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李智 朱育林
天中塔始建于清順治八年,由吳惟華主持修建,用以鎮(zhèn)鎖運河、紓緩運河水患,為江北之萬民祈求和平安定、風(fēng)調(diào)雨順等。天中塔建成后因塔而建塔廟,開啟了清代高旻寺的建寺史,也為文人墨客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留下了眾多詩詞歌賦。
乘船沿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運河蜿蜒南下,至揚州城南十多里處,一座高聳入云的佛塔便映入眼簾,這座佛塔叫做天中塔。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時都多次登臨過這座寶塔,天中塔所在的高旻寺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旻寺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與鎮(zhèn)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合稱為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這座天中塔,也見證了高旻寺的興衰。
現(xiàn)代的高旻寺
天中塔何人所建?何時建成?可以從吳惟華所寫的《天中塔記》中找到答案,這篇《天中塔記》寫于天中塔首次建成竣工的1655年農(nóng)歷二月,記述了吳惟華捐資建塔的經(jīng)過:“弟子華(吳惟華)不慮世途有阻,寧肯鞍掌相羈,于辛卯之春在維揚之境特購地畝,欲建浮屠……周四年而功畢?!边@其中“弟子華”是時任清代江南河道總督吳惟華的自稱,1651年的春天(辛卯之春),他來到揚州城南的三汊河口,買下一塊地,組織建造了天中塔,這座佛塔從順治八年(1651)辛卯之春開始建設(shè),“周四年而功畢”,即順治乙未年(1655)春建成寶塔。吳惟華買地建塔一事,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高旻寺僧人昭月寫的《天中塔記》中也有記載:“恭順侯漕臺大人吳公諱惟華者……發(fā)心購地,庀材積料,于是年春興工創(chuàng)建天中寶塔?!?/p>
身為江南河道總督的吳惟華為何要“鳩眾捐金”,選擇在三汊河口處修建天中塔呢? 筆者結(jié)合吳惟華所寫的《天中塔記》《天中塔后記》及相關(guān)史料,考證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建塔用以鎮(zhèn)鎖運河、紓緩運河水患。從地理位置來看,天中塔所在的三汊河口是揚州古運河南流的分岔道口,古運河到此,水勢分成兩支:一支為瓜洲運河,沿河南下可直出瓜洲古渡入長江;一支為儀揚運河,河道為西南方向,經(jīng)過儀征入江。由于這里水路成三叉形,民間都把它稱做“三汊河”。這個三汊河口,江淮一帶的風(fēng)水先生們認為是“九龍之地”(三條河流,即三條水龍,三條河河岸的兩條堤壩為六條陸龍,加起來共九條龍),九龍匯聚于此,常有水澇之患。必須要建塔才能“有裨于揚州”。
吳惟華身為江南河道總督,專管蘇皖兩省境內(nèi)河治,防治水患為分內(nèi)之事,因此他選擇在三汊河口修建天中塔,“筑基培地,九龍之勢少紆;鎖水關(guān)風(fēng),三汊之流漸緩”。天中塔建好后,吳惟華在《天中塔后記》中寫道:“三汊之洪流既鎖,九龍之真脈方全。” 也印證了建塔的初心之一是為了鎮(zhèn)鎖運河、紓緩水患。清乾隆年間高旻寺僧人昭月寫的《天中塔記》中也說:“恭順侯漕臺大人吳公諱惟華者,念維揚黎庶水患頻遭,心傷意慘……創(chuàng)建天中寶塔?!边@一觀點在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當(dāng)代江蘇佛教》中也有闡明:“清順治八年(1651),南河總督吳惟華在三汊河建七級浮屠,名天中塔,藉以鎮(zhèn)鎖風(fēng)水,紓緩水患?!?/p>
二是吳惟華自身篤信佛教,建塔以修功德。佛塔雖然是一種建筑物,但是人們卻可藉此積累功德。在佛教的經(jīng)論中對此多有論述。例如《譬喻經(jīng)》舉出十種造塔之殊勝果報?!渡o律》中說:“真金百千擔(dān),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散心治佛塔?!?另外在《佛說造塔功德經(jīng)》中,講述了建造佛塔的功德:“如果在此法會中的諸天眾等,及未來世的一切眾生,隨著他們所在的地方,在沒有塔之處,能在其中建立佛塔者……其人功德如彼梵天一般。命終之后轉(zhuǎn)生于梵世。在梵天的天界中壽盡后,又往生五于五凈居天。于這些諸天等無有異?!?/p>
吳惟華篤信佛教,在《天中塔記》中自稱為“娑婆弟子華”“調(diào)御弟子吳惟華”等,為表示對佛祖的虔誠,加持建塔的功德,吳惟華還定燒了建造寶塔的大青磚,邗江文管辦文物庫房中就藏有吳惟華修造天中塔時,定燒的塔磚一塊。這塊大青磚質(zhì)地優(yōu)良,磚體堅固,殘長23.7厘米,寬21厘米,高9.5厘米。磚的一側(cè)和正中各有一約8厘米見方的小佛龕,龕正中一佛,手持禪定印,端坐在蓮臺之上。佛像的右手邊有楷書三字:吳惟華。龕的上方有梵文六個,經(jīng)辨識,應(yīng)為“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的梵文。佛家認為常念六字大明咒能夠清除貪、嗔、癡、傲慢、嫉妒以及吝嗇這六種煩惱,堵塞六道之門,超脫六道輪回,往生凈土而證菩提。吳惟華將自己的名字、佛像和六字大明咒一同印在修建天中塔的大青磚上,足以看出他對佛祖的虔誠和對祈求佛祖護佑的愿望。這一觀點在《天中塔記》中也有體現(xiàn),吳惟華自認為“自兜率降生,靈鷲受記以來,心遵釋法,志切宗源。念塵勞之最苦,痛業(yè)障之難消,終日慚愧”。他盼望能夠“慈光照覆,拔有漏之凡軀;甘露頻霖,超無量之浩劫”,又擔(dān)心“從來佛法難聞,佛恩難報,塵緣縛體,在塵而離塵,幻海漂萍,知幻而不幻”。因此,他在“維揚之境特購地數(shù)畝”,積極為建塔募資籌款,以“完夙生之本懷”。
三是建塔為江北之萬民祈求和平安定、風(fēng)調(diào)雨順。從吳惟華的生平來看,他是明恭順伯吳允誠之后,順治元年降清后,親自參加了清朝滅亡明朝的戰(zhàn)爭,深知殘酷的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是無盡的災(zāi)難,只有和平安定才是百姓向往的幸福生活。清朝建立后,面對滋擾百姓的山賊流寇,他也是恩威并施,采用武力手段及和平方式解決山賊問題,維護社會安定。如順治四年“會廬州土賊嘯聚英山、霍山為寇,惟華(吳惟華)遣兵合剿,獲賊黨白玉麟等三十三人。進剿貓兒譚、四柱、江家峰、尖嶺諸寨賊渠余化龍等悉降。”
因此,吳惟華建寶塔首先要為萬民祈求和平,希望建塔后能“化兵器為農(nóng)器……變戰(zhàn)場而為道場,我(吳惟華)之愿也”。
吳惟華定燒的建塔大青磚紋飾
其次要為百姓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富民安。天中塔建成后,吳惟華為每一層都寫了一首詩,在第八層的詩中寫道:“旱荒水澇兩相并,蒼生號天天不聞,我欲摶風(fēng)九萬里,力微未可扶搖起。浮屠愿得接蒼穹,乃可捫天向天語。”表達了吳惟華希望通過建塔,向上天傳遞蒼生盼望去除“旱荒水澇”的愿望。他在《天中塔記》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愿望,希望在此處建塔能夠“普施法雨,則民無旱潦之災(zāi)……化饑饉而豐稔,則財用,自此余饒民歌化育,國慶升平”。
第三是要為亡靈超度,“更使枉獄之冤,魂聽鐘聲,以解脫溝渠之餓鬼,受施食以超生,仰仗神力之大覺,天人而共證,菩提再邀,威德之弘拔幽明”。
因塔而建塔廟,開啟了清代高旻寺的建寺史。相傳高旻寺始建于隋,而后屢興屢廢,且數(shù)易其名。至清朝早期,三汊河口已經(jīng)沒有寺廟存世,吳惟華在三汊河口買下土地,主持建成天中塔后,三汊河口被稱為寶塔灣,簡稱塔灣。塔下建起了塔廟,塔廟也就是清代高旻寺的前身。祝竹先生在撰寫的《高旻寺史料》中深入考證后認為:“建塔先于建廟。塔成后才依塔營建梵宇三進為廟,廟亦以塔命名。建廟前無僧,建廟后始召集僧人侍奉香火?!爆F(xiàn)學(xué)界、宗教界大都認同這種說法。
天中塔及其塔下的塔廟一直規(guī)模不大,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三次南巡時路過天中塔(又名茱萸灣塔),見到該塔年久失修,頒內(nèi)幣略加修葺,以為皇太后祈求福佑??滴跛氖辏?703),第四次南巡時登臨該塔,極頂四眺,南眺鎮(zhèn)江諸北,北望蜀岡諸寺,有高入天際之感,于是書額賜名“高旻寺”。現(xiàn)在,在高旻寺的老山門上還嵌有康熙手書“敕建高旻寺”漢白玉石額。旻,意為秋季的天空。漢王逸賦《九思·哀歲》有“旻天兮清涼,玄氣兮高朗”句??滴趸实圪n寺名“高旻”,就是指登天中塔時天清氣朗,開人襟懷。康熙四十三年(1704)御制的《高旻寺碑記》中詳細地記載了事情經(jīng)過:“朕自三十八年奉皇太后鸞輿偕行,晨昏侍養(yǎng)。視河既畢,勉從輿請,濟江而南,覽吳會民生風(fēng)俗。見茱萸灣塔歲久寢圮,朕欲頒內(nèi)帑略加修葺,為皇太后祝厘。而眾商以被澤優(yōu)渥,不待期會,踴躍赴功,庀材協(xié)力,惟恐或后,不日告竣。舊剎式廊鼎新,壯嚴宏敞,兼以翚飛杰閣,憑高四眺,臨大江,通南北。因書額賜之曰:高旻寺。勒文于石,垂示久遠?!?/p>
高旻寺山門,上有康熙御筆“敕建高旻寺”石額
天中塔“福地新培,庶盡一方之勝覽;詞源倒瀉,喜添幾輩之文風(fēng)”。作為高旻寺的主體建筑之一,因其高大雄偉,成為了大運河上的地標性建筑,游人沿運河南來北往,必經(jīng)過天中塔;香客至高旻寺參拜,必登臨天中塔。因為塔的美,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很多詩句。
其中有很多描寫遠望天中塔及塔影的詩詞。如乾隆五言律詩《高旻寺》:“蘭若青蓮宇,浮圖碧落天。名灣真不愧,埋雁亦堪傳?!绷硪皇讓懙健昂痈蓡㈣笥?,塔影矗高旻。兩字騰鴻號,千秋煥寶文”,這其中“浮圖碧落天”“塔影矗高旻”寫出了天中塔宛若立于天中,高聳入云的樣子。再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夏之交,乾隆南巡返京路上再駐高旻寺時寫的《高旻寺行宮即事》:“塔影遙瞻碧水隈,北來駐蹕又南來。風(fēng)光一日更春夏,俯仰幾時經(jīng)往回?!边@首詩的“塔影遙瞻碧水隈”寫的是在三汊河口平靜的水面上天中塔的倒影,這是乾隆駐足大運河畔,看到天中塔水中倒影的場景。再如,乾隆十六年寫有“碧漢云開,晴階分塔影;青郊雨足,春陽起田歌”。這里的“晴階分塔影”描寫的是艷陽高照時分,天中塔的影子落在了高旻寺行宮建筑物的臺階上,被臺階分成曲曲折折的樣子,這是乾隆在高旻寺行宮看到的天中塔日影的場景。
還有很多是描寫登臨天中塔后看到的美景的。如乾隆《題高旻寺天中塔》“綠野農(nóng)歡在;青山畫意堆。”描述的是他登上天中塔遠眺,看到近處農(nóng)民在綠油油的農(nóng)田上耕種,遠處青山隱隱猶如一幅水墨畫的場景。又如乾隆曾賜天中塔“云表天風(fēng)”匾,意在描述登臨天中塔后,好似人在白云之上,如沐天風(fēng)。再如:清代吏部尚書祁寯藻的《茱萸灣登寺塔》:“萸灣弭棹恰秋晴,塔頂初攀放眼明。一線界天瓜步水,萬山銜日石頭城。南朝王氣馀金粉,北客鄉(xiāng)心逐旆旌。罨畫窗虛容久坐,數(shù)竿瀟碧欲題名。”
高旻寺大雄寶殿
另有一類是描寫聆聽天中塔的聲音的。描寫天中塔風(fēng)鈴聲音的詩人和詩句很多,如清代清恒所寫的“塔頂無風(fēng)鈴自語,主人飄飄忽霞舉”,寫出了微風(fēng)狀態(tài)下,鈴聲的優(yōu)雅。而對天中塔的鈴聲更為情有獨鐘的是乾隆皇帝,他六次南巡,六次均駐蹕在高旻寺行宮,對于天中塔風(fēng)鈴的聲響,他寫了兩次,一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為高旻寺寫有“潮涌廣陵,磬聲飛遠梵;樹連邗水,鈴語出天中”,這其中“鈴語出天中”指的就是來自天中塔的鈴聲。另一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寫給高旻寺的對聯(lián)中有“塔鈴便是廣長舌;香篆還成妙鬘云”,他將天中塔風(fēng)鈴發(fā)出的清揚悠遠的鈴聲比喻成廣長舌(廣長舌是指佛的舌頭,出自于《大智度論》),意在表達天中塔風(fēng)鈴聲音的優(yōu)美和禪韻。
夜間的天中塔有點禪燈的傳統(tǒng),吳惟華在《天中塔詩·第九層》中寫道“萬盞禪燈晝夜燃,層層奇焰吐青蓮”。清代焦山定慧寺住持清恒在高旻寺放生河亭觀天中塔的夜景時,不禁寫詩《放生河亭觀高旻寺塔燈》,感嘆“我來九月涼秋夜,滿天月色燈交射,寶塔一層燈一層,燈光直上天光下。一更二更燈初紅,照見隔水清芙蓉。十里五里燈尚見,明星隱約疏林中?!碧熘兴咕爸?,不言而喻。而清代厲鶚看到夜間的高旻寺行宮和天中塔卻是另一番景象,他在《晚雨泊舟入高旻寺》寫道:“龍宮晚沉沉,天人衛(wèi)庭戶。清泠七葉林,幾點摩羅雨。門前為通津,方袍自安處。孤塔倒池深,定禽隱花聚。采真具扁舟,信步皆凈土。睟容睇如空,心叩寂寞取?!痹娭小肮滤钩厣睢保鑼懙氖呛估溆曛?,天中塔給人以孤塔飄搖的感受,這也可能與詩人當(dāng)時的心情和境遇不佳有關(guān)。
總體來看,天中塔高聳入云的偉岸、風(fēng)鈴清脆的聲響、水中的倒影、晴日的日影,夜間的燈光以及登臨天中塔看到的美景都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據(jù)嘉慶《重修揚州府志》統(tǒng)計,乾隆南巡中六度駐蹕高旻寺行宮,為高旻寺作的22首詩和楹聯(lián)中,竟有8處與天中塔有關(guān)。作為一國之君,如此多層次、多角度描寫了天中塔的美,可見乾隆皇帝對于高旻寺內(nèi)的天中塔,是鐘愛有加的。
高旻寺行宮圖
天中塔作為高旻寺的重要地標性建筑,寺僧對天中塔也是竭誠供奉,加強日常維護,晨昏灑掃。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夏初,天中塔塔頂出現(xiàn)漏水的狀況,高旻寺和尚及時發(fā)現(xiàn),并向官府稟報,請求修復(fù)。嘉慶年間,高旻寺住持方聚法師有《浴塔詩》記述了高旻寺僧人的日常掃塔經(jīng)過:“曉起招淄侶,層層汲水澆。凈光生七級,紺影耀重霄。寶鼎香縹緲,金鈴語寂廖。云山憑縱目,萬里海天遙?!?/p>
吳惟華天中塔后記碑
雖然對天中塔維護有加,但是萬物皆有始終,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初五,天中塔被暴風(fēng)吹折,塔頂金頂、輪套等墜落,塔身也受到損壞。同年,兩淮鹽商集資重新修建。新建工程從十月初三興工,十二月初八鑄造仰蓮輪套和金頂。次年二月初十日豎立塔心中柱,三月十七日上頂合尖,歷時約半年,新塔建成。
道光二十四年(1844),天中塔再次倒塌。9年后,咸豐三年至六年之間(1853—1856),高旻寺及行宮毀于兵火。三汊河口的寺廟及行宮蕩然無存。同治年間至光緒中葉,高旻寺在嚴光和尚、理論和尚、月朗和尚等的主持下,募建殿堂,恢復(fù)廟宇,但是天中塔一直未能復(fù)建。
直至1930年,高旻寺住持來果大師發(fā)愿恢復(fù)天中塔。為絕水火之災(zāi),擬建石塔,不用一木,選取蘇州金山麻石為建塔石料,高旻寺自辦大小船只四條,往來蘇州、揚州,專門運輸建塔石料。9月,來果大師派僧前往南洋一帶勸募建寶塔和大殿。但由于當(dāng)時經(jīng)濟形勢不好,募錢有困難,因而改化寶塔上的玉佛。準備在寶塔上每門供一佛,八門九層,寶塔可供七十二尊玉佛。1933年,共化回大小玉佛七十八尊,銅佛一尊。民國二十四年(1935)農(nóng)歷三月初二寶塔正式動工修建,但僅修好一層,備好第二層石料,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而停建。
1983年,國務(wù)院正式將高旻寺列為全國重點寺觀之一。1986年邗江縣人民政府公布高旻寺行宮、吳惟華天中塔后記石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國務(wù)院將高旻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高旻寺天中塔新塔,是在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德林大師的主持下于1998年建成的。新塔為鋼筋水泥質(zhì),共9層,高86米。第一層塔周63米,向上逐層收身,各級回廊均保持2米寬度,佛塔外觀呈八角形,八個翹腳上均有大風(fēng)鈴,風(fēng)起時鈴聲渾厚響亮。巍巍天中塔,再現(xiàn)了當(dāng)年的雄姿與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