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丹[遼寧大學(xué),沈陽 11000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斬獲了奧斯卡的四大獎項,獲得了七項提名;李安也因此片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導(dǎo)演獎。影片畫面極其唯美,在視覺上構(gòu)建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然而講述的故事卻引人深思。雖然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船上只有派一個人類,但是其他動物的形象卻是派內(nèi)心的幻化,代表了派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中提出的概念。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自我和本我兩部分,本我是原始的,代表了人最原始的欲望;自我則是控制本我的部分,克制本我的非理性沖動;而超我是從自我分化出去的更高級的部分,代表了人性中高級、道德、超個人的方面。
從電影中展現(xiàn)的外部世界,可以看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電影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派從小就信仰多個宗教。這可以看出派的內(nèi)心雖然信神,但是沒有固定的神。派相信的是那個可以拯救自己的信仰,所以一切可以拯救人類的宗教,他都相信并且崇拜。這也能看出派不是一個虔誠者,而是一個泛神論者,他的內(nèi)心其實是軟弱的,他信仰神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逃避問題。所以他可以一邊違背宗教的規(guī)定,一邊利用宗教為自己心中的罪惡開脫。在影片的結(jié)尾,派給日本人講述了兩個故事,第二個故事中的人物都對應(yīng)第一個故事中的動物,而派自己對應(yīng)的就是老虎,老虎是派內(nèi)心中惡的外化、最原始欲望的外化。在第一個故事中老虎吃掉了船上的鬣狗、斑馬和猩猩,可以推斷第二個故事中派在極端饑餓的情況下吃掉了船上其他人的尸體包括自己的母親。一個有著宗教信仰的人在面對生存的挑戰(zhàn)時他選擇了吃人,這就可以看出派的內(nèi)心世界,在面對生死抉擇時,他拋棄了信仰對自己的一切限定,可以不吃素,甚至可以失去人性,選擇和動物一樣吃掉自己的同類包括自己的母親。因為派不是一個虔誠的信仰者,所以他可以在面對現(xiàn)實困難時把信仰當(dāng)作自己逃避現(xiàn)實的借口。比如在第一個故事中他吃掉魚,因為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是魚,于是他解釋這是毗濕奴的化身來解救自己;相對應(yīng)的在第二個故事中,他吃掉了母親的尸體,因為毗濕奴的化身之一是黑天,是女人,所以他也用相同的借口來逃避自己因食母帶來的精神痛苦。這時的派雖然嘴上對毗濕奴說著對不起,但內(nèi)心則是獸化的。從外部世界看,他面臨生死的抉擇,忍受著違背自己信仰的痛苦堅持活下去,吃了魚肉,表面上這是瀕臨死亡的痛苦抉擇,看上去是令人同情的,甚至讓人感動的;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深入到內(nèi)心,就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惡,不只是做出吃人這種丑惡的事情,而是在做了惡事后雖然認識到自己錯了,但是不想承認并且還逃避內(nèi)心道德的譴責(zé)和精神的折磨,借用宗教為自己開脫,證明自己這樣做是無罪的,是迫不得已的,甚至是正確的。這才是人性中丑惡的部分,不只是做出惡的事情,而是用一個美麗的借口掩蓋住自己的惡行,自欺欺人,欺騙自己和別人自己的行為是無罪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色彩是明艷的,故事主線是選取具有魔幻色彩的動物版本,但在這個色彩明艷、故事魔幻又感人的美好外衣之下,反映的是人性中最丑陋的惡。就和派一樣用一個美麗的借口掩飾住了自己丑陋的罪行。這恰恰告訴我們,往往事物美麗的外表下,真相是殘酷的。
電影全篇的主角只有派,雖然表面上講述的是派陷入與一只老虎一起漂流在太平洋這種困境之中,與外部世界展開生存斗爭,但實際上講述的是派自己與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抗爭,也就是派的本我和超我的相互抗爭。本我是完全潛意識中的欲望,而超我則代表了人格結(jié)構(gòu)中道德的部分。因此,電影中派內(nèi)心“惡”的外化是老虎,也就是派的本我的外化,完全屈從于本能的欲望。而信仰宗教的派則是超我,不斷尋求道德、精神上的解脫,祈求神的原諒,因此從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海難中堅強、不斷努力求生的正能量派,但是深入分析卻發(fā)現(xiàn)了故事的陰暗面。這其實不是導(dǎo)演想用美好掩蓋黑暗,而是在講述美好與黑暗的斗爭。派自己在影片中說要感謝帕克,因為它的存在讓派時刻保持警惕,時刻有事可做。這可以看作是派的本我讓超我活了下來,超我不得不感謝本我的存在也不得不對本我保持警惕,所以超我讓派不斷對神懺悔,但派又繼續(xù)選擇用魚肉喂養(yǎng)老虎,也就是本我。本我和超我的共存和斗爭,外化就是派和老虎的共存和斗爭。派因為惡劣的環(huán)境,死亡的威脅不得不釋放自己的獸性,放出本我來求生,違背了道德的約束。但活下來后,在另一個超我的管制下,派陷入了自責(zé)、懊惱,無法接受像禽獸一樣的自己。是選擇繼續(xù)像禽獸一樣活著,還是做回人但可能會面臨死亡,這是派在整部電影中內(nèi)心的掙扎。因此,他在到達食人島后本想待下去,但是到了夜晚,發(fā)現(xiàn)島嶼是在拿回白天的饋贈。派在蓮花中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牙齒,于是他決定離開小島,重新回到大海中。這座小島幫助派完成了自己與內(nèi)心世界的抗爭。派決定要繼續(xù)做回人,因為他不想留在小島上吃著同類用生命換回來的食物,如果繼續(xù)留在島上,他將一直過著吃人的生活。所以他在與內(nèi)心世界爭斗的過程中,在獸性與人性的選擇中,他戰(zhàn)勝了內(nèi)心的欲望,控制住了本我,找回了人性,決定回到大海中,即使未來是殘酷的也不放棄做回人的一絲希望。
在影片中,派最后漂流到墨西哥海灘,得救后,派重新回到了現(xiàn)實的人類社會,而理查德-帕克選擇回到了森林。這就意味本我的出現(xiàn)只能是在動物的世界,在人類社會中超我必須用原則約束著本我,人與動物的不同就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但人的內(nèi)心世界不可能完全沒有本我的惡,派看到帕克的離去痛苦不已,這是他對欲望的渴望,他不想完全消除本我的欲念,所以他想念離去的老虎,也就是必須離自己而去的本我。超我的存在也不能使人完全消除本我的存在,這就需要自我的控制,自己平衡了超我和本我,讓人既擁有善良又擁有丑惡,這就是我們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少年派最后回到了現(xiàn)實社會,所以他必須回歸自我,平衡本我和超我,掌控欲望。因此成為中年人的派依舊擁有信仰,依舊是泛神論者,在吃飯前依舊要感謝上帝,并且有了自己的家庭,還給兒子取名為拉維來紀念自己的哥哥。他依舊相信善良,依舊相信神的存在,即使是在他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苦痛之后。但是他仍舊給作家講了兩個版本的故事,沒有直接說出故事的真相,隱瞞了船上真實發(fā)生的故事,因為派不希望真相的暴露給自己帶來影響。兩個版本的故事,動物一版漏洞百出,比如香蕉為什么會漂浮在水上;為什么老虎本來一開始和鬣狗同處一個空間,鬣狗還能毫無懼色;還有小島上不知名的植物和本應(yīng)出現(xiàn)在沙漠的狐獴卻出現(xiàn)在海上。這些漏洞無一不昭示著第一個故事是假的,第二個才是更接近真相的。對于第二個故事的真實解讀有很多種,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殘酷和血腥的。所以回歸到人類社會的派出于自我的保護,他選擇隱藏了自己的惡,用更美好的說辭來開脫自己的罪行,這也是潛在本我的體現(xiàn)。但無論是本我還是超我,都是在自我的掌控下達到一種平衡,可以讓派繼續(xù)快樂、幸福地生活在人類社會。這就可以看出在人類社會中,人心終究是向善的。在自我的權(quán)衡下,本我的存在會被自我和超我的善壓制。就像無論是日本的記者還是最后的小說家都愿意相信第一個故事,雖然奇幻但是那是美好的,第二個故事雖然真實,但是殘酷、陰暗的事實是人類不愿意接受的。
歸結(jié)為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人類永遠是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雖然我們本性之中存在原始的獸性,存在本我的欲望。但是我們之所以稱之為人,區(qū)別于動物,就是我們可以自我控制。我們的內(nèi)心都住著一個超我,那是我們向往的最美好的結(jié)果。雖然有時候面對困境,內(nèi)心的獸性會釋放,但是人類的自我理智告訴我們不要放棄生而為人要堅守的人性原則。生而為人,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能把本能的惡、心中的欲望掌控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不像動物那樣,活著只是為了低級的欲望,而是為了欣賞更美好的事物,沐浴世間更純凈的陽光。人心向善,活著不只為果腹,內(nèi)心善良才會活得更精彩、活得更漂亮。
[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獎記錄,見Mtime時光網(wǎng),網(wǎng)址:http://movie.mtime.com/63105/awards.html
[2]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林塵、張喚民、陳偉奇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版。