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地區(qū)樹立文化自信對于民族文化傳承、促進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與人的協調發(fā)展以及維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把握民族地區(qū)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探索其堅定文化自信的途徑,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堅持文化自信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文化自信;途徑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補給的重要成分少數民族文化在樹立文化自信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現文化自信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不僅繼承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在未來發(fā)展中積攢著巨大的文化瑰寶動力,是實現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節(jié)。在文化自信建設中,少數民族地區(qū)堅持文化自信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意義重大,而且對于民族地區(q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
一、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社會生活和發(fā)展的產物,它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i現今,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文化自信作為民族的靈魂和思想的導向,越來越被重視。
2011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報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目標。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等“三個自信”,的重要意義。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大會上將文化自信作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個自信。提出了“要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
文化自信的多次提出提及不僅是社會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當今時代,文化已經不再是一個符號而是發(fā)展了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綜合國力的象征。筆者理解,文化自信的提出是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作為一種軟實力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幸福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它彰顯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當代文化,更蘊含著一個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
(二)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視作是一種文化心態(tài),是指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感到自信和自豪的心理狀態(tài),其內涵是指文化主體對于自身文化所持有的一種信念,其中文化主體既可以是一個國家,同樣也可以指一個民族或一個政黨。因此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其未來發(fā)展的堅定信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ii文化自信“是一個包括對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自信” iii,因此,少數民族地區(qū)堅定文化自信是在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指導本縣民族文化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的新實踐。
二、少數民族地區(qū)樹立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
(一)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領導意識形態(tài)方面指出:“當今時代,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的同時并存,先進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織,社會思潮紛紛激蕩?!?iv面對不同思想的碰撞,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前進方向。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普遍處地偏遠,具有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現象,固然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這就不斷在“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話語載體”上下功夫,不斷豐富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從而加速少數民族地區(qū)文化自信的現代化發(fā)展。
(二)以“中國夢”凝聚共識,發(fā)展民族文化事業(yè)
中國夢是為廣大人民謀幸福的夢,對于中國夢最本質的解讀就是讓中國人民感受到生活美好。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不同民族的人們各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只有通過“中國夢”,才能將各族人民的夢想匯聚成一個共同的夢想,才能達成共識求同存異。
(三)落實教育扶貧,注入精神動力
由于特殊的歷史、自然地理、經濟及社會文化因素,少數民族地區(qū)在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因此,堅定文化自信需要凸顯教育扶貧的重要性,發(fā)揮教育扶貧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優(yōu)勢,為堅定文化自信注入強大的正能量和精神動力。面對教育資源的落后以及師資力量的匱乏,應將教育扶貧作為提升全校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實力的有利條件,抓好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智力保障,消除精準扶貧“軟肋”。
三、少數民族地區(qū)樹立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徑
(一)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生命力
奠定文化自信之源,少數民族地區(qū)要不斷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大力提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將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對已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并結合時代特色打造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產品。從發(fā)展民族文化產業(yè)的角度出發(fā),繼續(xù)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推進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二)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文化留存載體
新時代,強化民族地區(qū)文化自信,需要加大對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繼承和樣本留存。民族地區(qū)在堅定文化自信時應注重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建筑群等物質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同時要注意對以人為載體的活態(tài)文化—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這就需要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的獲取、加工、存儲、傳輸、使用與處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文化傳播、開發(fā)和保護系統,加大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保護體系覆蓋面,實現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再創(chuàng)造和再挖掘。
(三)推廣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渠道
通過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技術應用,擴大民族文化的受眾和傳播范圍,積極引導廣大民眾以各種方式參與民族地區(qū)文化發(fā)展實踐中,并且將新媒體應用于民族文化的傳播中,改變以往的傳播方式,以更快捷、便捷、覆蓋面更廣的方式,大力推進有利于促進文化自信的文化傳播媒介的應用,讓人民群眾在真切的文化成果共享中提高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
注釋:
i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ii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41頁。
iii 陳先達:《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頁。
iv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頁。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2] 郭鳳志.論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J].東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0( 4) : 40.
[3] 粟國康.論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四個自信[J].民族論壇,2018(2) :15.
[4]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4-1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