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chǎn)出導向法”是近十年來新興的一種適合中國外語課堂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輸出驅動”的假設下設計真實的交際場景,以完成任務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最終完成產(chǎn)出。在遵循該教學法原則的基礎上,文章以教材《新一代大學英語》的一個單元為例,完整地設計了該單元的教學過程,并在之后將此設計付諸實踐,同時進行教學反思。
關鍵詞:“產(chǎn)出導向法”;輸出驅動假設;課程設計
作者簡介:朱紫健,海軍航空大學基礎學院外語教研室,講師。(山東 煙臺 264001)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2-0046-03
國內的外語教育者一直都在探索適合我國外語學習者的教學方法。從開始的注重純語言結構,到后來逐漸注重語用;從之前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到之后流行的功能主義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國內的英語教學法經(jīng)歷了從照搬模仿到自主探索的過程。這其中,“產(chǎn)出導向法”是近幾年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種較為適合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法。經(jīng)過國內一系列研討會和研修班的推介,很多大學英語教師也開始逐漸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應用這種教學法。筆者也嘗試著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并遵循該教學法的指導思想設計了一個課例,以期能與同行共同探討和交流。
1.以產(chǎn)出為導向。“產(chǎn)出導向法”的前身是“輸出驅動假設”,簡單來說,就是以學生的輸出為最終教學目標,并以此作為教學的開始,驅動學生的下一步學習。在以往的課堂上,無論是話題的引入、課文和練習的講解,還是課前熱身的演講、課堂小組討論活動和師生的問答互動,都是以課文為最終學習目標。而在產(chǎn)出導向法中,課本是為了最終輸出所做的準備中的一環(huán),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精心地設計任務話題,選擇輸入材料并巧妙地設計課堂組織形式。
教師設計的任務應該是這種教學法中最有亮點的地方。為了真正體現(xiàn)出“驅動”的效力,教師應為學生設計真實的交際場景,同時該場景要有挑戰(zhàn)性,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語言上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以產(chǎn)出任務為導向,了解完成傳出任務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2.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互動。以往的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滿堂灌”還是單純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都不甚盡如人意。在“產(chǎn)出導向法”中,學生還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作用也不可忽略。該教學法將教學流程分為“驅動”“促成”和“評價”。這三個步驟都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其中“促成”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這其中教師應該起到“腳手架”(scaffolding)的作用,為學生的輸出搭建平臺,提供引導。
另外,在評價階段,教師的作用也非常重要。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教師可將課上的師生合作評價延伸至課下,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實時評價。同時,也可兼顧課上課下的生生互評。教師在任務設計伊始那就應同時設計出評價標準和維度,并在布置輸出任務的同時讓學生了解該標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重點地進行選擇性學習,并使生生互評具有效度。
3.選擇性學習。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讓“智慧教學”成為可能。依托一些智慧教學平臺或者網(wǎng)絡學習終端,課程內容可依據(jù)教材內容與實際教學重新設計,助力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傳統(tǒng)的精讀學習能帶來的語言輸入非常有限,除此之外,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大學英語課時又在不斷減少。因此,“產(chǎn)出導向法”也鼓勵教師盡量不拘泥于課本,廣泛取材,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材料,配以趣味性與思辨性兼具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知識儲備,為課文學習和最終任務的輸出做好準備。
基于以上的原則和指導思想,筆者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學英語(提高篇)》第一冊為教材,選取其中第五單元“品味文化”(A Taste of Culture)中第一篇課文《飲食與文化》(On Cuisine and Culture),對其設計了四個課時(180分鐘)的教學實踐。
1.學情分析。我校為一所海軍重點理工類大學,所錄學生的高考分數(shù)均在各省一本分數(shù)線以上。海軍是國際化軍種。對于將成為海軍軍官的學生來說,英語語言技能是其日后與外軍交流甚至晉職晉銜的必備素養(yǎng)之一。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一年級高級班學生。這里所說的高級班是根據(jù)我校學生入學后進行的摸底考試(口試+筆試)成績,挑選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建而成。高級班人數(shù)約占該級總人數(shù)的20%,每班為30人。該班學生英語基礎比較扎實,具備基本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能夠就所熟悉話題展開簡短的討論(約2分鐘),并能將部分討論內容付諸紙面(約120詞)。
本單元以文化為主題。其中,iExplore 1探討了飲食中的文化。學生們對自己家庭、家鄉(xiāng),甚至全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感性的認知和豐富的情感。這非常有利于本課任務的開展。但同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也可能會遇到如下困難:一是語言表達上的困難。中國的飲食菜品繁多,技法多樣,獨具特色。學生在課前需要借助網(wǎng)絡搜集、整理、歸納、總結關于中國飲食的英語表達。二是文化意識上的困難。本課是從文化的角度來探討中國飲食的。如果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僅注意描述某種飲食外在的口味和品相,而不注重從文化角度探討飲食背后的故事,那任務就失掉了其原有的意義了。
三是思辨能力上的困難。本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會使用例子解釋自己的觀點。能否總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并輔以恰當?shù)睦诱f明,對學生來說將是一個“頭腦風暴”。
2.教學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能夠了解并掌握有關中國飲食方面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簡要總結有關中國飲食方面的英文表達規(guī)范。二是技能目標。能夠用例子解釋自己的觀點;并運用所學介紹自己家鄉(xiāng)或者中國的某種飲食或飲食習慣背后文化故事。三是思辨能力目標。能夠歸納總結作者觀點;并補充例子說明作者觀點;能夠發(fā)散思維,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輔以例子說明。
3.任務設計。為完成主任務,本課計劃4學時完成。第1、2學時和之前的課前子任務1的目的是為學生搭建“語言腳手架”,為后續(xù)課前子任務2和第3、4學時做好語言準備。以下的教學設計將具體說明主任務的實施完成過程,即課前子任務2和第3、4學時及其后的過程(見圖1)。
在主任務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為學生設計真實的交際場景,以此驅動學生的下一步學習,幫助學生以產(chǎn)出為導向,建構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技能。
在此,筆者選取課文中作者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一觀點(主推),或借用《舌尖上的中國》中對某種中國飲食文化的觀點(建議),或就自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某方面看法(有能力者可選擇),口頭介紹自己家鄉(xiāng)或中國的某種飲食或飲食習慣背后的文化意味,并輔以例子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約2分鐘)
在課前子任務1環(huán)節(jié),為了使學習任務完成得更有效,教師將主任務拆分成若干個子任務來進行。學生需要查詢整理有關中國飲食的英文表達,包括菜品名、味道、食材名、烹飪技法等。采用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將搜集整理后的表達按菜品名、味道、食材名、烹飪技法等范疇分類,形成成果匯編報告,上傳至微信班級群共享,報告中每個范疇至少要有5個項目的英文表達。教師在微信班級群中對各小組上傳的報告進行評價,綜合各小組報告內容,幫助學生總結粗略的翻譯規(guī)則。
基于課文的語言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以iExplore 1課后Understanding the Text 中Section 1的表格、Section 2中的難句和Building your language中的習題為依托,講解課文中的語言知識點,繼續(xù)為主任務的完成做好語言準備。
在課前子任務2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在課下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找出該紀錄片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一種或兩種食物,在微信班級群中分享發(fā)現(xiàn),分享內容必須在80個詞以內,需要包括食物名稱和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原因”指的是食物背后的文化意味,而非食物本身的口味。教師在平臺上對學生的分享內容通進行評價。然后,教師將學生的分享內容進行匯編,留在課上使用。
當課程進入基于課文的觀點提煉、例子的輔助、主任務表達提綱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提煉課文作者對于中國飲食文化的觀點;總結學生在微信班級群總分享的觀點;講解用例子進行輔助的語言表達技巧;幫助學生列出主任務表達提綱。
在主任務產(chǎn)出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先個人產(chǎn)出列出提綱,然后參與小組討論分享,進而選出最佳觀點小組成員合力找出進一步解釋這一觀點的例子。小組生成發(fā)言提綱,派代表參加全班的課堂小演說。
4. 教學實施步驟。按照“產(chǎn)出導向法”提出的“驅動”“促成”和“評價”的教學流程,本課例將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授課和課后鞏固三個階段,共計4課時。課前教師要盡力激活語言知識,要求學生通過微信班級群溫習第一、第二節(jié)課前各小組生成的關于中國飲食方面的英文表達的匯編報告。完成iExplore1課后練習中Building your language部分。教師可以在微信班級群里傳該部分練習答案,供學生自查。教師還應當在此階段布置課前子任務2。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各小組在班級群里上傳本小組觀點和所舉例子的提綱。要求每個人就主任務要求寫一個段落(80個詞以內)。告知學生對該部分的評價將側重語言的準確度和復雜性。
“促成”在第三、第四個課時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此,以下將就第三、四課時的課堂授課步驟進行具體說明。課堂授課時,又可分為任務完成前、完成中、完成后單個階段。
任務完成前階段(35分鐘);首先,展示代表性學生留言(10分鐘)。教師挑選出平臺上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留言,在課堂上展示;對學生留言進行評價。同時教師也要提示學生,挑選出這些留言其實是他們對于中國飲食現(xiàn)象總結出的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觀點和看法。其次,提煉課文中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觀點(15分鐘)。教師可將學生分組。要求每個小組負責人找出指定自然段中作者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觀點。最后,介紹“例子”的作用(10分鐘)。聚焦第4和第8自然段。
任務完成中階段(40分鐘),教師向學生布置主任務,告知學生主任務的評價維度和標準。首先,確立個人觀點(5分鐘)。學生先需要選出自己家鄉(xiāng)或中國的某種食物或飲食習慣;然后思考這種食物或飲食習慣背后的文化意味。這一過程中,學生可借用課文中作者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一觀點(主推),或借用《舌尖上的中國》中對某種中國飲食文化的觀點(建議),或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有能力者可選擇)。其次,確立小組觀點(15分鐘)。小組成員根據(jù)評價標準進行評價選出最佳評價。教師在期間巡視,對各小組的觀點進行指導評價。再次,舉“例子”進一步說明小組觀點(10分鐘)。各小組合力找出進一步說明本小組觀點的例子。教師要進一步提示學生注意評價標準中對于該項的評分原則。最后,形成口頭表達草稿(15分鐘)。任務完成后(15分鐘),教師選取3名小組代表進行當堂展示,同時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評價。
“產(chǎn)出導向法”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方法,它的效果還應進一步用教學實踐來檢驗。筆者曾將本課例付諸具體的教學中。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受到筆者設計的交際場景的驅動,意識到自己的語言知識和表達技巧的不足,在其后的各項課上和課下的學習活動中反應積極,能夠進行自主選擇性學習。同時,筆者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設計者、驅動者、腳手架、引領者和評價者的角色。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有疑惑的地方。我們現(xiàn)在越來越強調學生思辨思維的培養(yǎng),可在“產(chǎn)出導向法”中,卻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許多可以參照的原則和標準。如何在基于“產(chǎn)出導向法”的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具有思辨性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在大學英語課時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如何將線上線下的學習統(tǒng)一起來提高課堂效率,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 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 外語界,2013,(6):42-48.
[2]? 文秋芳.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 [J]. 中國外語教學,2014,(2):3-12.
[3]? 文秋芳. 構建“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 :387-398.
[4]? 王洪林.以口頭匯報為輸出驅動的批判性閱讀行動研究[J]. 中國外語教育,2015,(2):12-21.
責任編輯? 陳?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