偛挥檬裁幢惧X還可兼做家務(wù),賺點(diǎn)零花錢。
說是茶水?dāng)?,其?shí)就是遮陽傘下,一張小方桌,圍著幾張長條凳或小馬扎、小板凳,鋪著塑料布的桌面上,擺放幾個倒好茶水的印花玻璃杯,還有許多盛滿泡好普通茶葉的開水壺,就成攤子,可以經(jīng)營了。條件雖然簡陋,但也算得上是小買賣。
小小茶攤,看似不起眼,卻有大學(xué)問。有思想的攤主,在賣普通茶水的基礎(chǔ)上,還有薄荷茶、菊花茶等多項(xiàng)內(nèi)容,價格也分三六九,可供行人選擇。為了吸引小孩子的眼球,他們還會在茶水中摻點(diǎn)顏色和糖精,喝在嘴里甜甜的、涼涼的,很受小朋友的歡迎。有些會招攬生意的,看見行人就熱情主動地招呼:“他叔、他嬸,坐下來歇會兒,喝杯水解解渴再走。”一張笑臉、一句熱心的話、一杯溫茶,讓酷暑難耐的煩躁心情一掃而光,即使不想喝茶的人,也不由自主地走到攤前,歇息喝水。滿頭流汗蹬三輪車或架子車?yán)浀娜?,看到茶水?dāng)偩拖裼鲆娋让撬频?,走到攤前,抓起一杯就咕嘟咕嘟地一飲而光,然后才端坐在凳子上,一邊擦汗緩神,一邊跟攤主聊天,直到歇息夠了,才結(jié)算茶水錢起身告辭。
我第一次在茶水?dāng)偵虾人?,?982年的暑天,當(dāng)時和父親去藍(lán)田縣城賣豬娃去。豬市在東城門腳下,沒有一處陰涼。為了趕集,我和父親起了個大早,趕了十多里的路程,直到晌午了,還有兩頭小豬娃沒有賣。太陽越來越高,明晃晃扎得人眼疼。滾滾熱浪像鳥一樣啄得皮膚生疼??诟缮嘣?,人困馬乏,集市上的人也越來越少。戴著草帽仍是一脖子汗水的父親,看著我無精打采蔫不拉幾的樣說,給你一角錢,去買點(diǎn)水喝。得令的我,一下子歡快得如長了翅膀,三步并作兩步就趕到了向陽十字的茶攤前。
擺攤的是一個搖著扇子戴著花鏡的老頭,身前低矮的紅漆小方桌上既有紅色冰糖水,還有綠茶、普通茶,每個杯子均被一小四方塊玻璃蓋著。我分別問了價格,最便宜的是普通茶一杯六分錢,冰糖水一杯七分錢,綠茶水一杯八分錢。我想給我和父親各買一杯水,便問老頭,賣白開水不?老頭詫異地看著我說,白開水和普通茶一個價。我討價道,白開水什么味道都沒有,能不能便宜點(diǎn)?老頭搖頭道,你可以選擇喝茶水呀。我沮喪地說,我只有一角錢,想給我和我爸都買杯水喝。老頭問道,你爸在那?我回頭指了指豬市上還守著豬娃子的父親。老頭遲疑了一下,從桌上取出一杯冰糖水說,這杯給你。又取出一杯綠茶水,說,你喝完把這杯水給你爸送過去,一共收你一角錢。我有些感激涕零,趕緊將手中那張攥得被汗水洇濕的一角紙幣放到茶桌上,然后端起那杯冰糖水喝了起來。那杯茶水真甜,喝得我神清氣爽……第一次在茶水?dāng)偵虾炔瑁屛矣涀×四俏淮让忌颇康睦项^,也對茶水?dāng)傆辛烁畹恼J(rèn)識。
和許多老行當(dāng)一樣,到20世紀(jì)90年代年代末,路邊的茶水?dāng)偦颈焕滹?、礦泉水沖擊得沒了市場。雖然街邊的茶水?dāng)傁Я?,但是它卻清晰地記錄下了那個時代的印跡,那些雪中送炭的茶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