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信凌 鄧年生
在網絡傳播領域,騰訊、阿里、百度、字節(jié)跳動等公司通過各自的路徑,不斷引領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現已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傳媒集團。據QuestMobile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9春季大報告》,我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達11.38億,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349.6分鐘,比上年同期增加11.7%。從細分熱門行業(yè)看,短視頻、綜合資訊、即時通訊、在線視頻的使用時長同比增量居前。移動互聯網領域四大派系獨立APP總使用時長占比超過72%,騰訊、字節(jié)跳動、阿里、百度分別為43.8%、11.3%、10.6%、6.9%,其中字節(jié)跳動系躍升到第二。在全球十大互聯網企業(yè)中,美國有六個,中國有四個。阿里、騰訊、百度在國內外公開上市,其市值(2019年3月1日收盤計算)分別為3.18萬億元、2.74萬億元、0.38萬億元。雖然市值較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仍然遠超傳統(tǒng)工業(yè)企業(yè)。國內互聯網集團公司多有外資背景,各公司股權架構不一樣,大股東對公司的控制和管理權限不一,一般來說管理層對公司投資方向與發(fā)展戰(zhàn)略具有決策權,但大股東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如今傳統(tǒng)報刊、電子傳媒轉型為數字媒介,在市場競爭中誕生的互聯網公司傾向商業(yè)經濟邏輯代替?zhèn)髅秸嗡季S,他們不僅控制數字傳播前沿技術,而且深入文化傳媒產業(yè)縱橫并購,在互聯網領域,尤其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已經形成大型傳媒集團壟斷競爭格局。
2019年3月恒大研究院發(fā)布《中國獨角獸報告》,篩選出含今日頭條、快手、一下科技、喜馬拉雅FM、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在內的161家獨角獸企業(yè),總估值7134億美元,其中約一半企業(yè)與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有關。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就必然會產生壟斷。任何一家企業(yè)都想擴大市場份額,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擴大經營規(guī)模,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實力,以求得規(guī)模效益,反映到媒介上,就是產生媒介集團,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熟的媒介市場必然是一個壟斷競爭市場。①因此,壟斷競爭是傳媒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在我國新媒體傳播領域表現得非常明顯。
互聯網科技公司借助金融資本,通過商業(yè)投資,在國內外文化傳媒娛樂領域縱橫布局(見表1)。它們設立了眾多的創(chuàng)投基金,參與社交、影視、新聞資訊、游戲、體育、音樂、在線教育、網絡文學、知識付費等文化傳媒產業(yè)投資。比如阿里系相關的眾海資本、臻希投資、云鋒基金、阿里影業(yè)文化產業(yè)基金、天弘基金等;騰訊系的高騰基金、騰訊產業(yè)共贏基金、騰安基金、微影資本等。它們也涉足我國文化傳媒上市公司,比如根據最新公報,騰訊和阿里分別為華誼兄弟第二、第四大股東,各持股22036.35萬、12395.93萬,占總股本7.88%和4.44%,此外馬云個人持有9978.28萬股。阿里持有光線傳媒25763.83萬股,占總股本8.78%,為第二大股東。阿里通過臻希投資持有萬達電影9000萬股,占總股本7.66%。云溪投資持有華數傳媒28667.10萬股,占總股本20.0%,云溪投資是馬云、史玉柱、謝世煌共同控股的合伙企業(yè),阿里與華數傳媒也達成戰(zhàn)略合作。林芝騰訊持有掌趣科技5541.75萬股,占總股本2.01%。需要說明的是,表1所列企業(yè)僅是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并非這些互聯網公司投資并購的全部。隨著所投資企業(yè)的成長以及資源整合,尤其是其中一些企業(yè)的公開上市融資,這些互聯網公司便可以獲得巨額回報。
表1 互聯網巨頭在文化傳媒領域投資布局
注:根據創(chuàng)業(yè)邦以及其它文獻資料整理。
我國家庭智能電視機保有量達2.5億臺,國家廣電總局共頒發(fā)7家互聯網電視牌照,互聯網公司紛紛與牌照方合作合資。未來電視(ICNTV)由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騰訊、中國數字圖書館聯合創(chuàng)立,央廣銀河(GITV)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江蘇廣播電視總臺、愛奇藝合資運營,阿里投資了華數傳媒,優(yōu)酷土豆入股國廣東方。此外,騰訊注資TCL雷鳥,愛奇藝、騰訊、百度投資創(chuàng)維的酷開網絡,華人文化、騰訊、阿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共同打造微鯨電視,阿里入股海爾多媒體等。2018年3月,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與盛大達成戰(zhàn)略合作,將其內容資源輸往盛大,而在此之前,騰訊30億元戰(zhàn)略入股盛大游戲。
在新傳播技術革命的驅動下,傳統(tǒng)國有傳媒與商業(yè)資本尤其是互聯網集團公司的合作也在不斷延伸。人民網與騰訊等共同成立人民視聽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3月,推出“人民視頻”客戶端。2017年4月,新華社旗下的新華網、中國經濟信息社等與阿里合資創(chuàng)立新華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媒體大腦(MAGIC),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自動生成視頻,在2018年“兩會”、俄羅斯世界杯等表現引人注目。早在2011年河南日報和百度就聯合推出的線上生活服務平臺“河南-百度”,是百度首家地方門戶網。2015年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和阿里云共建媒體云,推廣基于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各類服務。2013年10月,上海報業(yè)集團與百度戰(zhàn)略合作,共同運營百度新聞“上海頻道”。2015年10月,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與阿里聯合投資,推出互聯網產品“封面新聞”。據統(tǒng)計,到2015年,騰訊以收購、參股或廣告投入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擁有了超過30家省級傳媒集團的股份。中國大多數省級媒體集團和騰訊合作建立了大網系列,如南方日報大粵網、重慶日報大渝網、河南日報大豫網、新華日報大蘇網、湖北日報大楚網等,黨報資本運作形成了新局面。②
以互聯網科技公司為代表的新型傳媒集團,利用資本和技術優(yōu)勢,正在構建包括機構、媒體、自媒體在內的獨立內容生態(tài)。百家號、頭條號、大魚號、企鵝號分別是百度、今日頭條、阿里、騰訊開辟的內容平臺,提供內容發(fā)布、變現和粉絲管理,還提供版權保護、謠言監(jiān)測、投資孵化等服務,并通過各自的平臺渠道全方位分發(fā)營銷。2018年2月,百家號與新華社達成戰(zhàn)略合作,新華社新聞信息內容入駐百家號,包括時政、國際、科技、體育、財經、社會、民生等,日均近千篇稿件在百度平臺分發(fā)對接,雙方還聯合推出“新華社超級頻道”,并在百度平臺全面分發(fā)新華社新聞信息內容。2018年6月,人民日報與百度達成戰(zhàn)略合作,旗下新媒體“人民號”上線,“人民號”在人民日報客戶端開設入口,同時人民號的內容在百家號分發(fā)。此外,百家號與視覺中國、新京報、澎湃、華爾街見聞等達成內容版權合作,大力扶持優(yōu)質內容創(chuàng)作者,推出“百+計劃”、千尋獎、“百萬年薪”計劃等鼓勵原創(chuàng)內容生產。
由此可見,互聯網信息傳播市場化與媒介技術的迭代更新,在為用戶賦權、提升產品多樣性和傳播自主性的同時,也為遵循商業(yè)邏輯的新媒體市場由競爭走向壟斷奠定了基石。有學者指出,追逐壟斷利潤、控制競爭是新媒體集團公司走向壟斷的動因,而高科技的廣泛應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壟斷。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yè),其壟斷地位日益明顯。谷歌退出中國后,百度在搜索引擎市場獨步天下,收入份額占市場7成,阿里巴巴占據我國網上交易量的80%,而騰訊的微信月活躍賬戶數5億,QQ的月活躍賬戶數8億,后者約占中國總人口的6成。③甚至有人認為:“在信息資訊市場上,騰訊、微博控制了社交流量,百度勒住了搜索入口,今日頭條占據了新聞分發(fā)的頭部,幾乎所有政府媒體的影響力都必須建立在它們所提供的平臺上。”④當信息產業(yè)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越來越高,信息傳播越來越離不開這些網絡平臺入口時,就容易產生倫理風險和溢出效應?!皬漠a業(yè)倫理的角度來說,盡管行業(yè)并購并不存在明顯的道德倫理風險,但行業(yè)一旦在資本的驅使下形成壟斷,市場競爭主體之間的自由與平等就會失去平衡。壟斷寡頭不僅會要求分割市場,而且可能不可避免地利用其占有的市場支配性地位對競爭對手進行惡性擠壓或惡意侵權,從而破壞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打擊創(chuàng)造意愿,造成相關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受阻。”⑤從西方傳媒產業(yè)發(fā)展歷程看,這種擔憂并非沒有道理。
溢出效應本質上是外部性命題,根據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對傳媒市場和社會大眾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從而區(qū)分正負不同的溢出效應。新型傳媒集團公司的溢出效應包括知識溢出、技術溢出、人力資本溢出等。作為監(jiān)管部門,在積極引導正溢出效應的同時,也要警惕負溢出效應。商業(yè)邏輯主導的新媒體平臺,其影響不僅限于市場經濟中,它對社會輿論、文化教育甚至政策制定等都可能產生重要影響。“黨管媒體和商業(yè)媒體的負責人對媒體使命的認識是不同的。黨管媒體的媒體使命在于政見宣導,而商業(yè)媒體的使命在于為股東賺錢?!雹迖鴥韧馍鲜械男旅襟w平臺企業(yè)在資本增值和股東利潤回報的壓力下,刺激企業(yè)把能夠為企業(yè)增值的信息傳播放在優(yōu)先級,而不能增殖的信息放入劣后級,導致新媒體信息傳播負外部性產生。從新聞傳播軟權力的角度,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負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新媒體逐漸成為公眾的第一信息來源,實際上就日益享有更多的話語權。新媒體在技術賦權的同時,其依托主體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僅有黨政機關、傳統(tǒng)媒體,還有各類組織機構以及商業(yè)企業(yè)、社會個體。這類新媒體分享了話語權之后,就為信息傳播事故的出現留下了隱患。現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在網絡傳播中不時交匯、碰撞,實際上就在不同程度上給主流思想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網絡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當個人或廠商的一種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卻沒有給予支付或得到補償時,就出現了外部性?!雹呔W絡信息的負外部性是指網絡信息服務機構在提供網絡信息服務時為追求企業(yè)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對質量低劣的網絡信息不加治理,放任其在網絡上蔓延,污染網絡信息空間,造成損害他人正當權益、公共利益、社會政治經濟秩序乃至文化信息安全的消極后果。⑧主要表現在色情淫穢、虛假信息、垃圾信息、負面信息、低俗新聞、侵犯版權、泄露隱私和造謠誹謗等等。根據官方評估,6家主要商業(yè)網站及11家商業(yè)網站新聞客戶端評估等級均為良和一般,其中一半以上為后者,而31家地方新聞網站評估等級均為優(yōu)和良,商業(yè)網站及其新聞客戶端信息傳播在內容生產、安全保障、傳播導向等指標上明顯不如傳統(tǒng)媒體地方新聞網站。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新聞客戶端信息生態(tài)指數2018年9月榜》評估報告指出,商業(yè)網站新聞客戶端整體生態(tài)表現一般,內容安全保障能力和信息導向能力仍待改善;商業(yè)網站新聞客戶端不同程度存在前三屏推送負面信息、自媒體管理不規(guī)范等現象。
網絡自媒體信息傳播的無序與失范現象更加嚴重,近年來執(zhí)法部門依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法規(guī)性文件,查處的違法違規(guī)自媒體公眾號眾多。有的傳播政治有害信息,有的傳播虛假低俗色情信息,有的肆意抄襲侵權,等等。如果網絡新媒體傳播“低級趣味內容”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卻沒有承擔相應的社會治理成本,那么市場中令人擔心的雷格欣法則就會迅速蔓延。智能算法對內容生產、審核、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2018年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臉書先后出現假新聞、謀殺和自殺視頻,還涉嫌濫用用戶數據甚至操縱美國選民等問題,遭到美國政府調查和國會質詢?!罢l來監(jiān)管臉書”成為美國社會一個很嚴肅的話題。
如今,新媒體平臺成為信息流背后的超級把關人。無論是算法還是人工審核,把關實質上是對信息篩選做出決策。新媒體平臺如果將新聞資訊、音樂、文學、影視、游戲、知識等文化產品轉變成營利商品,利用資本和傳播技術優(yōu)勢介入到信息生產和營銷領域的程度越深,無論企業(yè)最初的動機如何,最終都會顯著地影響人們的思想生活和行為方式。
阿特休爾《權力的媒介》一書認為,媒介作為一個權力的工具和代理而運行,反映媒介資助人的根本利益。被商業(yè)資本滲透和控制的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興媒體,都不能侵犯自身資本集團的根本利益,這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商業(yè)媒介的潛規(guī)則。我國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從一開始就是遵循市場邏輯發(fā)展壯大,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導致信息傳播領域出現新的權力代理結構。從權力轉移理論來說,信息傳播場域也是權力生產場域,各種政治權力、經濟權力、文化權力和象征權力或強橫或含蓄地展示著自身的存在。信息傳播者或通過制作文本、生產意義和知識,從而生產權力,或憑借其在傳受關系中的地位和與其他社會權力機構的關系生產權力,或通過掌握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技術生產權力。⑨
新的信息傳播權力代理結構形成后,隨著不斷壯大的壟斷企業(yè)和跨國公司權力深度介入,各種尋租問題也隨之出現?!爱斒氯耸欠裨敢馔度胭Y源違法尋租,關鍵取決于投入所帶來的預期效用扣除為其支付的預期價格后的預期凈效用的大小。預期效用等于預期所得乘上被發(fā)現的概率。預期所得越大,被發(fā)現的概率越?。活A期效用越大,對尋租的需求動力就越強?!本W絡媒體的權力尋租通常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管理權限為砝碼,操控某些新聞在網絡空間中的顯示規(guī)則,進而影響并制約網絡輿論場域的構成。網絡敲詐、有償刪帖等形式是新媒體權力尋租的典型表現。2015年1月,國家網信辦、公安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聯合開展了“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先后查處一批典型案件。近年來,寄生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少數自媒體也成為權力尋租的一環(huán)。
此外,大數據掌握在互聯網公司手中,他們可以輕易地用數據引導你的行為,公民的隱私權、自主權、知情權等很容易被剝奪。用戶變成新媒體賺錢的工具,平臺成為商業(yè)觀點傾銷的舞臺。谷歌、Netflix等互聯網壟斷企業(yè)是具有數據統(tǒng)治能力的行動者,容易占據網絡社會的結構性位置,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其意識形態(tài)框架加之于受眾,最終實現“資本—數據—權力”的合謀。
有選擇地對每天發(fā)生的事實進行自己的表述,然后將其展示在大眾傳播平臺上,這是一個具有新聞采編資質的新聞媒體擁有的事實表述權。在自媒體時代,出現了一批不具事實表述權的信息傳播平臺,它們就源于各大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報道進行輕微的改編與重構。如果越權表述出來的事實無關宏旨,一般情況下都會被社會默認或者許可。但是如果有意無意間出現不當表述,就容易誤導受眾,甚至造成輿論導向的偏差。其中常被提及的“標題黨”就是典型案例,他們歪曲新聞原意,置新聞內容基本事實于不顧,制作聳人聽聞或者媚俗、低俗、庸俗的標題來滿足受眾低層次感官刺激,以增加點擊量或者謀取不當利益為目的。少數網站新聞標題表述中仍然存在“正題歪做違反正確導向”“侮辱調侃突破道德底線”“無中生有違背新聞真實”“斷章取義歪曲報道原意”“夸大事實引發(fā)社會恐慌”“格調低俗敗壞社會風俗”等現象。如《解放軍報》一篇新聞評論《保持軍隊黨組織和干部隊伍的純潔性》,多家網站改編后標題變?yōu)椤督夥跑姵姓J最大敵人是腐敗 正嚴重影響戰(zhàn)斗力》。網絡標題突顯“腐敗”的標簽,把正面宣傳變成了負面報道,這是典型的“正題歪做違反正確導向”。“標題黨”往往在官員、警察、“富二代”“官二代”“寶馬”等標簽化語言上大做文章,挑唆不滿,激化矛盾。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網信辦出臺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標題規(guī)范管理規(guī)定(暫行)》,要求標題秉持正確的立場、觀點、態(tài)度,確保導向正確,恪守新聞倫理。互聯網新聞標題表述不得出現下列情況:歪曲原意、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虛假夸大、無中生有;低俗、媚俗、暴力、血腥、色情;嘩眾取寵、攻擊、侮辱、玩噱頭式的語言以及其他違法違規(guī)內容。嚴禁各種具有暗示或者指向意義的頁面編排、標題拼接等不當頁面語言,傳播錯誤導向。
社會大眾對“兩微一端”和社交媒體形成信息路徑依賴,這些新媒體平臺被賦予了更多公共職能。政府監(jiān)管在激勵其正溢出效應的同時,針對新媒體壟斷競爭市場里的弊端與不足,政策補助力和結構干預等政府規(guī)制就是必要(但不是充分)且重要的條件。事實上,市場體制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政府干預的產物。當代社會的市場體制是一種“規(guī)制之下的市場體制”。深化現代傳媒市場化改革,既要優(yōu)化資源配置和提升社會福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又要用主流價值觀駕馭智能算法,全面加強新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商業(yè)互聯網的發(fā)展,改變了我國傳媒業(yè)單一的所有權模式。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媒介融合的推進,新媒體行業(yè)出現多種混合所有制類型。新媒體集團最重要的組織形式仍然是股份有限公司,大小股東參與企業(yè)管理的權限和途徑不一,這就為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奠定了基礎。承擔公共輿論引導職能的新媒體平臺不因所有權性質而影響其在社會政治中的工具屬性。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特別提到“在少數特定領域探索建立國家特殊管理股制度”。所謂特殊管理股,在國外被稱為“黃金股”。特殊股權制度源于歐洲私有化改革浪潮,實質上是政府的一種特權股,它賦予國家或政府的權力超越了一股一票的規(guī)則。特殊股權制度適應了現代企業(yè)契約精神,不以經常性干預的方式影響企業(yè)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劃,轉而以國有資本參股或者入股形式,對傳媒集團的重大決策產生影響。這些重大決策包括:規(guī)定投資者持股上限、持股5%以上投資者需注冊登記、限制電信資產的處理、規(guī)定公司董事任命條件及限制具有表決權股份的發(fā)行等。特殊管理股制度的本質是既要做好治理又要促進互聯網公司的科學發(fā)展,這就需要通過互聯網公司的治理機制來建立起合理的監(jiān)管方式。目前,特殊管理股試點率先在未上市的公司如一點資訊或者在新三板掛牌的互聯網公司如北京鐵血科技公司等進行。2017年8月,人民網參股北京鐵血科技公司,占總股本的1.5%,實行特殊管理股試點。在董事會構成中,由投資方派出一名特別董事。比如人民網將向鐵血科技推薦一名董事,經股東大會投票產生。為確保輿論導向和政治方向,投資方派出的董事對于互聯網公司總編輯任免具有“一票否決權”。
對于網絡信息服務,我國以《著作權法》為基礎,形成涵蓋資質管理、業(yè)務審查、質量管理、版權維護等方面一整套比較完善的法律規(guī)制體系。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信息的發(fā)布與表述應該遵守法律規(guī)制。其中關于新媒體內容傳播的禁止性規(guī)定,以《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管理規(guī)定》(2015年修訂)為例,其中“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了禁止傳播的信息內容,很具代表性?!耙暵牴?jié)目不得含有以下內容:(一)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二)危害國家統(tǒng)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三)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四)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五)宣揚邪教、迷信的;(六)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wěn)定的;(七)誘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和渲染暴力、色情、賭博、恐怖活動的;(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公民個人隱私等他人合法權益的;(九)危害社會公德,損害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十)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國家規(guī)定禁止的其他內容。”另外《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管理規(guī)定》《電視劇內容管理規(guī)定》等法律規(guī)制中都有相似的禁止性內容的表敘。新媒體行業(yè)協會或平臺企業(yè)也可以借鑒《電視劇內容通則》的做法,對平臺的傳播內容進行細化自律。新媒體平臺承擔“把關人”角色,自覺擔當市場主體責任,不斷抑制負外部性。
在智媒體時代,一些網絡平臺正在努力開發(fā)和完善人工智能內容審核系統(tǒng),依靠技術手段識別并控制內容風險。今日頭條、快手、梨視頻等也新增了人工審核隊伍。但是面對多元化的信息內容和難以預測的社會效果,諸多涉足新媒體內容創(chuàng)業(yè)的公司寄望引入權威、公正、專業(yè)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內容風險管理。
人民網率先建設第三方內容風險管理平臺,打造智能化“內容審核云平臺”,通過戰(zhàn)略合作、投資入股等形式涉足內容審核產業(yè)。2018年6月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與人民網簽約“第三方內容審核”。早在2017年8月,人民網與鐵血科技就簽署了內容審核服務合同,由人民網負責其內容審核工作,鐵血科技支付相應的審核費用。第三方內容審核已成為人民網發(fā)展最快的業(yè)務板塊之一。
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全媒體時代,如何平衡新聞資訊上下游供應鏈成本?歐洲的做法是把新媒體鏈接權和收益權分開,下游的網絡轉載、鏈接獲得的收益應該向上游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支付報酬。2013年3月德國議會通過了《創(chuàng)作成果保護法》,意在維護新聞機構網絡知識產權。該法規(guī)定,新聞聚合類網站、谷歌之類搜索引擎,使用新聞機構創(chuàng)作的成果及文章資料,需取得相關新聞機構的許可并支付費用。2014年3月德國通過了《媒體發(fā)行商著作權補助法案》(LSR),其中規(guī)定:搜索媒體未經內容提供者許可,不得制作內容摘要,只能放置標題和鏈接。2015年1月西班牙新修訂的《知識產權法》正式實施,增加了保護新聞從業(yè)者知識產權權益的內容。比如:谷歌在其搜索結果中顯示的新聞內容相關鏈接所屬的媒體機構,有權向谷歌收取名為“新聞內容制造權”的費用。但西班牙《知識產權法》的適用對象不包括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2018年9月歐洲議會通過《數字化單一市場版權指令》,其中第十一條引人關注,主要內容包括“成員國應當保障新聞出版物的發(fā)行者享有歐盟法規(guī)規(guī)定的權利,以便于當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即網站)對新聞出版物進行數字化使用時,發(fā)行者可以獲得公平且適當的報酬”?!霸摍嗬谛侣劤霭嫖锕_發(fā)行后的5年即消失?!?/p>
德國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紛紛開征的“谷歌稅”,本質上是一種新型“版稅”,主要針對的是商業(yè)性引用行為,旨在協調媒體機構與互聯網企業(yè)之間的利益糾紛。它是國家以強制方式要求諸如谷歌等新型網絡媒體向新聞機構等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一種新型制度形態(tài)。西班牙《知識產權法》授權成立一家專門處理“谷歌稅”費用交付的管理機構,但所有獲得的收益用于彌補傳統(tǒng)媒體因為互聯網沖擊而遭受的著作權損失。
我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所稱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該單純事實消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凡包含了著作權人獨創(chuàng)性勞動的消息、通訊、特寫、報道等作品均不屬于單純事實消息,互聯網媒體進行轉載時,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最近發(fā)生一個典型案例,今日頭條因未經授權轉載現代快報4篇稿件,2018年10月二審法院維持原判,令其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這個歷時三年的訴訟判例,有望成為網絡轉載新聞作品的新規(guī)范。我國傳統(tǒng)新聞媒體與網絡媒體就新聞內容的授權轉載與版權報酬的市場機制依然有待完善。
注釋:
① 李良榮、林暉:《壟斷·自由競爭·壟斷競爭——當代中國新聞媒介集團化趨向透析》,《新聞大學》,1999年第2期。
② 張曉紅、周文韜:《黨報改革40年》,載張建星主編:《中國報業(yè)40年》,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年版。
③ Chen Gong.“Googletax”CanBeUsedtoCurbChineseInternetMonopolies,Global Times,2015年12月14日。
④ 吳曉波:《民營經濟與“新半壁江山”》,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zl/2018-11-07/zl-ihmutuea7716944.shtml。
⑤ 王林生:《互聯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道德失范與倫理構建》,《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⑥ 鄧理峰:《聲音的競爭——解構企業(yè)公共關系影響新聞生產的機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⑦ [美]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第十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頁。
⑧ 楊君佐:《網絡信息負外部性的法律控制》,《情報科學》,2010年第2期。
⑨ 劉立剛:《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的權力生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