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瑜 劉佳 龍一萍
摘 要:《儒林外史》以幽默風趣和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一組組鮮明生動、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以此對社會現(xiàn)實作出深刻而透徹的反映,從而傳達出作者對社會的思考和對未來出路的探求。
關鍵詞:人物形象;反思; 探求
一、《儒林外史》對人物的刻畫
(一)《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形象
數(shù)百年來,八股科舉制度流毒于世。吳敬梓小說中第一回便借王冕之口發(fā)出“一代文人有厄”的預言,預示出厄運的承受者是文人們。小說一開始,就通過周進參觀貢院撞號板和范進中舉喜極而瘋的鬧劇來揭示科舉制度對人的精神摧殘,它使人神魂顛倒,愚昧無知。周進考到六十多歲卻仍是個童生,沒有任何社會地位,被人嘲諷和看不起,可謂是一個充滿了困頓與辛酸的人物。長期的壓抑和屈辱化作滿腔悲戚在看見兩塊號板時得以噴發(fā),他“不覺眼睛里一陣酸酸的,長嘆一聲,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1】。受旁人同情得到資助后,便言“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2】??梢娍婆e制度對文人毒害之深,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一個想爬上科舉階梯而不顧一切的可憐蟲形象;而范進中舉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3】,又“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fā)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4】歡喜至瘋,胡屠戶一個嘴巴打去才好,讓人在大笑中領會道徹骨的悲哀和苦澀。其次,吳敬梓通過魯編修、魯小姐等人迷信科舉的畸形心態(tài)表現(xiàn)了八股取士對家庭和諧的破壞,魯編修閑居無事便跟女兒談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這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5】魯小姐自己便中了科舉的毒,不僅認為自家夫君無能,還要逼迫四歲的小兒子背書到三四更鼓。再次,原本淳樸忠孝的匡超人逐漸在封建文化制度下受到毒害,走上靈魂腐蝕和道德墮落的道路。
(二)《儒林外史》中的勢利者形象
吳敬梓還刻畫了一系列不同階層的勢利之人,將人群的迂腐眼光極盡描繪。小市民中的典型是胡屠戶。范進中舉前,他極盡所能地奚落范進,中舉后則盡顯諂媚,從“你這現(xiàn)世寶窮鬼” 【6】、“爛忠厚沒用的人” 【7】、“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8】演變到“天上的星宿” 【9】、“賢婿老爺” 【10】、“才學又高,品相又好” 【11】,通過前倨后恭的鮮明對比將胡屠戶的奴顏媚骨刻畫得入木三分。士人中的典型是梅玖。梅玖剛開始對小友“周進”極盡挖苦,“吃長齋,胡須滿鰓” 【12】,當周進成為國子監(jiān)司業(yè)后,謊稱周進是自己的老師而免了一頓打;見到周進的長生牌,恭恭敬敬地拜了幾拜,其“變色龍”的行為令人鄙夷。假學道的代表則是王德與王仁,在病重的妹妹床前“把臉本喪著,不則一聲” 【13】,見了銀子后,便在妹妹還未斷氣的時候策劃了扶正之事并大擺宴席,王氏也在這喧囂中斷了氣。冷熱場面的對比,將兩人的勢利本性暴露無遺。
(三)《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
為了寄托掙脫封建束縛的進步理想,吳敬梓塑造了一批超然脫俗、保持真性的真儒們。在精神日益走向衰落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真儒賢人們在千呼萬喚中悠然出場。但是,“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以虞育德、杜少卿為代表的賢人們恪守圣人訓教,鄙棄功名利祿,明察政治黑暗,感嘆“我道不行”而拒絕走入官場,縱有濟世之才也無可奈何,形成了一道唯一亮眼的風景。楔子里的王冕為一代真名士代表,以其看輕功名和沖淡自適的襟懷在全書之首便暗示了作者的主旨則是借正面人物探求理想文人社會;有杜少卿輕財仗義,拒絕皇帝召見,注《詩經(jīng)》批駁朱注,與妻手拉手游山旁若無人,以贊揚的口吻對杜少卿漠視功名富貴、傾慕魏晉風度、尊重女性以及同情被壓迫女性沈瓊枝、憂國憂民,希望以儒家禮讓勸化天下的可貴精神給予了認可;有保持獨立人格的女性沈瓊枝反對包辦婚姻,蔑視封建禮教,自食其力對抗世俗;更有虞育德、遲衡山、莊紹光等真儒以德化人,挽救世道人心。他們修泰伯祠、搞祭祀大典,企圖以早逝的亡魂喚回社會良知。然而,封建文化早已崩壞,復古的藥方也不能醫(yī)治腐爛的軀體,賢士們的美好愿望與自身一起死的死,老的老,散的散,最終只剩空谷流音,而后社會愈加腐壞,“禮義廉恥,一總的滅絕了。”
在如此情形下,市井真人們登場了。一介寒儒季遐年不修邊幅,孤傲無群,混于僧舍隨堂吃飯,以寫字謀生但是否寫卻依情緒而定,任你王侯將相、豪紳大佬,一律不給面子,顯示出一種來自本性的豪放狂狷;圍棋高手王太不憑一手好棋藝沽名而博取富足,在大老官下棋受到輕視時凌厲出擊,殺得對方落花流水,足見其俠義個性;蓋寬能詩善畫,不愿與俗氣之人同流合污,為解救朋友困境散盡錢財仍舊淡定,窮困也拒絕攀附權貴,有一種維護個體尊嚴的孤傲;荊元以裁縫技藝養(yǎng)身、以高雅琴趣養(yǎng)性,從未覺得本業(yè)輕賤,自始至終悠然恬淡。
二、《儒林外史》人物中傳達的反思精神
吳敬梓由個人追求功名上的坎坷經(jīng)歷和親眼所見許多落第文人的困窘狼狽以及官場墮落腐敗后痛切地領悟到統(tǒng)治階級利用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麻痹人心、禁錮思想以鞏固統(tǒng)治的社會現(xiàn)實后萌生出個性解放、反對奴性來重構理想社會的殷切渴望,在窮愁困苦中完成《儒林外史》這部飽含血淚、熔鑄了親身生活體驗而帶有強烈個性的作品后不久溘然長逝。
站在時代思想的前列,吳敬梓為文人的命運深深擔憂。正如王美林先生所說:“《儒林外史》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14】一部在長期受封建思想教育的社會形態(tài)下,人性早已扭曲,人們都已深深地被封建觀念所控制,被儒家所標榜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官本位”思想的沖擊下已經(jīng)失去意義而只存用法,追名逐利成為時代潮流。滿足個人欲望為目的的封建科舉讓知識分子變得愚鈍不堪,眼里看不見社會的不公與黑暗,內(nèi)心缺乏對社會和制度的深層認知。吳敬梓通過冷靜的思考指出八股取士制度與那些沽名釣譽的士人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書中刻畫了一群八股科舉所哺育的無知腐儒,表達自己“獨嫉時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則尤嫉之” 【15】。旁觀者的角度使吳敬梓的敘述冷靜而真實,以震撼人心的反諷效果從昏暗的封建思潮下士人們對科舉的極度癡迷對制度和人心進行反思,從而達到深刻的悲憫和強烈的批判。歷經(jīng)艱苦通過科舉成名后的士人早已喪失求學尚真的本性,最終成為毒流下繼續(xù)撒毒的自視甚高實則可悲可嘆的傳播者。對科舉下的虛偽和害人之風與仗勢欺人、黑暗渾濁的社會風氣的批判,顯示出作者對人和社會的悲哀的反思。
三、結(jié)束語:
通過《儒林外史》形形色色的士子生活狀態(tài)和迂腐形象的刻畫,吳敬梓抒發(fā)了對一代文人厄運的悲憫和同情,從而以命運為基點反思文人苦難掙扎的緣由,反思清代科舉扭曲人性、腐蝕靈魂的罪惡,反思封建文化對人和社會的毒害,探求理想人格重構和文人精神解放的道路,感嘆世風日下,文人前路渺茫,最后以悲涼的筆調(diào)寫出覺醒者們夢醒后的無路可走,含一腔悲憤和憂傷而終,具有深刻的反思與探求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3月版:26
[2]陳美林.《吳敬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