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敏丹 趙兵軍
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習得一定的閱讀策略,并能自主地將它們運用到閱讀中,以獲取所需的知識和信息。閱讀策略即閱讀的方法,更多地指向文本處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以下簡稱PISA2018)把文本處理策略進一步解讀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評價與反思。信息定位包括檢索文本信息、搜索和選擇相關文本;文本理解分為文本整體理解和對文本進行分析、整合、推論;評價與反思包含評價質(zhì)量和信度、反思內(nèi)容和形式等。
在小學高段閱讀教學中,如何基于以上導向,展開閱讀策略教學呢?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課為例,探索具體的教學路徑。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是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提示明確指出:默讀課文,說說青藏鐵路是一條什么樣的鐵路。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指向的是對文本信息的檢索和選擇以及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整合。基于此,課堂上展開了以下教學。
師:快速默讀課文,想一想:青藏鐵路是一條什么樣的鐵路?要求:盡可能從多方面圈畫相關詞句。
生:從“一條長長的‘鐵龍’,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yè)新城格爾木起步,跨過巍峨的昆侖山,將通過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圣城——拉薩”這一句中,我知道青藏鐵路起點在格爾木,途徑昆侖山、青藏高原,終點在拉薩。
師:這是介紹青藏鐵路的什么?
生:青藏鐵路經(jīng)過的線路。(板書:線路)
師:從這一句中你還知道關于青藏鐵路的什么?
生:從“長長的‘鐵龍’”中,我還知道了青藏鐵路很長。
師:這是介紹青藏鐵路的線路特點。(板書:特點)
師:除了線路長外,誰還圈畫了別的關鍵詞句呢?
生:從“正在修建的是一條全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這句話中,我知道青藏鐵路不但是線路最長的鐵路,還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凍土鐵路。
師:這兩位同學介紹的都是青藏鐵路的特點。概括文章要完整。你們能否連起來完整地說說它的特點?
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
師:關于青藏鐵路,誰還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生:它是西部大開發(fā)的標志性工程,是造福廣大人民的鐵路。
師:這是在介紹青藏鐵路的建設意義。(板書:意義)
師:請你再讀一讀書本中介紹青藏鐵路的這三句話。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講一講:青藏鐵路是一條什么樣的鐵路?提示:從線路、特點、意義三個方面表述。
生:青藏鐵路從格爾木起步,經(jīng)過昆侖山、青藏高原,最后到達拉薩。它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是西部大開發(fā)的標志性工程,是造福廣大人民的鐵路。
師:很厲害,很會學習。誰也會這樣說一說呢?
……
師:同學們,課前老師也找了關于“青藏鐵路”的信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信息)你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是怎么樣介紹“青藏鐵路”的嗎?
生:它也是從路線、特點、意義三個方面來介紹的。
根據(jù)需要從文本中提取信息,是小學階段一種重要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完整地提取多方面的信息,并進行有效整合,這是教學的關鍵。上述片段中,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盡可能完整地圈畫信息,然后通過交流,評價學生提取的信息是否完整,讓學生歷經(jīng)學習的全過程,真真切切地認識信息提取和整合的方法。由于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一方法,教師趁熱打鐵,出示百度百科關于“青藏鐵路”的介紹,讓學生再一次展開實踐,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兩者在內(nèi)容與方法上的高度契合,提升他們的能力和信心。
概括文本主要內(nèi)容是閱讀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整體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有效途徑。審視當下的閱讀教學,在概括主要內(nèi)容時,往往存在著重結(jié)果、輕過程的現(xiàn)象,這對于概括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筆者在執(zhí)教《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課時,基于閱讀提示“建設者在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設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默讀課文,思考:建設者在修建風火山隧道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出示表格,生自主閱讀填表)
什么困難 克服方法
師:誰能用一句話說說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和克服的方法?
生:在修建風火山隧道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凍土區(qū),他們通過控制溫度,找到最佳溫度加以克服。
師:用一句話就完整地說清了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和克服的方法。第二個困難和克服的方法呢?
生:在修建風火山隧道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他們就建造了大型制氧站。
師:能不能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說一說?
生:在修建風火山隧道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凍土區(qū),他們通過控制溫度,找到最佳溫度加以克服;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他們就建造了大型制氧站。
師:能不能把重復的內(nèi)容合并刪減,說得再簡潔一些?
生:在修建風火山隧道的過程中,建設者遇到了凍土區(qū)、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等困難,他們通過找到最佳溫度、制造大型制氧站加以克服。
師: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生:在修建風火山隧道的過程中,建設者用找最佳溫度、制造大型制氧站的方法,克服了凍土區(qū)、惡劣天氣和極度缺氧等困難。
(同桌互說)
師:對照表格內(nèi)容,你發(fā)現(xiàn)我們剛才是怎樣概括本文主要內(nèi)容的嗎?
生:把兩個困難和克服的方法用一句話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師:其實,還可以概括得更簡潔,把困難和克服的方法合并成一句話。
生:建設者克服了重重困難,修建了風火山隧道。
上述片段展現(xiàn)的是學生學習概括的過程。學生先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個困難和克服的方法,再將兩項內(nèi)容整合在一起,刪減重復的語句,使其變成一句簡潔的話。在此基礎上,學生進一步有效合并,從而讓概括變得更加簡潔明了。在語言實踐過程中,他們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掌握了概括方法,還發(fā)現(xiàn)了學習規(guī)律,可謂一舉多得。
初次解讀文本時,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句話在課文中反復出現(xiàn),它就是“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分別出現(xiàn)在課題、開頭、中間和結(jié)尾。這個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貫穿全文,既是有意為之的多次扣題,又是建設者情感的高度濃縮,還是文章主題的集中表現(xiàn),蘊藏著作者獨到的匠心。
深度解讀文本,筆者還發(fā)現(xiàn)這句話反復出現(xiàn)的時機很玄妙。第一處在課題,凝聚了建設者的情感,點明了文章的主題;第二處在文章的開頭,一句話即為一段,以感嘆號結(jié)尾,直截了當,定下了決心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強烈的情感基調(diào);第三、第四處更是關鍵,分別在建設者們克服了凍土區(qū)、惡劣天氣、極度缺氧等困難,極大地增強了信心和決心之后,尤其是結(jié)尾的第四處,同一句話重復出現(xiàn)兩次,既達到了唱嘆的效果,又有點睛之效。
因此,教學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關注這一句子反復出現(xiàn)的地方以及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特別是教學第三、第四兩處時,先讓學生品讀第三處,圈畫表示建設者們遇到的困難和解決困難的辦法的句子、詞語,著重引導學生揣摩建設者們的內(nèi)心世界,反復地指導朗讀這個重復的句子。在此基礎上,筆者放手讓學生以同樣的方法自主遷移學習第四處,進一步感受建設者們強烈的決心。
本文四次反復,四次扣題,一唱三嘆,上下聯(lián)動。教學中,教師既引導學生理解建設者決心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真摯情感,又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前唱后嘆、頻繁呼應、渾然一體的嚴謹結(jié)構。
PISA2018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檢索、歸納、詮釋、分析、評價等思維能力,對學生閱讀和應用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不斷地習得閱讀策略,并能進行實踐運用,方能提升閱讀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